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浏览次数: 31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雨果幼年曾随从父亲行军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以风光明媚著称的滨海地带。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居住在一所古老的修道院里。雨果的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在政治上和他的丈夫正好是对立的。青年时代的雨果同情保皇党,反映出母亲的保守立场对他的影响。雨果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19年,雨果和他的长兄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出了32期,其中大部分文稿都出自雨果的手笔。1822年发表《颂诗集》,歌颂王朝和天主教,获得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1823年,他的第一本小说《冰岛魔王》问世。据雨果自称,这部小说的情节全属虚构,只有一对青年的爱情是真实的写照,因为雨果和傅谢小姐的婚姻,曾一度由于他母亲的反对而几乎破裂。1824年发表《新颂歌集》,1826年发表《颂诗与长歌》。这两部诗集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突破。1826年发表的小说《布格·雅尔加》,描写18世纪末法国殖民地圣多曼格岛发生的以布格·雅尔加为首的黑人暴动的事件。书中把黑人暴动描写成为残忍嗜杀,而对白人军官则加以美化,说明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仍不免有所歪曲。
  最初,雨果对新兴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承认当时文坛上存在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歧。后来他在《新颂歌集》的序言中承认分歧的存在,但却又以调解人的姿态呼吁双方携手合作,直到1826年他才明确地支持浪漫主义;与此同时,他在政治上也开始从保皇主义立场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克伦威尔系17世纪英国革命家)和《克伦威尔》序言。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却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本人亦因此而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从戏剧角度猛烈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并提出对比的原则,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要素的对比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这个对比。古典主义者却违反了自然法则,只描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序言》还提出艺术选择的问题,认为艺术是自然的集中而强烈的表现,但不是它所要表现的事物本身;艺术的真实应该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真实。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必须进行选择;不是选择“美”的东西,而是选择具有特点的东西。《序言》提出了描写地方色彩、韵文体优于散文体以及吸取普通语言等问题。《序言》还提出了基督教促使人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看法,而艺术上的对比原则,便是根据基督教宣扬的善与恶是构成人的本性的两种要素这一基本观点提出的。《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29年发表《东方吟》,表达了雨果对20年代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同情。诗集除歌颂希腊独立战争的主题以外,还描写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风土人情,但也有一些诗和所谓东方主题无关。诗集在语言、格律和描写技巧方面所获得的成就,表明雨果这时已是一个具有独立风格的浪漫派诗人。同年还出版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呼吁废除死刑,是雨果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最早的表现。 1830年2月25日演出在法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划时代的作品《爱尔那尼》。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反封建暴君的故事。国王堂·卡尔洛先是一个封建暴君,后来又成为开明皇帝;强盗爱尔那尼原来和国王势不两立,后来又和他妥协,感恩戴德,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通过骑士精神和封建荣誉观念来解决的。尽管这种解决的办法并不彻底,但剧本还是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年轻一代对复辟王朝的不满情绪和进行社会变革的迫切愿望,因而剧本演出受到市民观众的热列欢迎。同时在戏剧表现形式方面,雨果一反古典戏剧的惯例,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如乔装、密室、毒药、宝剑等,以加强舞台效果,这也是剧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爱尔那尼》都体现了《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艺术必须获得解放的中心思想。
