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生命的狂欢——评曾月郁、周实著小说《李白》

生命的狂欢——评曾月郁、周实著小说《李白》

浏览次数: 57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生命的狂欢——评曾月郁、周实著小说《李白》,
  也许,一般才士,就是有潮涨潮落的,而李白式的超级天才一生都在涨潮,成功也涨潮,失败也涨潮。这种人的降生人世,就是造化的巨大成功;他们的存在本身,早已超越了世俗的成败。
  除了早年的学习阶段,李白刚刚开始进入社会,就是以一个完全成熟却与固有传统完全异质的另类形象进入的。一旦进入,他就再也不变了。像这样特异的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像李白这样的人,没有世俗成功,是注定的。
  另一方面,如果他竟意外地得到世俗成功,那么他的特异性就失败了──或恰恰证明他不够特异。由于没有世俗成功,他一生都在努力表现自己的特异性,因为他对自己的特异性及其文化价值从不怀疑,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一副面孔出现,他从来就不曾有过“生存策略”──充分地展示自我,是这种超级天才的唯一生存方式。李白式的特异天才要成为当世成功者,就必须融入既定的社会格局,与世俗规范妥协,向传统陋习屈服,但这样一来,他的特异性对文化的贡献就大大减弱了,甚至可能消于无形。因此,恰恰是他的世俗失败,使这个伟大而特异的文化英雄,能够终生发挥自己的特异天才,为人类文化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小说《李白》告诉我们,除了王维视李白为异类,高适对李白也颇为不义。
  他曾压下李白托他转交给哥舒翰的自荐信,最后李白误入永王幕府之后又见死不救。作者还告诉我们,李白曾作诗赞扬高适,而高适对李白却终生未留一字。这可以说是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例证。然而“四明狂客”贺知章对李白的倾心结交、无私揄扬(称之为“谪仙人”)则令人感动,更不必说杜甫对李白的一往情深。
  除了贺知章,恰恰是诗艺成就最高的杜甫(在不少人眼中,杜诗高于李诗),对李白作出了最高评价:“白也诗无敌。”如果说从才能稍逊的贺知章、高适对李白的一明赞、一暗妒,颇能看出两者的人品高下,那么才情相当的杜甫对李白的倾心推崇,则足以证明杜甫的人格高尚,因为杜甫的诗风与李白的诗风截然不同。杜诗“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伶才。”充分显示了杜甫英雄识英雄的博大胸襟。不过我对“佯狂”问题有所保留。从楚狂接舆开始,中国古代确有“狂生”传统。狂生之狂,大抵都是佯狂。然而李白并非佯狂,而是真狂。放眼诗人之林,只有李白具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丝毫没把人间帝王放在眼里──这一狂傲足以与第欧根尼让亚历山大大帝别挡住阳光的狂傲相映生辉。而其他“佯狂”的隐士,佯狂只是自高身价的表演,一旦得沐圣恩,则立刻露出奴才嘴脸。所以我认为,关于李白对出仕的“热衷”,许多传统的批评(比如认为他不如陶渊明淡泊)应另做考校。我原本对此只是心里嘀咕,没有充分的把握,读完小说《李白》我意识到,像李白这样的人,生命能量太强大了,要他“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诸葛亮),过于强人所难,也是无才无能之辈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不做脱离时代的求全责备,就应该承认,李白身上是最少奴性和媚骨的。
  
  小说《李白》的作者参考了郭沫若、闻一多以及众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但都不知不觉地化入其中,如盐之在水,得其味外味,而无迹可循。作者还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广博的文史知识,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斑斓华彩的大唐浮世盛景。随着李白遍于中原大地的游踪,作者见缝插针地为李白履迹所至之地描摹山川史迹,钩稽文化典故。李白求仙访友到过极多的名山胜地,处处留下题咏,无论是成都、扬州、金陵、太原、洛阳,每到一处,作者都如数家珍地把该处的地理特点、历史名胜、沧桑变迁做了引人入胜的巡礼。而李白交游的盛唐著名诗人(如孟浩然、贺知章、高适、杜甫等),或未曾交游但却同时代的诗人(如王维、孟郊),作者也都一一加以简括的勾勒,所以一部《李白》,既是玄宗一朝的盛衰史,也是盛唐诗人的群芳谱,更是理解古典中国的切入点。
  书中的议论虽然极少,但大抵都颇为发人深省,比如李白初入长安时作者写道:“精美的皇宫建筑提醒人们,高墙深院中另有一片天地。后代人能通过历史故事了解一些那里面发生的事情,同时代的人却不得打探皇家机密。”这一时空错位,可谓古今同慨。作者也不因为对李白的偏爱而失去其批判立场:“历史留名,对于大人物自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他的生命结束了。历史不予留名,小人物的生命也结束了。小人物对历史没有过多的奢求,生命之灯的熄灭恐怕比大人物轻松了许多。”
  另外,在大体忠于史实的基础上,作者也没有忘记用美妙的笔法增加阅读的趣味,比如:“今日,太白酒楼内还存有各种李白的和后人纪念李白的墨迹、石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相传为李白手书的‘观’字刻石。它呈正方形,边长七十八厘米,正楷字体,潇洒豪放,左下角有‘太白’署名。据说,此石刻出土于清朝嘉庆十年(1805)。”读到这里感觉很平常,但紧接的一句是:“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壮’字石刻,两块石刻连在一起,组成‘壮观’二字。”
  运用掩映式的小说笔法,把一个本来平平无奇的事件铺陈得如此跌宕起伏富有悬念,真可说是读者的意外收获。
  小说《李白》把一个天才诗人从缥缈无踪的“谪仙”高位,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令我们心醉神迷又不胜唏嘘。因为,也许这种生命狂欢的千古风流已经一去不复返,正如作者所说:“故事只能写在书里,留在纸上,现实中找不到它的身影。想要模仿,也是不可能的。”

 



上一页  [1] [2] 


生命的狂欢——评曾月郁、周实著小说《李白》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李白  小说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