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双重解读
浏览次数: 792次| 发布日期:04-09 12:54:34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双重解读,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川端康成(以下简称“川”)《花未眠》中体现的禅学(禅的体验)以及美学(美/美感/审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思想,最终作结:《花未眠》是一篇由禅的体验贯穿始终的阐释美的理念的说理(散)文。
关键词:禅 体验 美 美感 审美 自然美 艺术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6月1版)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该文的解读有多种,本文拟从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的双重解读中寻找出一条新的思路,以期与方家争鸣探讨。
川端康成(1899—1972)幼年丧父母、祖母,由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中,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涌现在他的意识里,最终以自杀(尽管他在随笔《临终的眼》中写道:“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到达圣境也是遥远的)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川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作家,作品有“高超的技巧”(诺贝尔颁奖语),其中,深层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到大量作品的创作,这种深层心理学除了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乔伊斯的意识流外,还有东方的精神主义——禅。
川与禅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术界多有研究。禅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在本质上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①”,它强调活动的无目的性或摆脱目的观,乃至于不留活动痕迹。禅关乎性格,排除理智,摒弃逻辑,“禅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书本知识②”,它强调直接体验。“禅学的精髓在于对生活和一般的事物获得一种新的观点……这种新观点的获得称为悟的境界③”。禅的最后目标就是开悟(即顿悟)的体验。那么,《花未眠》中到底有什么禅的体验呢?
一.《花未眠》中禅的体验
《花未眠》文开篇即讲“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好一个“不可思议”!这不正是禅的无意识,无目的性吗?“微不足道”却“常常思考”则体现了禅所关涉的领域之广。铃木大拙说“禅就在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就在我们的所有经验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考”绝对没有理智的掺入、逻辑的整合,而是无意识的“不可思议”。正因为作家有深厚的禅的修养,又“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当他“凌晨四时醒来”时,才会“发现海棠花未眠”,才会“大吃一惊”,才会有“我仿佛才明白过来”的惊喜。这种“明白过来”的“大吃一惊”不正是禅的开悟境界吗?
作家在第5自然段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句话实际上是用禅的体验类推美学。禅要直接(亲近)面对事实,在无意识(邂逅)中顿悟,而美学的审美能力或美感要在邂逅、亲近中提高或获得。把他这句话视为经典名言,当之无愧!
文章第10自然段写作家以前来过岚山几次却没发现它的美(这是因为他没有开悟)。而他后来的冬天独行却发现了岚山的美,这不正是因为他开悟了吗?基于此,作家才不无遗憾地指出: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愿意说出作家隐含在这件经验事实中的意思:即使能看到美的“某些人”也要在某些时候才能看到(否则同一个他为何以前没有发现?)而这个“某些时候”正是开悟的时候。有的研究者说,他后来发现美是因为冬天人少,能仔细观察,我的疑问是,美必须仔细观察吗?仔细观察发现的美才美吗?仔细观察才发现的美还美吗?!美就在那,去发现它吧,用禅的方式。
《花未眠》有几处写“一朵花”的句子,如“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课后练习题还揣摩了“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参考书的参考意见是“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地珍爱生命的意识”。我的看法是,这个“一朵花”说的是日本的花道④。花道是日本一种用以修养心神的插花艺术,与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雪月花时最怀友”相与表里,比肩伯仲。花道也好,茶道也罢,万变不离其宗,都由禅宗演化而来。教参的意见固然望文生义,却体现了禅学的美德:“以最为珍惜最为尊敬的心灵状态来对待自己和世界⑤”。真是歪打正着,做了川端康成禅的体验的模糊的注脚。你看,作家这不是在“明目张胆”的谈禅论道么?
