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夫卡《变形记》——是什么使他变形
浏览次数: 55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读卡夫卡《变形记》——是什么使他变形,
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对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后的悲惨境遇,人们已多有分析,但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人们却少有论及,未能给予充分地关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世阅历的增加,我每读一次《变形记》,都会非常佩服这篇小说的开头,并为之深深地震撼。这个开头看起来十分简单:“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就是这样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扉:对于更多地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我来说,似乎人生的悲剧命运总是有着一个显在的外在原因或是内在原因。譬如说,反右运动使人发配至荒原野岭,知青运动使人在广阔天地虚度青春。再譬如,情感的失控让人品尝情爱苦果,对物欲的放纵令人自戕自身,等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使我们在社会现实中,遇到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挫折时,也往往试图去寻找导致这一挫折的直接的外在原因或内在原因。但是,你看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没有任何显在的直接的外在原因或内在原因,一天早晨,一觉醒来,自己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我以前读鲁迅的小说,对鲁迅小说所着力揭示的那种近乎无事的悲剧十分佩服,很佩服鲁迅先生能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看似无事的日常平凡的人生、生活中,揭示出对人的消损、毁灭来。现在读卡夫卡的小说,我不知道应该用一个什么名目来概括卡夫卡所揭示的这种人生悲剧,但我却实实在在地被这种揭示所震动。
记得在插队时,自己对老乡们时时感叹的命、命运深不以为然,并曾在内心暗暗地给以讥笑,现在我却深深地感到,那实实在在是以多少代人的血肉生命血肉经验积累而成。作为小人物,作为偶在的个体生命,面对神秘的外在世界,我们永远是涉小的、无助的、孤独的、无能为力的。如果你觉得这样讲有点儿令你感到玄奥莫测的话,那么,请你想想你自己目前的生活吧,每一天、每一天,你不是在扭曲着自己以适应外在世界的现实规则么?你不是常常讲着言不由衷的话以应付那必要的人际应酬么?你不是常常在做着你并不愿意做的事以支撑那必要的生存么?其实,你在无形中已经一点一点地远离你本身,而这又是在不知不觉、在点点滴滴中所不可抗拒的。于是,一觉醒来,你发现你已不是你自己了,你已经成为一只大甲虫或者别的什么,那原因呢?你又看不见摸不着更无处寻找,于是,你读《变形记》的开头,你不感到一种恐惧与震撼么?
细细追究下来,虽然卡夫卡没有去写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或者说正是由于没有去写是什么原因才更能揭示小人物、偶在个体生命生存、存在的荒谬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求这原因的所在,也只有在这不断的探求中,才能使我们日渐逼近我们的存在真相,这也正是我们不放弃这种探求的意义所在;而卡夫卡对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后的境遇的描写,则为我们的这种探求提供了一个途径与通道。
在卡夫卡描述的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的境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格里高尔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并彻底牺牲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对格里高尔而言是一种毫无乐趣的负担。“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仅忍辱负重地工作着,而且在变成大甲虫的时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迟到。当父母亲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当成一种“不着边际的话”,当成“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时,“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并“打算在圣诞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直到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成为亲人的负担后,格里高尔还要自觉地以自己的死来使亲人获得解脱。但就是这样一种对亲人的彻底的自我牺牲,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第一,格里高尔的拼命工作,只能使原本身板可以“挺得相当直”“浓密的睫毛下一双黑眼睛射出活泼、专注的目光”的父亲“初次享受安逸的5年”,并因为这种享受而“发胖了,且因此而变得动作相当迟钝”。就是说,他的拼命工作,为亲人的付出,却在客观上纵容了亲人的懒惰天性,消散了亲人的生命活力,于是,这样的付出与牺牲,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二,一旦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不能工作,所有的亲人都视他为负担,希望他早一日离世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就是说,一旦他不再能为亲人所用,不再能够付出与自我牺牲,他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存在,他也就失去了亲人的身份,“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第三,格里高尔付出与牺牲的过程也是十分荒诞,毫无意义的。你看,当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因上班将要迟到而力求秘书主任谅解时——这一切又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亲人们不仅看不到这一点,却反而一致将其视为危险因素而敌视他,并阻止他的举动。请想想吧,当你的付出,当你一旦不能付出,当你付出的努力与过程统统失去了意义时,当因为这一意义的失去而验证了人间亲情、真情的虚伪及不存在时,你又何以自处呢?你却又时时刻刻别无选择不可逃避地处身其间,你难道不感到一种致命的潜在的无法安身立命的惶惶不安么?这种惶惶不安使你——如《变形记》开头所说——在睡梦之中也“不安”,于是,人背离自身而被扭曲为大甲虫或被异化为什么别的虫子就只能是早晚的必然之事了。
读中国传统色彩浓厚的小说与读西方现代色彩浓厚的小说,给我以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中国传统色彩浓厚的小说,总是在“无爱”的人间给你找到爱的存在,譬如在冤狱的惨酷中清官的出现,譬如在流落天涯无家可归时淳朴多情村姑的出现。而在西方现代色彩浓厚的小说中,却总是在“有爱”的人间给你揭示那无爱的真相,这篇《变形记》就是如此。五四时代是一个否弃传统接受西方文化的时代,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就会在哥哥的眼中看到吃人的凶光,就会在充满亲情仁爱的字里行间,看到只有“吃人”二字的真相。那么在今天,我们又应该侧重于哪一个方面呢?我们也许只有经过在“有爱”的人间看到那无爱的真相的洗礼之后,才会在“无爱”的人间找到那真爱的存在吧。
读卡夫卡《变形记》——是什么使他变形
