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阿Q正传(教参:解题指导/教学建议 )

阿Q正传(教参:解题指导/教学建议 )

浏览次数: 23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阿Q正传(教参:解题指导/教学建议 ),

解题指导

一  根据以下材料,说说作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什么,你对这意图是怎样理解的。(材料略)

设计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为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打基础。回答这一题,一方面要了解鲁迅文学创作“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这可以从《〈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中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读读《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阿Q正传〉的成因》两篇文章,从中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我们可以概括作者创作《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

二  根据小说情节,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

设计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作品,能够概括指出阿Q的性格特点,从而了解作者所指的国民劣根性大致包括哪些方面。回答这一题,可根据小说中的情节来概括。以下提供的是林兴宅概括的阿Q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十大性格特征,仅供参考。学生回答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几个主要方面即可。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凭本能劳动和生活;偷萝卜死皮赖脸不承认。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做小偷毫不掩饰,凭生理本能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约束;但他思想里又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未庄所有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地崇奉;但打败了就轻易求饶,骂自己,还打自己,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争强好胜到与别人比丑的地步,但赵太爷打他嘴巴,他不反抗;地保敲诈他的酒钱,他也不争辩;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并剥夺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不反抗。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以为是错的,革命是与他为难,深恶痛绝;但他进了一回城,又鄙笑乡下人,革命党进城,看到盘辫,他也学起来。⑥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假洋鬼子剪掉长辫子,成为他最厌恶的人,对造反也反感;革命一来,虽然知道这是杀头的罪名,但想到可能有利可图,便也想革命,还不惜投降最厌恶的假洋鬼子。⑦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受欺负愤愤不平,对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机会,他就狠狠地进行报复,看到赵太爷之流在革命面前的慌张,心中十分快意;但赵太爷权重之时,又时时想攀附他,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他欺软怕硬,对比他弱的,他表现出十足的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于小尼姑,他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在弱者面前,他俨然是赵太爷;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进了县大堂,他主动下跪。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对自己缺点神经过敏,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但刚刚挨赵秀才的打便忘记了,反而跑去看热闹;死期已到,还有心思后悔自己画得不圆,示众时还想博得看客的喝彩。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受欺负时,老说“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他极力想改变现状,但实际上任凭赵太爷之流怎样迫害,他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仍然用命运来安慰自己,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要抓进抓出,要游街,要杀头的。

三  参考下面一则材料,说说小说中(重点是结尾几段)作者对“看客”的态度。鲁迅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示众》等)中有大量写“看客”的文字,借以批判国民劣根性。课外重读这些作品,同学之间交流一下看法。(材料略)

设计本题,旨在使学生加深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尤其要理解鲁迅一生思考的国民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今天也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进行理解。

这段话涉及鲁迅作品中一再提到的看客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改造国民性问题。鲁迅认为,中国国民问题甚多,他一直都在思考并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强烈感受到国民的麻木愚昧,希望国民能够警醒,不再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作品中的这段话,也是表现作者对看客的嘲讽,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看客们麻木无聊到什么程度,他们鉴赏着阿Q调戏小尼姑,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上阵而不能十分过瘾,只能“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听着阿Q从城里回来给他们讲杀革命党的故事,也觉得过瘾,听到最后是“欣然”了。特别是最后阿Q被杀的路上,这一群看客们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作者把看客们比作狼,可见鲁迅不仅把统治者看成是杀人者,吃人者,同样也把看客看作是间接的吃人者和杀人者。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可见作者在作品中对看客的批判和讽刺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反复阅读作品,参考下面摘录的王冶秋的“读书随笔”,说说你对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的体会。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理解《阿Q正传》的主要的艺术特色:悲剧的内核包含着一个喜剧的外套。回答本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来加深对这一特点的理解。所以教师讲授是必要的。

作者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但作者却用喜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看这篇作品,首先当然是觉得阿Q这人可笑,未庄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读者仿佛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未庄人一举一动的旁观者。可是,越往后看,会越觉得阿Q的可悲可怜,他那被赵太爷逼得失去生计,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萝卜吃,被迫离开未庄去城里当小偷的情景,难道不让人心酸?尤其最后被枪毙的结局,在读者怪他糊涂的同时,难道不痛恨那些压迫者?假如多看几遍,细细咀嚼,就更能从喜中品出悲来。这是一种含泪的笑——假如我们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十分无知而且浅薄的人。鲁迅创作这作品时,离那场革命才十年,能在那样短距离内透视现实,并折射历史,非大思想家不能为。作者一生思考国民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循环怪圈问题,这样重大问题同样表现在他的这篇作品中。但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通篇调侃、讽刺、挖苦、嘲笑,惟其这样的大喜,人们才感觉到那样的大悲。当我们联想历史和现实时,悲,更从中来。所以,阅读这篇作品,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是悟出了内涵。

五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就此展开讨论,然后写一篇短文。

此题为口语表达和片断写作练习。设题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联系生活加深理解作品内涵和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可以开展一次辩论比赛,分出正反两方展开交锋。短文写作也可自由发表见解,不必非持一种观点不可,但教师要作正确引导。

六  将这部小说的某个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附  旁批参考答案:

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Q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Q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不姓赵真是说不清楚,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脱表现一个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打人、蛮横霸道的土霸王形象。

[1] [2] [3] [4]  下一页


阿Q正传(教参:解题指导/教学建议 )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教学  阿Q正传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