  雨果热情地迎接七月革命。他在《致年轻的法兰西》一诗中赞扬革命的胜利,又在《赞美诗》中歌颂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士。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映了20年代在法国盛行一时的历史小说对雨果的影响。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写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在街头卖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对她产生邪念,指使教堂撞钟人畸形儿卡西莫多夜间在街上拦路劫持,但爱斯梅拉尔达被弓箭队队长费比斯救出,她从此就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副主教趁这对男女幽会之际刺伤费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尔达,将她判处死刑。但是卡西莫多对她也怀着爱慕之情,遂将她从教堂前的刑场上抢走,藏在教堂顶楼上。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和流浪人为了营救爱斯梅拉尔达,围攻圣母院。国王派费比斯率领骑兵前去镇压。混战中,佛罗洛抢走了爱斯梅拉尔达,向她再一次进行威逼,但遭到拒绝。爱斯梅拉尔达终于落到官兵手里。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将副主教从楼顶上推下摔死。当日卡西莫多即告失踪。两年后,人们在墓地发现他的尸骨和爱斯梅拉尔达的尸骨拥抱在一起。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已经是一堆灰烬。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佛罗洛和卡西莫多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一个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另一个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在揭露中古教会的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宣扬了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但是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也是显而易见的。雨果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在长篇小说的序言中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本书是在宿命论的思想基础上写出的”。
  1831年,雨果发表《秋叶集》。在这部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心情的诗集里,仍然可以读到《为了穷人》和《朋友,最后一言!》这样的诗篇,前者表达诗人对贫苦受难者的同情和怜悯,后者强调诗歌的战斗任务,要用刚毅雄健的音调代替柔和平静的歌唱。1831年演出的《玛丽蓉·德洛麦》,原名《黎塞留执政时期的一场决斗》,于1829年写成,但当时被禁止上演。女主人公玛丽蓉·德洛麦是17世纪法国的名妓,化名玛丽,与平民出身的狄杰倾心相爱,但她以前曾和青年贵族德·莎威利有过交往。狄杰和德·莎威利进行决斗,两人均被当时严禁决斗的黎塞留首相判处死刑。玛丽蓉不惜一切营救狄杰,使狄杰终于明白一度被他鄙视的玛丽蓉忠实的爱情而谅解了她。1823年上演剧作《逍遥王》,演出头一场即被禁止,因为剧本通过宫廷丑角蒂布莱揭露了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左右亲信荒yin无耻的行径。在这以后,还演出了他的剧作《吕克莱斯·波尔吉》(1833)、《玛丽·都铎尔》(1833)和《昂杰罗》(1835)等同样以反封建专制为主题的历史奇情剧。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1834),是雨果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的前奏,在这里作者提出工人犯罪的问题,幻想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诗歌方面,1835至1840年,雨果发表了诗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和《光与影》。其中有时事政治诗,有家庭生活诗,有爱情诗、哲理诗和杂感诗,但描写贫苦人家的悲惨生活(《漫步偶见》),歌咏人类记忆的伟大意义(《阿南比阿的忧郁》)和肯定诗人的崇高使命(《诗人的任务》)等主题占主要地位。此外如《夜听海涛》和《海洋上的黑夜》等描写海洋的篇章,也是在这时期首次出现的。
    1838年,上演剧作《吕伊·布拉斯》。剧本以17世纪西班牙宫廷生活为背景。大臣堂·萨留斯特和皇后之间发生矛盾,大臣指使他的仆人吕伊·布拉斯冒充贵族进宫骗取皇后的爱情,以图报复。不料吕伊·布拉斯和皇后一见钟情。吕伊·布拉斯当上首相,在皇后的支持下,决心革新政治,拯救危亡。最后吕伊·布拉斯明白自己是主人玩弄阴谋的工具,愤极恨极,杀死堂·萨留斯特,自己亦服毒死在皇后的怀抱里,得到皇后对他的谅解。“吕伊·布拉斯就是人民”,人民能登上政治舞台,反映雨果在政治思想上前进了一步。吕伊·布拉斯在国事会议上谴责王公贵族,义正词严,是40年代法国金融资产阶级统治时期雨果在作品中借古讽今最生动的例子。但雨果这时还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摇摆不定的,这就导致他在稍后一个时期对七月王朝实行妥协,发表拥护君主立宪政体的演说和接受贵族院议员的职位。
  1842年发表的游记《莱茵河》和1843年演出的剧本《卫戍官》,是雨果在1838至1842年间三次赴莱茵河流域旅行创作的成果。《卫戍官》取材于中世纪德国弗里德里希·巴巴罗萨皇帝的传说,情节离奇,人物怪诞,特别是史诗气氛过于浓厚,因而首次演出失败。此后,雨果主要的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作为一个作家,他沉默了将近10年,直到1848年六月革命后,特别是在1851年拿破仑第三政变后,他的创作生涯才又开始一个新的阶段。

[1] [2]  下一页


雨果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雨果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