俗语翻新法
浏览次数: 28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趣味语文
标签: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俗语翻新法,
作者:刘展
不少同学日常生活中很喜欢用俗语,可时间长了,就觉得有点不新鲜了。这里就教你几个“俗语翻新”的方法,把俗语变得不俗,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上一层楼。
方法一:反其意而用之
我们使用俗语通常是用它约定俗成的意思,而“反其意而用之”则是把俗语的通常意义作反面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使用俗语,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是比喻人与人相处时不应该提及别人的隐私以及缺点等问题,而班长王小帅在期中考试总结会上,却“反其意而用之”,他这样说道:“有些同学回避缺点,讳疾忌医,不会的问题也不讨论,也不请教,这样怎么能提高自己呢?我们要善于发现缺点,勇于正视不足,也就是说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才能提高和进步。”
方法二:改其序而用之
俗语语意固定,这和它的结构稳定有关系,而通过“改顺序”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俗语的结构作些变动,让它承载崭新的意义,从而收到“换药不换汤”的效果。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俗语原指跳出事外,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刘老师针对有些同学盲目迷信所谓学习方法和经验,不加甄别,照搬照抄的问题,这样说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就是‘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身在此山中,才最有发言权。”
方法三:曲其意而用之
俗语的结构基本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在保持俗语结构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对俗语的组成部分进行故意曲解,从而达到变俗为新的目的。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宴会上,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并对梅先生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张大千解释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座叫绝。张大千把俗语“君子动口不动手”里的“动口”和“动手”结合梅兰芳先生和自己的工作性质、特点作出了精彩的曲解。
当然,俗语翻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就一定会把俗语用出一片新天地,开出一个新局面。(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俗语翻新法
作者:刘展
不少同学日常生活中很喜欢用俗语,可时间长了,就觉得有点不新鲜了。这里就教你几个“俗语翻新”的方法,把俗语变得不俗,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上一层楼。
方法一:反其意而用之
我们使用俗语通常是用它约定俗成的意思,而“反其意而用之”则是把俗语的通常意义作反面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使用俗语,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是比喻人与人相处时不应该提及别人的隐私以及缺点等问题,而班长王小帅在期中考试总结会上,却“反其意而用之”,他这样说道:“有些同学回避缺点,讳疾忌医,不会的问题也不讨论,也不请教,这样怎么能提高自己呢?我们要善于发现缺点,勇于正视不足,也就是说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才能提高和进步。”
方法二:改其序而用之
俗语语意固定,这和它的结构稳定有关系,而通过“改顺序”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俗语的结构作些变动,让它承载崭新的意义,从而收到“换药不换汤”的效果。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俗语原指跳出事外,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刘老师针对有些同学盲目迷信所谓学习方法和经验,不加甄别,照搬照抄的问题,这样说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就是‘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身在此山中,才最有发言权。”
方法三:曲其意而用之
俗语的结构基本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在保持俗语结构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对俗语的组成部分进行故意曲解,从而达到变俗为新的目的。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宴会上,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并对梅先生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张大千解释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座叫绝。张大千把俗语“君子动口不动手”里的“动口”和“动手”结合梅兰芳先生和自己的工作性质、特点作出了精彩的曲解。
当然,俗语翻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就一定会把俗语用出一片新天地,开出一个新局面。(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俗语翻新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俗语翻新法
tag: 翻新 初中趣味语文,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趣味语文
栏目导航
初中趣味语文 推荐
- ·师生指人教社课本病句:“钟声”如何“
- ·名词趣谈:沐浴和洗澡是一回事吗
- ·趣味语文 猜猜诗人所咏为何物
- ·感言 关爱 生活 老年人
- ·年与载的区别
- ·跟着语文书去旅游 发现曾经忽略的美景
- ·冷山还是寒山?
- ·俗语翻新法
- ·语文里的数字
- ·常见语文差错点击
- ·古代典故故事之按图索骥
- ·趣谈对联中的尊师重教
- ·趣说“竿”与“杆”
- ·古人关于写作的比喻
- ·“姫”“姬”二字引讨论
- ·妙趣横生的谐音联
-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与第5版中某些四
- ·“凤毛麟角”之辨
- ·趣味对联集锦
- ·解析羌笛何须怨杨柳 杨柳和杨树没关系
- ·盘点最常用及最常错字词
- ·学者称起名字不要太高调
- ·“三更”“半夜”源自两个人
- ·名著精品摘抄
- ·“儿”的几种读法
- ·“吃豆腐”为何成了占便宜
- ·那首触动心灵的歌
- ·“桂冠”与“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