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对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后的悲惨境遇,人们已多有分析,但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人们却少有论及,未能给予充分地关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世阅历的增加,我每读一次《变形记》,都会非常佩服这篇小说的开头,并为之深深地震撼。这个开头看起来十分简单:“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就是这样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扉:对于更多地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我来说,似乎人生的悲剧命运总是有着一个显在的外在原因或是内在原因。譬如说,反右运动使人发配至荒原野岭,知青运动使人在广阔天地虚度青春。再譬如,情感的失控让人品尝情爱苦果,对物欲的放纵令人自戕自身,等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使我们在社会现实中,遇到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挫折时,也往往试图去寻找导致这一挫折的直接的外在原因或内在原因。但是,你看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没有任何显在的直接的外在原因或内在原因,一天早晨,一觉醒来,自己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我以前读鲁迅的小说,对鲁迅小说所着力揭示的那种近乎无事的悲剧十分佩服,很佩服鲁迅先生能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看似无事的日常平凡的人生、生活中,揭示出对人的消损、毁灭来。现在读卡夫卡的小说,我不知道应该用一个什么名目来概括卡夫卡所揭示的这种人生悲剧,但我却实实在在地被这种揭示所震动。
记得在插队时,自己对老乡们时时感叹的命、命运深不以为然,并曾在内心暗暗地给以讥笑,现在我却深深地感到,那实实在在是以多少代人的血肉生命血肉经验积累而成。作为小人物,作为偶在的个体生命,面对神秘的外在世界,我们永远是涉小的、无助的、孤独的、无能为力的。如果你觉得这样讲有点儿令你感到玄奥莫测的话,那么,请你想想你自己目前的生活吧,每一天、每一天,你不是在扭曲着自己以适应外在世界的现实规则么?你不是常常讲着言不由衷的话以应付那必要的人际应酬么?你不是常常在做着你并不愿意做的事以支撑那必要的生存么?其实,你在无形中已经一点一点地远离你本身,而这又是在不知不觉、在点点滴滴中所不可抗拒的。于是,一觉醒来,你发现你已不是你自己了,你已经成为一只大甲虫或者别的什么,那原因呢?你又看不见摸不着更无处寻找,于是,你读《变形记》的开头,你不感到一种恐惧与震撼么?
细细追究下来,虽然卡夫卡没有去写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或者说正是由于没有去写是什么原因才更能揭示小人物、偶在个体生命生存、存在的荒谬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求这原因的所在,也只有在这不断的探求中,才能使我们日渐逼近我们的存在真相,这也正是我们不放弃这种探求的意义所在;而卡夫卡对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后的境遇的描写,则为我们的这种探求提供了一个途径与通道。
在卡夫卡描述的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的境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格里高尔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并彻底牺牲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对格里高尔而言是一种毫无乐趣的负担。“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仅忍辱负重地工作着,而且在变成大甲虫的时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迟到。当父母亲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当成一种“不着边际的话”,当成“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时,“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并“打算在圣诞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直到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成为亲人的负担后,格里高尔还要自觉地以自己的死来使亲人获得解脱。但就是这样一种对亲人的彻底的自我牺牲,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第一,格里高尔的拼命工作,只能使原本身板可以“挺得相当直”“浓密的睫毛下一双黑眼睛射出活泼、专注的目光”的父亲“初次享受安逸的5年”,并因为这种享受而“发胖了,且因此而变得动作相当迟钝”。就是说,他的拼命工作,为亲人的付出,却在客观上纵容了亲人的懒惰天性,消散了亲人的生命活力,于是,这样的付出与牺牲,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二,一旦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不能工作,所有的亲人都视他为负担,希望他早一日离世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就是说,一旦他不再能为亲人所用,不再能够付出与自我牺牲,他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存在,他也就失去了亲人的身份,“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第三,格里高尔付出与牺牲的过程也是十分荒诞,毫无意义的。你看,当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因上班将要迟到而力求秘书主任谅解时——这一切又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亲人们不仅看不到这一点,却反而一致将其视为危险因素而敌视他,并阻止他的举动。请想想吧,当你的付出,当你一旦不能付出,当你付出的努力与过程统统失去了意义时,当因为这一意义的失去而验证了人间亲情、真情的虚伪及不存在时,你又何以自处呢?你却又时时刻刻别无选择不可逃避地处身其间,你难道不感到一种致命的潜在的无法安身立命的惶惶不安么?这种惶惶不安使你——如《变形记》开头所说——在睡梦之中也“不安”,于是,人背离自身而被扭曲为大甲虫或被异化为什么别的虫子就只能是早晚的必然之事了。
读中国传统色彩浓厚的小说与读西方现代色彩浓厚的小说,给我以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中国传统色彩浓厚的小说,总是在“无爱”的人间给你找到爱的存在,譬如在冤狱的惨酷中清官的出现,譬如在流落天涯无家可归时淳朴多情村姑的出现。而在西方现代色彩浓厚的小说中,却总是在“有爱”的人间给你揭示那无爱的真相,这篇《变形记》就是如此。五四时代是一个否弃传统接受西方文化的时代,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就会在哥哥的眼中看到吃人的凶光,就会在充满亲情仁爱的字里行间,看到只有“吃人”二字的真相。那么在今天,我们又应该侧重于哪一个方面呢?我们也许只有经过在“有爱”的人间看到那无爱的真相的洗礼之后,才会在“无爱”的人间找到那真爱的存在吧。
读卡夫卡《变形记》——是什么使他变形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变形记 卡夫卡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推荐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