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狂欢——评曾月郁、周实著小说《李白》
李白是我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李白的故事,曾持久地吸引着我的注意中心。然而像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虽然热爱他的天才诗章,却对他的生平不甚了然。这成了我的一大遗憾,我希望了解李白的天籁歌吟背后更丰富的生命经纬,直到我读了三卷本历史小说《李白》(曾月郁、周实著,岳麓书社1997年12月版),这一遗憾才得到了弥补。
一
读罢《李白》,心情十分复杂。我既为李白一生蹭蹬的不幸遭遇而扼腕叹惜,更为从李白个人命运中折射出的家国不幸而夜不能寐。
李白的一生(701-762),几乎完全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在位期重合(712-756)。玄宗一朝,是华夏古典文明的顶峰。在这一顶峰上,双峰插云般屹立着两个诗歌巨人:李白与杜甫(712-770)。我曾说唐诗足以代表“中国之心”,因此似乎也可以说,杜甫代表着中国的良心,而李白代表着中国的自信心。杜甫之后,中国人的道德操守和精神世界以加速度的方式萎缩阴暗;而李白之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以雪崩的方式一落千丈。
李白一生困顿,但从来没有失去过冲天的自信。在李白的诗歌中,你可以一再听到壮志难酬的浩叹,但决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颓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李白之后,身处中国历史下半时的诗人们“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并不罕见,但没有人像李白那样把“愁”字唱得如此踌躇满志,更没有人像李白那样把“愁”字唱得如此欣喜若狂。李白之后的诗人,即便愁绪满怀,也是扶病赏花式的“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后人的愁,是兵败如山倒的生命溃退;而李白的愁,是永不言败的狂歌,是酒神精神的迸发,是巨灵般生命强力的挥霍。李白的愁,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轻狂之喜,更像真正的生命欣悦。这种不可遏制的生命欣悦是源于自性的,源于生命自身的,源于生命本根的。外界的世俗得失,只影响生命的舞蹈方式,但不影响强健的个体与生俱来的舞蹈冲动。也就是说,得意固然必须有得意的舞蹈,但失意也不能没有失意的舞蹈──这是迥异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得失观的。也许得意的舞蹈更赏心悦目,但失意的舞蹈却更感人肺俯。相比较而言,奴性的文人,即便仕途顺遂,得意忘形,他们也根本没有生命意志的张扬和舞蹈,只有生命意志的收敛和消蚀。因为在日益强大的皇权桎梏中,他们的意志已经臣服,他们的精神已经缴械,他们的灵魂已经丧失。因此奴才们的欢歌,只是感激涕零的呜咽;而李太白的愁唱,则是穿云裂石的长啸。
说李白足以代表古典中国的文化自信心,除了他一生的不朽诗唱,还可从他决不走科举之路这一自主抉择中,找到更坚实的证据。胸怀济世大志的李白,从十八岁告别父母走上游学之路起,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干谒之路,而拒绝走大多数士人不得不走的科举之路。这一选择既说明李白的自信,也说明李白已经直觉地意识到了科举制度对人格个性、独立思想、创造意志的束缚。也就是说,一个愿意走科举之路的人,无论内心如何狂野不羁,无论功成名就后如何特立独行,但攻读举业就是他生命意志的大挫折,步入考场就是他精神尊严的大失败。在读圣贤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已被“格式化”;在他们走进每人一间的囚笼般考场时,他们身心两方面的傲气与自信已被皇权彻底压垮。而李白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空前绝后的傲气和自信。而且不难发现,从唐代确立科举取仕以后,李白几乎是唯一一个欲入仕途却坚决不走科举之路的布衣。其他落魄才子大抵都是“落第秀才”,而李白虽然一生落魄,却并非落第秀才。李白身上,决没有传统文人普遍具有的妾妇气,他不会谄媚地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也不会怨望地说“不才明主弃”(孟浩然)。也就是说,不论境遇如何,李白从来没有怀才不遇的酸气。他坚信自己的才(“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根本不在乎遇不遇。即便帝王对他有知遇之“恩”,比如钦点翰林,他也决不感恩,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才能所应得的礼遇,而非不该得的恩遇(“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种超越时代的敢于跟任何人分庭抗礼的人格勇气,决定了李白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独一无二──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人格勇气,决定了李白诗歌中全部独一无二的特质。
科举制的作用,就是唐太宗得意洋洋宣称的“天下英雄尽入吾毂”,然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入此“毂”的李白,才真正无愧于卡莱尔的“英雄”二字。
而且李白被点翰林后,很快发现自己实际上被帝王倡优蓄之,李白的奉旨为帝妃填写“清平调”,与柳永的奉旨为歌妓填写艳词没什么两样。然而柳永高悬“奉旨填旨”,为自己的断了科举之路解嘲,李白却毫不犹豫地把好不容易得到的入朝机会断然放弃了,其潇洒之态正可以用徐志摩的名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来形容。李白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此豪气干云的潇洒,足以令那班贪禄恋栈的腐儒羞杀。
