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走出的榕城乡贤们|林庚|
浏览次数: 74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清华园走出的榕城乡贤们|林庚|,
福建校友会 陈家宝(1968,无)
自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北京西郊一处秀丽的皇家园林——清华园开学,迄今已走过90个年头。其间,伴随我多灾多难之民族,清华大学几经风雨而艰难前行,屡历磨难而矢志不移,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工程设计大师和政坛人物。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我们的家乡福州,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拼搏和振兴,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尽管福州地处东南一隅,和北京关山险阻,挡不住我们乡贤们冲出本土,走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从世纪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到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到解放后“工程师的摇篮”,一茬茬家乡父老乡亲跨入清华园,或求学,或任教,和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单是福州地区就从这里走出了20位两院院士和遍布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直至解放前的清华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乃至当今的书记、校长、教务长及诸多教授专家学者。
从一套纪念邮票谈起
1990年,国家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中国当代科学家》(二)。在这一共四张一套的“国家名片”中,乡亲们欣喜地发现,其中三个都是福建人,特别是侯德榜和张钰哲两位竟都是我们福州老乡。其实,他们只是中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也是福州人的骄傲。这里简单介绍20位院士的生平业绩,和家乡父老乡亲共勉。
两院院士齐争辉
侯德榜(1890——1974)字致本。1890年出生在闽侯坡尾(今福州市台江区)农民家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化工专家。1903年得亲属资助,就读福州英华书院。1912年清华学校毕业。1913年以10门功课均满分的成绩公费留美。191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被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公司出生聘为总工程师。1950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顾问,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他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协会和中国化工协会理事长,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打破国际制碱工业的垄断,与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制碱企业。1932年,用英文撰写的《纯碱制造》一书将铵碱法制碱技术公之于世,打破了帝国主义者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1943年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制碱实验,在实验室连续生产了纯碱和氯化铵,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建国后领导开发碳酸氢铵的新工艺流程,促进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
1974年8月26日在北京去世。1990年8月9日,首都科技界、化工界在人大会堂隆重纪念侯先生百岁诞辰。温家宝等600多人参加,纪念他对化学工业技术的重大贡献,称之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制碱权威,著名科学家”。
侯德榜、侯虞钧是福州籍的一对伯侄院士。
张钰哲(1902——1986)1902年2月16日生。闽侯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天文学家。1919年考进清华学校,在高等科学习4年毕业。1923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1926年毕业,1929年获博士学位。1928年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1929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员、所长。1946年再度赴美研究,观测发现了一颗新变星。1948年3月回国。解放后,天文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他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他还是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30多年来,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获得了7000多次小行星成功预测,发现了80多颗小行星,有的已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省市的名字来命名,还有以“紫金山”命名的两颗周期慧星和一颗抛物轨道的慧星。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2051),以表彰张钰哲的重大贡献。1986年7月21日去世。
邓叔群(1902——1970)1902年12月12日生。福州竹屿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微生物学家。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和森林学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历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教授。32—37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中央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后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历任东北林学院教育长、副院长,沈阳农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还是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保学会理事。1963年在广州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长期从事真菌学研究,是我国粘菌和高等真菌分类的奠基人,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他亲自采集和鉴定的真菌标本数以万计,研究的真菌种类有3400余种,占全国已知真菌总数的45%,其中的2400种,已载入他的100余万字专著《中国的真菌》一书。发现真菌新种123个,新属5个,已为世界所公认。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去世。
位于福州东门外的竹屿村地灵人杰。竹屿邓氏不及百户之族,仅现代就出了海军中将邓家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邓昌黎,台湾音乐大师、当代知名小提琴家及指挥家邓昌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文学家邓拓和邓叔群等名家。
傅 鹰(1902——1979)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胶体化学家。闽侯人。1919年入燕京大学化学系,22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东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等任教。1939年后任厦门大学教务长和理学院院长。1944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45年再度赴美。1950年回到新中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等校。1954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学术造诣很深,对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尤为突出,提出一些经实验证明的新的创见。首创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发现溶液中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并将BET多层吸附公式由气相中的吸附推广到固相中的吸附。
傅承义(1909——1999)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作研究生,一年后从事教学工作,并进行热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大。1939年考取英庚款留学,1940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修,1941年获物理学硕士,转赴美深造。1942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地球物理学大师古登堡教授攻读地震、地球物理学,1944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震波理论的先驱性论文。1947年春毅然回国,就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地球物理学报》主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是傅鹰院士的胞弟,兄弟两院士双璧联辉。他的好几位高足也跻身院士行列。
刘崇乐(1909——1969)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昆虫学家。福州市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34年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1946年任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发掘天敌资源,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振铎(1898——1958)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文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籍福州长乐。1917年夏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瞿秋白、沈雁冰、叶圣陶、胡愈之、许广平等先驱者共事革命文学活动。1931年秋到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主编《文学》、《文学季刊》等。1935年春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其学术上突出贡献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及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开拓三个方面。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常务委员,先后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
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沈 元(1916——〓〓)1916年4月28日生。福州市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1943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当时他靠手摇计算机就已经对圆柱体在高速气流中的运动规律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谢绝了英国方面待遇优厚的聘请,于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他是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清华园走出的榕城乡贤们|林庚|
福建校友会 陈家宝(1968,无)
