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3

浏览次数: 98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龚自珍3,

 一、时代新风气的开创者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阅读十八世纪中叶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其中对封建贵族家庭衰落的真实描写,已在所谓“乾隆盛世”的外表下,预感到那种“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的整个封建统治,是大厦将倾、末日来临的兆头;那末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这种封建社会末世的景象已经成为严酷的现实了。

从十八世纪末以来,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少数官僚大地主霸占了大量的土地,而广大农民则无地或少地,身受地租、捐税、高利贷的层层盘剥。同时,清王朝官僚统治集团也已腐败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即以嘉庆四年(1799年)揭露的宰相和珅贪污案一事看,从他家抄没的财产如折合成银子,计约达八亿两,相当于当时国库二十年的收入。因此,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劳动人民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如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之久,风暴所及有湖北、河南、四川、陕西、甘肃五省。1813年天理教起义军曾一度攻入北京,几乎打到紫禁城。这些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与此同时,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我国变为工业原料基地和推销商品的殖民地。当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占有中国这个最广大的市场,使用了最卑鄙的手段,大量走私鸦片,企图以此来破坏中国的经济体系,改变他们在贸易中的逆差,进而打开中国的门户。鸦片的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银荒,引起了银价的暴涨。严重的银荒,使清政府财政陷于困境,而银价的暴涨则迫使广大劳动人民负担更重的赋税。由此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鸦片走私是通过贿赂各级官吏才得以输入的,这对于本来已经十分腐败的清王朝各级机构和官吏,无疑又添上了一副腐蚀剂。再加以上起亲王、贵族,下至八旗兵丁纷纷染上烟瘾,也威胁着清王朝统治机器的机能。当时林则徐在禁烟奏折中说,如不断然禁绝鸦片,“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话。

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地主阶级士大夫中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汤鹏、姚莹等。他们怀着爱国热情,力主严禁鸦片,抗御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探求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病和改革的方法。其中,尤以龚自珍对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的揭露和批判最为深刻。

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祖父龚敬身官至云南楚雄府知府,他的父亲龚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他的外祖父是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龚自珍幼年曾从段玉裁学习文字训诂学,深受当时盛行的汉学的熏陶。但是,在当时封建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龚自珍并没有按照汉学那套考据、训诂的路子走下去,而是关心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也就是提倡对治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问。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写了好几篇文章,相当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败,指出社会变革的风暴即将来临,积极主张改革弊政,提拔人材,以安定社会。他的外祖父段玉裁在看到他二十三岁时写的四篇《明良论》后,曾十分赞赏地说:“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髦(耄)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龚自珍全集》)

然而,龚自珍在科举仕途上并不顺利。他在十九岁时首次应乡试,只中了个副榜贡生,直到二十七岁时,他第四次应乡试,才中了个举人。以后,他多次考进士,连连落第,直至道光九年,三十八岁时,才勉强中了个进士出身。因此,他始终只做了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这样一些闲散的小官职,而且还不断受到当权的保守派的排斥。他的那些远大抱负也因此没有可能付诸试验。但是,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政事,并愿意为振兴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1838年冬,林则徐动身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临行前,龚自珍写信给他送行,表示坚决支持他的禁烟主张,并且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如建议林则徐要制止白银外流、平定银价,严惩鸦片的贩卖者和制造者;希望他坚定信心,不要为各种势力的游说者所动摇;期望他通过一省之治而使“中国十八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等等。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跟随林则徐一起南下,为禁烟效力。然而由于受到当权者的阻扰而未能成行。1839年他被迫辞官,但仍十分关心时局。当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后,积极进行抗御英国侵略者武装进攻的时候,他还特意写了一封信,提出对敌作战的策略,曾写了一首诗表示这种心情:“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己亥杂诗》)不幸的是两年之后龚自珍就逝世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他未能看到。