二
小说《李白》为我们重彩浓墨地塑造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诗人英雄──读此书时,我的眼前一再浮现出那位西班牙疯骑士堂·吉诃德。李白十八岁告别四川绵州昌明县青莲乡,赴匡山拜赵蕤为师,学艺四年后回家省亲一次,从此一生漂泊,永不返家──而且终生未寄一封家书。李白一生,在情格势禁之下三次或被迫或无奈地娶妻,但几乎都是在新婚之后立刻出门漫游,不寄家书,不事养家,弃妻儿如敝履──但我们却难以因此而谴责他,因为他被巨大的创造欲所劫持,而他的创造确实能为日月增辉,令天地失色。我无法想象,如果李白终生枯坐屋檐下,也能够留下同样的不朽诗篇。在定居性极强的中国,李白是个罕见的游吟诗人,以儒家的传统道德来看,李白既非孝子,也非慈父;既不是帝王的良臣,更不是妇女的良人。
李白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异类,他不在古典中国的格局之中。儒家主流文化对个性具有无比巨大的扼杀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所以李白作为反抗这种扼杀的特别例外,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不过在当时的文化视界内,他只能以寻仙求道的道教徒的方式来反抗。李白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道家隐士,道家隐士们只是自外于无远弗届的儒家势力,而并不干涉儒家社会。但李白并非出世的冷静哲人,而是入世的热烈诗人──小说《李白》的作者认为,李白是古代中国唯一一个终生以诗为业的诗人。他不可能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因为只有具日神精神的人,才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李白是中国的酒神──“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那种酒神式的巨大生命能量,使他不可能形同槁木地葆命全生,更不可能收视返听地静坐枯禅,所以李白是所有中国诗人中最远离禅宗的。这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禅味极浓的王维终生回避与李白的交往──王维嗅到了李白身上强烈的异类气味,认为他“不雅驯”。想起李白对“大雅久不作”的浩叹,我不禁失笑。然而王维的判断决没有错,只不过王维心目中的“雅驯”是儒家的雅驯,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这确实不是李白心目中的“大雅”。李白心目中的“大雅”之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张扬个性的天籁。这种天机勃发的天籁远远高于皇权重压下文采斐然的呻吟,远远胜过戴着镣铐的舞蹈──无论是戴着诗律镣铐的精神舞蹈,还是戴着科举镣铐的肉体舞蹈。
李白的诗歌,更接近先秦那种充沛浑厚的天地罡气和解衣磅礴的文化元气,注定是不受儒家门风、禅悦宗风束缚的。用现代的说法,李白是伟大的异教徒,纯朴的自然之子。顺便一提,在王维之后,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受禅宗的影响。
而禅宗恰是泯灭唐代以降的中国人的生命意志的最大利器──是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杀人不见血的软兵器。李白具有创世英雄般的伟力,是诗人中的赫拉克里斯。
如果我们把李白的天籁之歌理解为盗取的天火,那么也不妨把李白理解为是中国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正如也不妨把被绑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理解为希腊的“谪仙”。李白为他不受皇权束缚的不朽天籁而一生受罚,被厄运的鹰鹫啄食心肝,然而他的心肝随啄随生,厄运无法阻止他呕心沥血的终生歌唱。
我一向喜欢李白的诗风,认为他诗如其名,直白而不掉书袋,不卖学问,不以文为诗,浑然天成,毫无匠气,脱口而出,毫不雕琢,是纯粹的诗人之诗──远胜于学人之诗、文人之诗乃至哲人之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夫子自道,也是他诗歌的最大特色,几乎为中国诗史上仅见。诗中大胆写入朋友名字,如“岑夫子”、“丹丘生”、“孟夫子”、“汪伦”等等,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直接写入──而其他诗人则极少如此,他们的自况都要“托物言志”。李白的诗风如此直白但却没有淡而无味之弊,李白的语言如此朴素却胜过一切华而不实的辞藻,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他的诗歌魅力来源于他的生命强力、酒神精神和冲天的自信──而这就是真正的天籁。李白的诗风,一生无变化,诗作的艺术水准也一生无变化,从早期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到晚年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的直抒胸臆,一样的天籁空明,一样的明畅清丽,一样的大气磅礴,永远不受任何诗律的拘束,永远不受他人的影响。他的早期诗歌,没有成熟的过程;他的晚期作品,也没有才尽的迹象──这正是超级天才的标志。小才子也许能凭着青春激情的血气冲动而少年成名,但也会迅速地才尽和凋零,所以他们用世之心也更为急切,遭受些微挫折,就担心“时不再来”,就感叹“时不我待”,所以“成名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成功也不太痛快”(张爱玲),这是否意味着担心自己的才能随时会消退得春梦无痕,变成泯然众人?
生命的狂欢——评曾月郁、周实著小说《李白》
tag: 李白 小说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