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浏览次数: 599次| 发布日期:08-30 03:19:43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2] 参阅梁涛:《释孔子的“仁”—— 一种过程本体论哲学》,http://www.confucius2000.com。  

[3] 在这里,孔子的“道”钱穆直用而不解,见钱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P99;杨伯峻解为“学说”,见杨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P39;李泽厚解为“思想学说”,见李著:《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P113。  

[4] 刘宗周:《证学杂解》解一。  

[5] 罗汝芳:《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卷七。  

[6]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P81。  

[7]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P7。  

[8] 程、陈二句转引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台湾水牛出版社,2003,P74。  

[9] 王树人:《<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载《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P221。  

[11]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P11。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38。  

[13]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P83。  

[14] 王船山:《周易内传》卷二。  

[15] 杨东纯:《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P35。  

[16] 罗汝芳:《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卷七。  

[17]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台湾水牛出版社,2003,P75。  

[18]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P165。  

[19] 吕大临:《蓝田吕氏遗著辑要》礼记解。  

[20] 赵岐注曰:“当自强勉以忠恕之道,求仁之术,此为最近。”参见刘宝楠:《孟子正义》卷二十六。  

[21] 贾谊:《新书·道术》。  

[22] 叶适:《习学记言》卷十三。  

[23] 戴侗:《六书故》。参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八。  

[24] 叶适:《习学记言》卷十三。  

[25] 钟泰:《中国哲学史》(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P22。  

[26]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第1册,台湾三民书局,2001,P129。  

[2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P62。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39。  

[29] 钱穆认为:“异端,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头,由此达彼。若专就此端言,则彼端成为异端,从彼端视此端亦然……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端,戒人勿专在对反对之两端坚执其一。”他将此句翻译为:“专向反对的一方用力,那就有害了。”今从钱说。见钱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P40-41。  

[30]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P5。



上一页  [1] [2] [3]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孔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