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李大钊亦为大我主义人生观的信奉者,他早於胡适倡言:“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著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人生在世,“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傅斯年的“愚公”人生观,亦表达了“努力为公”的大我主义理想。他主张:“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我的人生观念就是‘愚公移山论’。”
四 在市民伦理与君子理想之间
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五四启蒙运动,其伦理革命主要聚焦於孔教与自由民主和工业化相违的社会伦理,而并未染指儒学超越性的德性与生命层面。同时,由於新文化运动对基督教的拒斥,中西文化在终极关怀层面的对话暂付阙如,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亦并未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有力挑战。因而,即便在激烈反孔的五四时期,儒家“仁”的道德理想亦未曾在知识份子的意义世界中失去影响。
这样,五四伦理革命就呈现出一幅矛盾的思想图景:在社会公共领域,作为启蒙者的新文化人,倡言个人本位的、以“利”(权利、功利)为基础的现代市民伦理;在个体精神领域,作为知识精英的新文化人,信奉的则是人伦本位的、以“仁”为基础的传统君子道德。这种立基於欲望的市民伦理与植根於德性的君子理想的价值张力,表征著五四启蒙时期中西人文传统的激荡和冲突。沟口雄三在论东西文化时指出:“围绕人类的本性是贪求还是追求道德这两个遍性的命题,存在著永远难解的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五四中西文化的冲突,也可归结为“欲望”与“德性”之争。以霍布斯(Thomas Hobbes)“凡人皆狼”的命题为基础的欧洲市民社会的伦理学,其“欲望—斗争—理性—契约”的理论范式,无以导入具有人性目的论意义的德性理念。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指出:西方启蒙主义伦理学的阙失,在於其对基督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古典德性传统的否弃,导致了德性目的论丧失,从而使启蒙伦理学流为匮缺目的论框架的、自然人性和伦理戒律相矛盾的伦理学体系。摹拟欧洲启蒙运动而以个人主义易家族主义的五四伦理革命,在废除礼教伦理和解放自然人性的同时,亦不能不面临市民伦理之欲望与德性的难题。这也是一个困扰启蒙者的深刻的伦理难题。
儒学虽在五四时代经西学的侵蚀而陷於伦理解体和德性解纽,但其幽灵犹存。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之竤体意识、人生理想和人文宗教,仍如“游魂”(余英时语)附丽於启蒙运动和知识份子的思想深处。胡适的价值二元论,典型地表征著五四时代中西文化的冲突。胡早年留美时即主张:“吾於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於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五四时期,胡在社会公共领域倡言西方式个人主义,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终极关怀层面信奉中国式大我主义伦理宗教。胡适的价值二元论,其实未脱张之洞“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中体西用范式。胡的二元论虽难免其徘徊於“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思想困境,但其人间性的凡圣二元取向,则也许是自由主义者在中国“内在超越”的文化语境中拒斥基督教文明之后唯一的价值选择。丁文江以“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之天性”的宗教心为其信仰,与胡适社会不朽论的人文宗教意识如出一辙。傅斯年则於五四后承认,虽然其在思想方面已完全西洋化,但他在安身立命方面则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陈独秀的思想流变,则代表了另一种新凡圣合一的价值范式。陈在五四前期与胡适相似,亦兼取西方式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式大我主义信仰。但至五四后期,陈思想深层的竤体意识渐以压倒个人主义,而其“自我扩大”的人文宗教精神,则成为其疏离个人主义而归宗社会主义的思想媒介。马克思主义对於五四激进知识份子的诱惑力,在於其思想体系兼备内学与外学、现实与理想的功能。陈的思想演变,表征著启蒙运动后期道德理想主义的复兴和市民文化的衰微。
道德理想主义作为儒家德性传统的精神价值内核,其“大我”人格和“大同”社会之理想的现代复兴,无疑是理解五四启蒙运动疏离现代性之蜕变的一个关键。诚如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所言,儒家式道德理想主义传统,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份子一再拒斥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多元主义,而亲和乌托邦的深刻思想原因。同时,我们从“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中国式共产主义道德中,不难看出儒家德性传统在中国之深刻的连续性。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tag: 伦理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