最后,文章第3段“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这句话与结尾“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遥相呼应。一句说“发现花未眠”的环境、时间机缘,另一句讲“新发现花”的事实机缘。这里的两个“机缘”不就是禅的“契机”的意思吗?禅的开悟,必须有某种经验事实的契机,在“机不可失”的某时,即使没有“当头棒喝”的“催化”,也同样能顿悟禅机。
那么,作者的“新发现花”的“新发现”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二、《花未眠》中美的理念
上文指出过禅宗的精髓在于“对于生活中的一般事物得到一种新的观点”,川得到的新观点就是对美的体认。整理出来,主要有两组美学母题,一组是谈美、美感、审美的,另一组是讲自然美和艺术美的。
1. 美/美感/审美
川在文中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那怎么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呢?他又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但“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研究全文和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川对美、美感、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在自然。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美感是有限的。美感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审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审美(的能力)可以通过培养达到一定程度。审美培养途径就是邂逅、亲近(自然)。可以说,除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种用禅的方式阐释的美学观点比较新颖独特外,其它均停留在美学的认识论层面上,而且前贤多有论及。
2. 自然美/艺术美
作家的“新发现”远不止此,又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问题,这正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作家谈到真花与画中花的不同美;谈到罗丹、玛伊约尔的雕塑与真的手、皮肤的相关性;谈到宗达所画的狗与自家狗的相似性;最后谈到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黄昏天空的水乳jiao融。可以看出,作家是这样表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从艺术美(画中的花、狗)观照或再认自然美(真的花、狗);从自然美(女人的手、肌肤)写实或虚构艺术美(罗丹、玛伊约尔的雕塑);艺术美(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与自然美(黄昏天空)要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图示如下:
观照再认
融会贯通
写实虚构
实际上,美学界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辩古已有之,有的说自然美高于艺术美,比如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⑥;有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比如黑格尔、别林斯基⑦。论点不一的原因是评判比较的标准、范畴不同。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回避了比较自然美与艺术美高低的难题,而用简单的经验事实指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与虚构的关系。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中要做到植根自然,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的契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笔者对川的《花未眠》初步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是一篇由禅的开悟产生并把禅的体验贯穿全文的阐释美的理念的说理(散)文。“说理散文”中的“散”字加了括号表明了我的个人意见:也许将本文划分到议论文(一事多议)的单元更为合适些,当然,这就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了。 (2004-4-7——11 )
主要参考文献:
1.①②选自《禅与心理分析》(铃木大拙、佛洛姆合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174—184页。)
2.③选自《禅风禅骨》铃木大拙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101页)
3.⑤—⑦参考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1版173、199、245、269页)
4.④选自《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著(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日本卷》转引自教参82—86页。)
作者通联:江苏省姜堰中学语文组 周维军 225500 0523——5892153
附记:此文已刊发于2004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
我的邮箱是zwj4211164@163.com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双重解读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川端康成(以下简称“川”)《花未眠》中体现的禅学(禅的体验)以及美学(美/美感/审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思想,最终作结:《花未眠》是一篇由禅的体验贯穿始终的阐释美的理念的说理(散)文。
关键词:禅 体验 美 美感 审美 自然美 艺术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6月1版)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该文的解读有多种,本文拟从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的双重解读中寻找出一条新的思路,以期与方家争鸣探讨。
川端康成(1899—1972)幼年丧父母、祖母,由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中,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涌现在他的意识里,最终以自杀(尽管他在随笔《临终的眼》中写道:“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到达圣境也是遥远的)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川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作家,作品有“高超的技巧”(诺贝尔颁奖语),其中,深层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到大量作品的创作,这种深层心理学除了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乔伊斯的意识流外,还有东方的精神主义——禅。
川与禅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术界多有研究。禅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在本质上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①”,它强调活动的无目的性或摆脱目的观,乃至于不留活动痕迹。禅关乎性格,排除理智,摒弃逻辑,“禅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书本知识②”,它强调直接体验。“禅学的精髓在于对生活和一般的事物获得一种新的观点……这种新观点的获得称为悟的境界③”。禅的最后目标就是开悟(即顿悟)的体验。那么,《花未眠》中到底有什么禅的体验呢?
一.《花未眠》中禅的体验
《花未眠》文开篇即讲“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好一个“不可思议”!这不正是禅的无意识,无目的性吗?“微不足道”却“常常思考”则体现了禅所关涉的领域之广。铃木大拙说“禅就在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就在我们的所有经验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考”绝对没有理智的掺入、逻辑的整合,而是无意识的“不可思议”。正因为作家有深厚的禅的修养,又“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当他“凌晨四时醒来”时,才会“发现海棠花未眠”,才会“大吃一惊”,才会有“我仿佛才明白过来”的惊喜。这种“明白过来”的“大吃一惊”不正是禅的开悟境界吗?
作家在第5自然段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句话实际上是用禅的体验类推美学。禅要直接(亲近)面对事实,在无意识(邂逅)中顿悟,而美学的审美能力或美感要在邂逅、亲近中提高或获得。把他这句话视为经典名言,当之无愧!
