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贵的宗室公主。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随着历史的消逝,早已默默无闻了。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普通宫女王昭君却名留千古,为人们怀念不已!人们把她出生的家庭叫“昭君宅”,生长的村落叫“昭君村”,浣纱洗涤过的河流叫“香溪”,行走踱过的桥梁叫“琵琶桥”,并且多处为她树碑、建庙。这一切一切,无不真诚地凝结着人们对昭君的敬仰,深切地寄托着人们对昭君的怀念!
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一次富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动。从她后来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来说,她之名留千古,是理所当然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广泛而强烈地吸引着历代文学艺术家。他们用音乐、绘画、诗歌、词曲、变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咏唱的作品数以千计,真是“万种丹青画昭君”啊!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历代文学艺术作品的咏唱和宣扬,而使它长期流传并日益见重于后世。
古代咏唱王昭君的诗歌很多。这些诗歌的内容如何?宣扬了什么思想?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应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这里打算作一简单的介绍和初步的探讨。
大概王昭君去世不久,故事就已经开始流传,汉代就有以昭君出塞为内容的乐曲。汉人为什么作这支乐曲,据《唐书·乐志》所载,为的是“怜其远嫁”。既然是“伶其远嫁”,自然也就多“哀怨”之声。
汉代乐曲这一基调,深远地影响着后代诗人,因而“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例如南朝刘宋鲍照的《王昭君》: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词》: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鲍诗意深格高,庚诗情重词清,各有特色。鲍诗也好,庚诗也好,不仅仅只是“怜其远嫁”,同情其一路风霜之苦,还抒写了其思乡念国之情。特别是庚诗的“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表达的绝非一般的感情。“光禄塞”乃边塞上的一个亭障,用意尚且一般,“夫人城”则是东晋时苻坚进攻梁州,刺史朱序之母韩氏率侍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西北隅以拒苻坚,当时人称为“夫人城”。庚信借此作为家国的象征,不能说不含有更深的寓意!
当然,以“伶其远嫁”为内容而写得最好的诗,还应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二首《王昭君》。先看第一首五绝: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语浅意深,短短四句,把王昭君远嫁之悲写得入木三分。“今日”、“明朝”、“汉宫人”、“胡地妾”,既是工整的对仗,也是鲜明的对比。再看第二首: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一路孤寂,只有明月相送,只有明月陪伴,就够悲的了。但是,更可悲的是去无返日,永世不得归。全诗以离汉宫起,至“没胡沙”止,写出了远嫁胡地的全部历程。以明月比人,既形象又深刻。最后诗人以悲壮的心情哀叹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
据史书记载,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既是自愿,那就说明对出塞和亲有一定的认识,既然有认识,那就不会以远嫁为悲了。诗人们“伶其远嫁”的思想,可能来源于安土重迁和对“红颜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应对它有过多的指责,但它究竟和历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远,没有如实地反映了昭君的内在心情。
宋元以后的诗人中,也有人认为远嫁不可悲。例如元代诗人虞集,而在他的《题昭君出塞图》诗中,就表现了这种认识。诗曰: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琶琵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这种见解和认识,才是反映了王昭君的思想和精神。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辞》前有《序》,序云: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司马昭)讳,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其辞曰: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木及终,
前驱己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行行日已远,
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
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
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
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渊源关系——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石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好的。继石崇之后,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辞》,唐代有东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宣扬了类似的思想。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诗。特别是明清两代,把王命、君恩、女子节操等,都附会上了,内容更为反动。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词中,据说以白居易的《王昭君》最“负盛名”。宋人魏庆之说:“古人作昭君词多矣,余独爱乐天 (白居易字乐天)一绝。其意优游而不迫切。然乐天赋此诗[时]年甚少,才十七岁。"罗大经也说:"古今赋昭君词多矣,唯乐天作有恋恋不忘君之意。欧阳公 (欧阳修)明妃词,自以为胜太白(李白字太白),而实不及乐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既然是一首绝唱,那就有必要拿来研究研究,分析分析。先录白诗于下:
“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的《王昭君》有二首,评论者最津津乐道的是这第二首。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有不少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好诗。但就这二首、特别是就古代评论者最爱称道的这一首看,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诗中宣扬的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和奴才思想。《鹤林玉露》的作者说“唯乐天作有恋恋不忘君之意”,这话确实是道出了白诗的本质。只是作者对这种思想抱的是肯定态度,而我们则相反。
自从白诗开了宣扬这种封建伦理道德的先河之后,宋元以后,步其后尘的诗人屡见不鲜。例如明人陶安的《昭君图》,顾鼎臣的《明妃词》,李有朋的《明妃新曲并序》都是的。
历史上的王昭君是没有"恋恋不忘君之意"的。而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许是这样的原因,其他一些诗人却没有走白居易的道路。例如较白居易为早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唱的就是别调。杜甫有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是写昭君故事的,不仅艺术性高,内容也好。原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人评论此诗,说“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从艺术上讲,这也算是一种的评。诗以记叙昭君的遗事始,以憑吊昭君怨恨终,确实是“风流摇曳”。“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是说生前尚不曾识面,死后魂归也是徒然。不难看出,这里对于君王是有所谴责的。如果说诗人在这里说的还比较含蓄,那末下二句就说得十分明白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和“恨”都是对着汉主君王而发的。杜诗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而且还扫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污垢;所不足之处,只是没有从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取意,反而把远嫁认作是昭君的“怨”。
唐代诗人中,与白居易唱别调的还有王睿的《解昭君怨》: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诗人对昭君出塞和亲不一定有正确认识,但是就其宣扬摆脱“宫中一舞人”这一点看,其立意还是可取的。虽然他的着眼点只是庆幸昭君个人能借出塞机会而摆脱宫中的"牢笼",但起码不同流俗,与“悲怨”及“恋恋不忘君”唱了反调。元人张翥的《昭君怨》词及明人邱濬的《题明妃图》诗,也都是属于这类内容的作品。特别是张翥,较之王睿更进了一步。他在那阙《昭君怨》词前面先作了如下的说明:“昔人赋昭君词,多写其红悲绿怨,作此解之。”以明作者反对把昭君出塞描写成为"悲怨"之旨F浯试?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 › 诗词千首咏王昭君
tag: 诗词 王昭君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