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千古说红楼|红楼梦
《红楼梦》如同一支深沉哀婉的悲剧交响曲,书中的情节就是错落有致的音符,全书弥漫着一种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
【编者按】编者在选取这几篇文章时真是有些不肯割舍,红楼梦这部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小说,如同一支深沉哀婉的悲
剧交响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代表,它所描绘的悲情也不仅仅是宝玉和黛玉,或者是这个家族的悲情,而是那个时
代整个文化背景的一种悲情,这种悲情不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必然,而是在一种文化发展的歧路,回过头来再看,
似乎又有别的味道。
最浅显的道理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看似高深莫测的《红楼梦》研究似乎也在验证和重复着这一道理。近百年来,数量庞大的红学家们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苦苦寻觅,对《红楼梦》的作者、家世等所谓学术问题极尽大海捞针之能事,对曹雪芹的远祖一直追溯到三国时。但这种繁琐复杂的研究背后恰恰掩盖了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是一部描写悲剧的优秀抒情小说,而这正是《红楼梦》面世至今流行不衰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广大读者喜爱这部小说的奥秘所在。 尽管读《红楼梦》因个人的经历、观念、趣味的不同而出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yin,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之类的多声部变奏。但纷繁芜杂的喧闹表象背后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先贤王国维所说的:“《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一字千金,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理解《红楼梦》的关键所在。
的确,《红楼梦》如同一支深沉哀婉的悲剧交响曲,全书大大小小的各类悲剧组成各种错落有致的音符,这些悲剧触及到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使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受到最多关注的自然是那个刻骨铭心的爱情婚姻悲剧。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构成整个悲剧的主声部。从相知相爱到生死两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始终清如山泉,发自真情。不仅仅是形貌上的吸引,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他们也曾经猜忌过、误会过、争吵过,其中既有观念上的矛盾,又有性格上的冲突,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默契和沟通。相对以前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诗书订盟的爱情故事,《红楼梦》的爱情描写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同现代社会中所宣扬的爱情理念有颇多相合之处,因而具有先锋色彩。由于贾宝玉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林黛玉性格方面的孤芳自赏、不同俗流以及她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异端性和叛逆性,与当时正统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在强大的社会重压下,这种爱情显得格外脆弱,注定是只能开花而不能结果,以悲剧而告终也是在所难免。 对贾宝玉来讲,在他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之外,还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可以选择。薛宝钗也是才貌兼具的绝世佳人,更是许多男人心目中的贤妻良母。但与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艺术中的林黛玉截然相反,她更向往滚滚红尘间的各种快乐,善于控制感情,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她多次规劝贾宝玉要读书仕进,尽管她明知道这会激起贾宝玉的反感,将自己推到贾宝玉的对立面,使其感情天平偏向林黛玉,但她的坚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这么做。这种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选择,也可以看作情与礼的选择,对贾宝玉而言,更意味着生存方式的选择,是诗意地栖居还是现实地生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但这种选择只能付诸个人的情感。在后四十回中,所有的恩怨被戏剧性地完成了,一个并不高明但很有效力的掉包计使一切变得十分简单。在宝、钗成亲的鼓乐声中,林黛玉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的泪水化作永恒的遗憾。但金玉良缘最终使薛宝钗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贾宝玉的撒手而去使其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变成遥遥无期的期待。在这场爱情、婚姻的角逐中,宝、黛、钗三人都是失败者和悲剧人物。悲剧并非源自三人的性格缺陷,而是来自那个压抑个性和自由的社会氛围和礼法制度,特别是与之有关的婚姻制度。小说作者在第五回中称该书“悲金悼玉”,还是大有深意的。
没有人否认,在《红楼梦》中的人物中,着墨最多、最显灵性的是女性,尤其是那群天真烂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妙龄少女。作者在小说开头曾明确说自己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在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饮茶酒名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实则暗喻“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意,要为这些千红万艳唱哀歌。在小说的前半部,作者为这些少女们设计了一个人间伊甸园——大观园,并为她们安排了一个惜香怜玉、饱有儿女情肠的看护神——贾宝玉。在大观园中,她们结社赋诗、宴饮嬉戏,无拘无束,尽情展示生命所赋予的青春活力和个性自由。也正是这种充满欢快、浪漫气息的详尽描绘,后文少女们的死亡离散才显得格外凄清悲凉。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法摆脱被奴役、被支配的命运,很快,这些少女们一个个走出大观园,或婚嫁、或衰老、或夭折,被无情吞噬、毁灭。青春少女无疑象征着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她们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一个社会如果连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如青春、浪漫、真情都保不住的话,其存在的合理性就要受到质疑。当红消香断、群芳凋零之时,末世的降临也就为时不远了。 对《红楼梦》中那些个性鲜明、不同俗流者来讲,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丧失选择的痛苦和屈从世俗的无奈。结果,人生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无常和虚无的悲剧,这并非佛教的刻意宣传,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有选择前途和归宿的权利,但贾宝玉就失去了这些,他厌恶八股,无意仕进,喜欢“杂学旁收”,与姐妹们厮守,这与社会对其的定位、家族的利益是相悖的,被世人目为叛逆异端也属自然。黛玉死后,他最终弃绝俗世,“撒手悬崖”,以自我放逐的方式进行了那个时代最为决然的抗争。与贾宝玉形成对比的是探春,她虽为闺阁秀女,但“才自精明志自高”,志在“补天”,曾在短暂管理家务的过程中显示出不让须眉的见识和才干。但在男权社会中,她的女儿身份就注定了其最终的抱负难展,家族的腐朽没落更使这一切成为泡影。弃亲别家,离乡远适的结局使“生于末世运偏消”这句话显得分外沉重和枯涩。
婚恋的不幸、韶华的远逝、人生的悲苦,所有这些最终以社会家族的衰败没落悲剧表现出来。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也曾有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极盛时光,这从小说中对秦可卿葬礼的精细描绘里可见一斑。但由于家族成员特别是那些身负家族重任的男人们的无能和破坏,整个家族辉煌百年、盛极一时之后,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上日暮途穷的末路。翻开小说,家族成员的奢侈浮华、糜费铺张,相互间的勾心斗角、欺骗献媚,种种丑行,随处可见。老一代的男人,要么如贾赦贪婪荒yin,要么如贾政庸碌无为;年轻的一代,如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更是一群聚赌嫖娼、yin纵放荡之徒。家族后继无人的危机并不仅仅体现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超前的异端和无耻的堕落形成一股强大的破坏力,共同敲响家族的丧钟。终于,在小说的结尾,贾府被抄,彻底走向破败,“树倒猢狲散”,正象作者所形容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身处康乾盛世,目光却投向了种种奢华表象背后的没落,也正是这份敏锐和危机感使曹雪芹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阅读小说时那种交织着失落和惆怅的复杂感觉并非简单的人物死亡、家族破败所能概括,随着作者如泣如诉、充满诗情的笔墨,我们领略了人生、社会、世界之间的最为奇丽的风景。
悲情千古说红楼|红楼梦
tag: 红楼梦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