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卡夫卡和里尔克:同往别处

卡夫卡和里尔克:同往别处

浏览次数: 750次| 发布日期:08-30 03:19:43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卡夫卡和里尔克:同往别处,
    卡夫卡更喜欢守护自己的心灵,以抵御外来世界的压力,个体不断的内敛反衬出了时代的迷惘,人与世界关系的不确定性。在卡夫卡的笔下,探索了人性的灭绝,提出了许多没有答案的“天问”。因为他风格的不确定,滥觞出许多的理解和思潮。
    而里尔克的现代主义直接派生于浪漫主义,爱和情感,仍是歌颂的主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里尔克主张适应、忍耐,用爱来化解。“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信中说,“爱并不是世俗中的两情相许与长相厮守,爱首先是内心的圆满的完成。”即他的名言,“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卡夫卡用底片的方式揭露人世的荒诞,直接而刺向要害,为当时的人所不理解。而里尔克显然要隐晦的多,他的思想并不动声色地潜藏在他纯美的诗法技巧下。里尔克的诗甚至具有和加缪的作品一样的时代启迪性,慰籍了那些与他有着同样精神历程的年轻一代。他教会忍耐与担当,以一种真实的、不加矫饰与虚妄的姿态,“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这一观点和《西西弗斯神话》有着类似的宏旨。
    里尔克对人性的荒凉,用的是象征的手法,物化成实体来形容,于是写了大量的具有音乐美和雕塑美的“咏物诗”;而卡夫卡的小说中也有许多意象的塑造,通过比较两者的意象描写,可以发现两者文学表现手法的差异。
    里尔克有一首著名的短诗《豹》,内容如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恰好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也有一段关于被囚禁的豹子的描写:“这只豹子什么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员无须长时间考虑就会送来。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
    两者描写都非常精彩,但同时也有晦涩的方面。里尔克的豹子是旋转的意象,在铁栏等参照物的对比下,连宇宙也在豹子的活动中昏眩、静寂,让我们联想到梵高的一些油画的感觉,可以想到里尔克的艺术鉴赏力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在心中化为乌有”一句结语无声胜有胜,里尔克能把读者的心理之弦绷紧又突然放开,这是他独有的诗结构;而卡夫卡的小说语言更为奇特,似乎每一句话都是矛盾的,都是对读者阅读心理的考验。“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这样的句子简直就是象征主义诗人的得意之作,而且读者可以联想到这只豹子的笼子实际上是饿死艺术家的笼子,可是还有很多人“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就有一种人际关系的荒漠感,一种精神上的恶心,卡夫卡的小说结构通常以这样压力巨大的句子结尾,象一座大山,把小说的重量全部置于地面。
    两者尽管走在不同的文学道路上,但是方向却是一样的。
    两者对世界采取的态度在总体上是一种揭示的态度,人的存在意义在于对生命的体验,但这体验不能在人自身中完成,必须通过人对世界的领悟才能获得。
    其次,两者的孤独,实际上是最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还意味着一种痛苦的觉悟,并不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对抗中产生的。它包含的是人在其生命中所获得的体验,虽然存在着被他人理解的可能性,但他人的理解并不构成精神上的安慰。
    但是在后来的阅读中,这种孤独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已十分突出,被广泛认为是抵制社会习俗和历史势力的侵蚀,通过语言自身的力量反抗人类生活的世俗化趋势,被看成是维护精神主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的一种象征。从而使得许多作家希望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并由此衍生一种独立的精神传统。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为寻找一种精神状态而刻意孤独,不仅无法真正洞察人类生存意义的高度,而且非常要命地丧失了自我的独立精神,丧失了自我的生命体验。卡夫卡和里尔克的孤独,前提是他们的入世,次前提是他们的独立,从而才敏锐地观察出这个时代的困惑。
    是的,他们陷入了孤独的困境,并且在寻找精神故乡的路上同样的跋涉。但是,他们的困境代表的是时代的困境,他们的跋涉是现代人的跋涉,都含有它们的高贵与价值——这个时代也在他们的形象中和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得到真正的反映。
   
    四、人类伟大征程上的两座伟大的墓碑
    卡夫卡1917年患上肺结核,不得不辗转各地疗养,1924年在维也纳基尔灵疗养院病逝,年仅41岁。
    在同年,卡夫卡临终时留下著名的遗嘱,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先生,“请烧毁我所有的手稿……”
    卡夫卡孤独地行进在伟大的人类精神征程之上,然而在他即将倒下的一瞬,他希望将自己业已发现的痛苦的真相统统伴随自己前往另一个“地洞”的世界。让所有人继续活着吧,但不要痛苦。
    1926年,里尔克被诊断出患有麻醉剂也难以缓解其痛苦的白血病,年底病逝于瑞士,这位一生无家可归的“纯粹诗人”,临终前身旁没有一个亲人。
    而在逝前的几年里,里尔克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两部长诗《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依诺哀歌》先后于1923年完成,这两部长诗也形成了二十世纪诗歌疆界的制高点。里尔克似乎发现了解决困扰已久的精神矛盾的办法,他引入了自我神圣的观念,并希望实现对人类精神“彼岸的救渡”。但是,病魔彻底地把他击垮在寻找精神故乡的最后路途上。
    在里尔克的墓碑上,镌刻着他自撰的墓志铭:玫瑰,呵,纯粹的矛盾,乐意在这么多眼睑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睡梦。
    而在他的前方,相同的寻找人类精神的伟大征程上,卡夫卡的墓碑已经矗立着。两个伟大的灵魂,在远离布拉格的岁月里,用不同的方式阐述着相同的文学真理,用他们伟大的文学精神,指引着更多的人前行在那条光荣而不朽的征程上。



上一页  [1] [2] 


卡夫卡和里尔克:同往别处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卡夫卡  里尔克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