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
却胜汉宫人、闭长门。看取蛾眉妒宠,
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在张翥笔下,不但写出了昭君出塞要比禁闭在宫中幸福,而且留下“遗冢”(昭君墓)墓草常青,“千载有芳名”——赢得了流芳千古的美名。至于他的词仍题作《昭君怨》,那不是他没有跳出“悲怨”的圈子,而只是按照一般词曲的旧例,袭用“昭君怨”的词牌而已。
古代咏唱王昭君的诗歌中,最受谴责的是北宋王安石的《明妃曲》。谴责王《曲》最厉害的要算宋人罗大经和明人瞿佑。罗大经说:“荆公 (王安石被封荆国公)论商鞅曰:‘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夫二帝三王之政,何尝不行,奚独有取于鞅哉?东坡曰:‘商鞅、韩非之刑,非舜之刑,而所以用刑者,则舜之术也。'此说犹回护,不如荆公之直捷无忌惮。其咏昭君云云,推此言也,苟心不相知,臣可以叛其君,妻可以弃其夫乎?其视乐天所作,盖天渊悬绝也。”又说“至于‘汉恩自浅胡自深'云云,则悖理伤道矣。”瞿佑说:“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不言怨恨,而倦倦旧主,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者异矣!”王安石的《明妃曲》为二首,为了便于探讨,现全录如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鬃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 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 ,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 尚有哀弦留至今。”
读完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 》,我们丝毫也不能苟同罗 、瞿二人的看法。因为罗、瞿二人的观点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伦理观点和大民族主义观点。罗、瞿二人的立场,完完全全是封建卫道者的立场。我们认为:王安石这二首 《明妃曲 》,从思想内容上说是健康的,从艺术技巧上说是十分成功的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他是具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和立意改革的人物,所以革命导师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政治思想上的进步,使他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不守旧。传统的历史题材,他都立意翻新、除其旧套,他歌颂商鞅和写这两首《明妃曲 》,都是翻新、除旧的极好的例证。我们看第一首,他一反过去归咎毛延寿欺君的正统观念,对封建皇帝的好色、自欺,进行了批判,而肯定了“人生失意无南北”。第二首则一反过去的 “怨恨”、“倦倦旧主”的封建伦理观念,而肯定了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这种 “相知”,不仅仅存在于汉人与汉人之间,也可以存在于汉家与胡地、汉人与胡人之间, 而且十分明确 “汉浅胡深”。 这是何等的进步思想!又是何等的大胆言论啊!没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是不敢这样歌唱的。
王安石这两首《明妃曲》传出后,当时轰动了整个诗坛,很多人纷纷起来相和,就是当时的文坛宿将欧阳修也不例外。但是谁也没有王安石这两首曲子的立意新颖、思想高远。其原因是当时文坛诸人的思想都没有达到王安石的思想那样高度。
元明清各代,虽也有少数诗人表达了与王安石同一的视点,但也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远远不及王安石,故作品的思想高度也就不可能超出王曲。
古代作家常常借怀古、咏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或者表达对人生的、政治的某种见解,或者谴责某种社会黑暗。咏唱王昭君的诗词中,也有一部分是属于这类的。先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明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妬,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妬蛾眉,胡沙埋皓齿。”
在作品中,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象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李白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他个人怀抱的抒发。
再看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去时忧色衰。古来人生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和李白一样,苏轼在诗中对王昭君的艳丽表示了赞美,对其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最后鸣了自己心内的不平,抒发了对人生颠沛、坎坷的不满。
故怀古、咏史这类作品的中心思想,往往不在诗人咏唱的本事上,而在鸣不平的议论处。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王昭君》,也是属于这一类的: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李诗虽也题名为《王昭君》,但其重点不在对昭君的赞美和同情,而是对毛延寿的谴责。诗中开始先点出毛延寿,后乃点出王昭君,这种格调,在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中是少有的。李商隐对毛延寿是深恶痛绝的,似乎是很久以来压在心里的话,非要把它骂出来才痛快。李商隐是把丑恶的现实概括到作品里去了。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李商隐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他是借王昭君的身世,抒发自己遭遇的不满的。
借昭君故事抒发自己胸怀的诗歌,它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清人沈德潜考试未中,写了一首题名为《落第咏王昭君》,就是借王昭君的“不幸”,抒发自己落第的不幸遭遇的。诗云:
“毳帐琵琶曲,休弹怨恨声。无金赠延寿,妾自误平生。”
言外之意,也就是因为没有金钱贿赂考官,所以不可能被选中,只得象昭君那样,“自误平生”。(作者:林幹)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 ›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tag: 诗词 王昭君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