龚自珍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同上,第519页)意思是说,他只是用自己的著作、言论来开启一代风气,却不曾招收学生当老师,这件事别人是无法非议的。在龚自珍之前,由于清初封建统治者多次大兴文字狱,在专制主义的yin威下,一般读书人都不敢谈论经世之学,而只得埋头于古籍中去搞考据训诂,致使学术界、思想界死气沉沉。正如龚自珍在另一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同上)对于学术界、思想界的这种沉闷空气,龚自珍是十分不满的。他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以把学术变为“经世致用”之学。因此,在他的著述中,大胆地来抨击社会弊政,提出变革主张,确实开创了新一代的思想风气。他开创的这种新风气,在当时士大夫中被目为“言多奇僻”的“狂士”,甚至称他为“龚呆子”。他那些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弊端的言论,就连他的一些知交都为他担心。如魏源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就说:“吾与足下相爱不啻骨肉,常恨足下有不择言之病。......若不择而施,则于明哲保身之义恐有悖。”(转引《龚自珍思想笔谈》,《中华史论丛》第七辑)他的外祖父段玉裁虽然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然而也写信给他,希望他“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年谱》)直至资产阶级改良派兴起后,一些知识分子才对龚自珍所开创的新风气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关于龚自珍的著作,后人曾编为《定庵文集》、《定庵诗集》等,然以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龚自珍全集》搜集最为完备。

二、对封建社会的激烈批判

龚自珍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如他指出,自乾隆末年以来,社会风气十分腐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飧烟草(吸食鸦片),习邪教(信基督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因此,“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奚暇问年岁?”(《西域置行省议》)他还借史议论说:“世有三等”,即所谓“治世”、“乱世”、“衰世”,而“三等之世皆观其才。”龚自珍这里所谓的“才”,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将相、士民,以至工商。他特别指出,“衰世”时从外表上看“类治世”,而从实质上看,则“左无才相,右无才吏;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并且更严重的是,即使有“才士与才民”,也将被那些不才之人“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这种杀戮,并不是用刀锯消灭肉体,而是“戮其心”,即“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如果从将相以至士民工商都没有这些忧心、愤心、思虑心、作为心、廉耻心等等,则“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此上均见《乙丙之际著议第九》,《全集》第6-7页)这里,从表面上看,龚自珍是在论史,而实际上是在揭露清王朝封建制度的统治因为压抑人材,而面临“衰世”了。

所谓《乙丙之际著议》的“乙丙”,是指清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15-1816年)之间,该著即龚自珍二十四、五岁时所作。可见龚自珍在青年时期即已深刻地观察到封建制度的衰败现象。如果我们再把他青年时期的另一篇名文《尊隐》拿来读一下的话,就更加清楚了。对于这篇文章,龚自珍自己是十分欣赏的。他在四十八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还说道:“少年《尊隐》有高文。”(《己亥杂诗》,《全集》第532页)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说:“君子所大者生也,所大乎其生者时也”。那末,他生逢何时呢?文中以“日有三时”,即早、午、昏三时,来比喻世道的变迁。“早时”是王朝初兴之时,因此“天下法宗礼,族归心”,“百宝万货,人功精英”,“府于京师”。“午时”是王朝大势尚在,虽有“窒士”(被压制的人材),然“天命不犹,与草木死”,尚不足为虑。可是到了“昏时”,这是龚自珍着意刻画的,也是他生而所逢之时,这时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功精英、百工魁杰所成,如京师,京师弗受也,非但弗受,又裂而磔之”,即人材被诛杀。相反,那些“丑类窳砦(苟且懒惰),诈譌不材”即庸才之人却得到重用。因此,民怨物怒,“京师之气泄”。具体说来,则是“京师贫”而“四山实”;“京师贱”而“山中之民有自公侯者”;“京师轻”而“山中之势重”;“京师如鼠壤”而“山中之壁垒坚”。其结果是“京师之日(苦)短”而“山中之日长矣”。(以上见《全集》),这里,“京师”显然是指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心,“野”、“四山”、“山中之民”等究竟具体指的什么力量,龚自珍并没有明言,人们也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意是指与“京师”相对立的一种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力量,则是明白无疑的。因此,从这篇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龚自珍已意识到他生而所逢之时,已是清王朝封建统治“气泄”之时,是“山中势重”、“壁垒坚”之时。于是,他预言,在这种“朝士寡助失亲”的情况下,人们都将寄希望于“山中之民”。一旦“山中之民”起而反对“京师”,那将“一啸百吟”,“有大高音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同上)从以上这些比喻描写中,我们可看到,龚自珍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是相当深刻的。并且,他还预示了一种新的反封建的力量正在兴起,一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风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

[1] [2] [3] [4]  下一页


龚自珍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