自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北京西郊一处秀丽的皇家园林——清华园开学,迄今已走过90个年头。其间,伴随我多灾多难之民族,清华大学几经风雨而艰难前行,屡历磨难而矢志不移,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工程设计大师和政坛人物。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我们的家乡福州,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拼搏和振兴,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尽管福州地处东南一隅,和北京关山险阻,挡不住我们乡贤们冲出本土,走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从世纪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到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到解放后“工程师的摇篮”,一茬茬家乡父老乡亲跨入清华园,或求学,或任教,和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单是福州地区就从这里走出了20位两院院士和遍布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直至解放前的清华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乃至当今的书记、校长、教务长及诸多教授专家学者。
从一套纪念邮票谈起
1990年,国家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中国当代科学家》(二)。在这一共四张一套的“国家名片”中,乡亲们欣喜地发现,其中三个都是福建人,特别是侯德榜和张钰哲两位竟都是我们福州老乡。其实,他们只是中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也是福州人的骄傲。这里简单介绍20位院士的生平业绩,和家乡父老乡亲共勉。
两院院士齐争辉
侯德榜(1890——1974)字致本。1890年出生在闽侯坡尾(今福州市台江区)农民家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化工专家。1903年得亲属资助,就读福州英华书院。1912年清华学校毕业。1913年以10门功课均满分的成绩公费留美。191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被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公司出生聘为总工程师。1950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顾问,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他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协会和中国化工协会理事长,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打破国际制碱工业的垄断,与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制碱企业。1932年,用英文撰写的《纯碱制造》一书将铵碱法制碱技术公之于世,打破了帝国主义者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1943年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制碱实验,在实验室连续生产了纯碱和氯化铵,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建国后领导开发碳酸氢铵的新工艺流程,促进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
1974年8月26日在北京去世。1990年8月9日,首都科技界、化工界在人大会堂隆重纪念侯先生百岁诞辰。温家宝等600多人参加,纪念他对化学工业技术的重大贡献,称之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制碱权威,著名科学家”。
侯德榜、侯虞钧是福州籍的一对伯侄院士。
张钰哲(1902——1986)1902年2月16日生。闽侯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天文学家。1919年考进清华学校,在高等科学习4年毕业。1923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1926年毕业,1929年获博士学位。1928年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1929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员、所长。1946年再度赴美研究,观测发现了一颗新变星。1948年3月回国。解放后,天文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他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他还是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30多年来,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获得了7000多次小行星成功预测,发现了80多颗小行星,有的已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省市的名字来命名,还有以“紫金山”命名的两颗周期慧星和一颗抛物轨道的慧星。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2051),以表彰张钰哲的重大贡献。1986年7月21日去世。
邓叔群(1902——1970)1902年12月12日生。福州竹屿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微生物学家。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和森林学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历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教授。32—37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中央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后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历任东北林学院教育长、副院长,沈阳农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还是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保学会理事。1963年在广州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长期从事真菌学研究,是我国粘菌和高等真菌分类的奠基人,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他亲自采集和鉴定的真菌标本数以万计,研究的真菌种类有3400余种,占全国已知真菌总数的45%,其中的2400种,已载入他的100余万字专著《中国的真菌》一书。发现真菌新种123个,新属5个,已为世界所公认。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去世。
位于福州东门外的竹屿村地灵人杰。竹屿邓氏不及百户之族,仅现代就出了海军中将邓家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邓昌黎,台湾音乐大师、当代知名小提琴家及指挥家邓昌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文学家邓拓和邓叔群等名家。
傅 鹰(1902——1979)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胶体化学家。闽侯人。1919年入燕京大学化学系,22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东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等任教。1939年后任厦门大学教务长和理学院院长。1944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45年再度赴美。1950年回到新中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等校。1954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学术造诣很深,对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尤为突出,提出一些经实验证明的新的创见。首创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发现溶液中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并将BET多层吸附公式由气相中的吸附推广到固相中的吸附。
傅承义(1909——1999)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作研究生,一年后从事教学工作,并进行热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大。1939年考取英庚款留学,1940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修,1941年获物理学硕士,转赴美深造。1942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地球物理学大师古登堡教授攻读地震、地球物理学,1944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震波理论的先驱性论文。1947年春毅然回国,就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地球物理学报》主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是傅鹰院士的胞弟,兄弟两院士双璧联辉。他的好几位高足也跻身院士行列。
刘崇乐(1909——1969)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昆虫学家。福州市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34年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1946年任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发掘天敌资源,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振铎(1898——1958)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文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籍福州长乐。1917年夏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瞿秋白、沈雁冰、叶圣陶、胡愈之、许广平等先驱者共事革命文学活动。1931年秋到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主编《文学》、《文学季刊》等。1935年春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其学术上突出贡献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及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开拓三个方面。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常务委员,先后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
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沈 元(1916——〓〓)1916年4月28日生。福州市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1943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当时他靠手摇计算机就已经对圆柱体在高速气流中的运动规律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谢绝了英国方面待遇优厚的聘请,于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他是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清华园走出的榕城乡贤们|林庚|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清华园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推荐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