文章第10自然段写作家以前来过岚山几次却没发现它的美(这是因为他没有开悟)。而他后来的冬天独行却发现了岚山的美,这不正是因为他开悟了吗?基于此,作家才不无遗憾地指出: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愿意说出作家隐含在这件经验事实中的意思:即使能看到美的“某些人”也要在某些时候才能看到(否则同一个他为何以前没有发现?)而这个“某些时候”正是开悟的时候。有的研究者说,他后来发现美是因为冬天人少,能仔细观察,我的疑问是,美必须仔细观察吗?仔细观察发现的美才美吗?仔细观察才发现的美还美吗?!美就在那,去发现它吧,用禅的方式。
《花未眠》有几处写“一朵花”的句子,如“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课后练习题还揣摩了“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参考书的参考意见是“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地珍爱生命的意识”。我的看法是,这个“一朵花”说的是日本的花道④。花道是日本一种用以修养心神的插花艺术,与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雪月花时最怀友”相与表里,比肩伯仲。花道也好,茶道也罢,万变不离其宗,都由禅宗演化而来。教参的意见固然望文生义,却体现了禅学的美德:“以最为珍惜最为尊敬的心灵状态来对待自己和世界⑤”。真是歪打正着,做了川端康成禅的体验的模糊的注脚。你看,作家这不是在“明目张胆”的谈禅论道么?
最后,文章第3段“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这句话与结尾“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遥相呼应。一句说“发现花未眠”的环境、时间机缘,另一句讲“新发现花”的事实机缘。这里的两个“机缘”不就是禅的“契机”的意思吗?禅的开悟,必须有某种经验事实的契机,在“机不可失”的某时,即使没有“当头棒喝”的“催化”,也同样能顿悟禅机。
那么,作者的“新发现花”的“新发现”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二、《花未眠》中美的理念
上文指出过禅宗的精髓在于“对于生活中的一般事物得到一种新的观点”,川得到的新观点就是对美的体认。整理出来,主要有两组美学母题,一组是谈美、美感、审美的,另一组是讲自然美和艺术美的。
1. 美/美感/审美
川在文中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那怎么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呢?他又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但“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研究全文和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川对美、美感、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在自然。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美感是有限的。美感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审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审美(的能力)可以通过培养达到一定程度。审美培养途径就是邂逅、亲近(自然)。可以说,除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种用禅的方式阐释的美学观点比较新颖独特外,其它均停留在美学的认识论层面上,而且前贤多有论及。
2. 自然美/艺术美
作家的“新发现”远不止此,又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问题,这正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作家谈到真花与画中花的不同美;谈到罗丹、玛伊约尔的雕塑与真的手、皮肤的相关性;谈到宗达所画的狗与自家狗的相似性;最后谈到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黄昏天空的水乳jiao融。可以看出,作家是这样表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从艺术美(画中的花、狗)观照或再认自然美(真的花、狗);从自然美(女人的手、肌肤)写实或虚构艺术美(罗丹、玛伊约尔的雕塑);艺术美(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与自然美(黄昏天空)要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图示如下:
观照再认
融会贯通
写实虚构
实际上,美学界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辩古已有之,有的说自然美高于艺术美,比如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⑥;有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比如黑格尔、别林斯基⑦。论点不一的原因是评判比较的标准、范畴不同。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回避了比较自然美与艺术美高低的难题,而用简单的经验事实指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与虚构的关系。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中要做到植根自然,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的契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笔者对川的《花未眠》初步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是一篇由禅的开悟产生并把禅的体验贯穿全文的阐释美的理念的说理(散)文。“说理散文”中的“散”字加了括号表明了我的个人意见:也许将本文划分到议论文(一事多议)的单元更为合适些,当然,这就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了。 (2004-4-7——11 )
主要参考文献:
1.①②选自《禅与心理分析》(铃木大拙、佛洛姆合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174—184页。)
2.③选自《禅风禅骨》铃木大拙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101页)
3.⑤—⑦参考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1版173、199、245、269页)
4.④选自《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著(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日本卷》转引自教参82—86页。)
作者通联:江苏省姜堰中学语文组 周维军 225500 0523——5892153
附记:此文已刊发于2004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
我的邮箱是zwj4211164@163.com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双重解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美的 川端康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建议
- ·《雨巷》评论
- ·黄河简介
- ·黄河的历史
- ·黄河的传说故事
- ·《鸿门宴》读后感
- ·荷花淀研究性文字-战争,不可能让女人
- ·汪曾祺题书名
- ·曾祺与样板戏
- ·闲话汪曾祺
- ·斯人已去,开卷如在——谈汪曾祺
- ·《我与地坛》导读
- ·老北京的街巷(胡同文化)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 ·《致大海》赏析之一、二
- ·禅的体验与美的理念——川端康成《花未
- ·在大堰河墓前
- ·评韩军的《大堰河》并《登高》两堂课
- ·生命伦理的激情召唤——读史怀哲的演讲
- ·戴望舒的墓穴就是他的诗
-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 ·中华民居:海南传统民居化
- ·史怀哲与诺贝尔和平奖
- ·马克思生平
- ·马克思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哲人(图)
- ·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
- ·“如”字成语误用例析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