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浏览次数: 26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B.传统免疫法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最终必将被彻底淘汰而为遗传免疫法所全部取代。
C.虽然有新的难以医治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但这并不可怕,因为现在有了遗传免疫法,一切都可迎刃而解了。
D.遗传免疫法最终必将使艾滋病、流感、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肿瘤患者起死回生。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鸩①于蛇相遇,鸩前而啄之。
蛇谓曰:“世人皆毒子矣!毒者,恶名也。子所以有恶名者,以食我也;子不食我,则无毒;不毒,则恶名亡矣。”
鸩笑曰:“汝岂不毒于世人哉?指我为毒,是欺也。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吾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示刑也。世人审吾之能刑汝,故畜吾以防汝;又审汝之毒染吾毛羽肢体,故用杀人。吾之毒,汝之毒也。吾疾恶而蒙其名尔。然杀人者,人也;犹人持兵而杀人也。兵罪乎?人罪乎?则非吾之毒也明矣。世人所以畜吾而不畜汝,又明矣。吾无心毒人,而疾恶得名,为人所用。吾所为能全其身也;全身而甘恶名,非恶名矣。汝以有心之毒,盱睢②于草莽之间,伺人以自快。今遇我,天也,而欲诡辩苟免邪?”
蛇不能答,鸩食之。
注:①鸩: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②盱睢:窥觑,观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毒者,恶名也。 恶名:坏名声。
B.全身而甘恶名。 全身:整个身体。
C.盱睢于草莽之间。 草莽:草丛。
D.而欲诡辩苟免邪? 诡辩:花言巧语。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人审吾之能刑汝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B.故畜吾以防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吾疾恶而蒙其名尔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则非吾之毒也明矣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指代的具体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A.世人皆毒子矣 汝岂不毒于世人哉
B.子不食我,则无毒 则非吾之毒也明矣
C.吾疾恶而蒙其名尔 吾所为能全其身也
D.然杀人者,人也 兵罪乎?人罪乎?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鸩用来表明自己与蛇的不同的一组句子是
①汝岂不毒于世人哉?
②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
③吾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示刑也。
④吾无心毒人,而疾恶得名。
⑤然杀人者,人也;犹人持兵而杀人也。
⑥吾所为能全其身也;全身而甘恶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鸩遇到了蛇,就跑到蛇的前面去抢蛇的食物吃,蛇于是告诫鸩说:“你就是因为爱抢我的食物而被世人称为恶鸟的。”
B.鸩没有被蛇的花言巧语所蒙骗,揭穿了蛇恶毒的本性,最终还是把蛇吃掉了。
C.鸩用“人拿武器杀人,其罪在人”来说明人用自己去害人其罪亦在人而不在己。
D.这则寓言意在告诫人们不能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对敌人不能心慈手软。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下面一段文言文是《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故事,阅读后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②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③之,又不得。真④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注:①鸡子:鸡蛋;②圆转:旋转;③蹍(zhǎn):踩;④真:同“嗔”。
(1)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ww.350xue.com
)真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牡丹亭·游园》中由女主人公杜丽娘唱的一支曲子,读后回答问题。(6分)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这支曲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全答按前两小题计分)(4分)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横白玉八根柱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尚任《哀江南》)
(3)从千人石上至山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樽罍云泻。远而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雷辊电霍,无得而状。(袁宏道《虎丘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竹 思 高洪波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B.传统免疫法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最终必将被彻底淘汰而为遗传免疫法所全部取代。
C.虽然有新的难以医治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但这并不可怕,因为现在有了遗传免疫法,一切都可迎刃而解了。
D.遗传免疫法最终必将使艾滋病、流感、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肿瘤患者起死回生。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鸩①于蛇相遇,鸩前而啄之。
蛇谓曰:“世人皆毒子矣!毒者,恶名也。子所以有恶名者,以食我也;子不食我,则无毒;不毒,则恶名亡矣。”
鸩笑曰:“汝岂不毒于世人哉?指我为毒,是欺也。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吾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示刑也。世人审吾之能刑汝,故畜吾以防汝;又审汝之毒染吾毛羽肢体,故用杀人。吾之毒,汝之毒也。吾疾恶而蒙其名尔。然杀人者,人也;犹人持兵而杀人也。兵罪乎?人罪乎?则非吾之毒也明矣。世人所以畜吾而不畜汝,又明矣。吾无心毒人,而疾恶得名,为人所用。吾所为能全其身也;全身而甘恶名,非恶名矣。汝以有心之毒,盱睢②于草莽之间,伺人以自快。今遇我,天也,而欲诡辩苟免邪?”
蛇不能答,鸩食之。
注:①鸩: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②盱睢:窥觑,观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毒者,恶名也。 恶名:坏名声。
B.全身而甘恶名。 全身:整个身体。
C.盱睢于草莽之间。 草莽:草丛。
D.而欲诡辩苟免邪? 诡辩:花言巧语。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人审吾之能刑汝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B.故畜吾以防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吾疾恶而蒙其名尔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则非吾之毒也明矣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指代的具体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A.世人皆毒子矣 汝岂不毒于世人哉
B.子不食我,则无毒 则非吾之毒也明矣
C.吾疾恶而蒙其名尔 吾所为能全其身也
D.然杀人者,人也 兵罪乎?人罪乎?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鸩用来表明自己与蛇的不同的一组句子是
①汝岂不毒于世人哉?
②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
③吾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示刑也。
④吾无心毒人,而疾恶得名。
⑤然杀人者,人也;犹人持兵而杀人也。
⑥吾所为能全其身也;全身而甘恶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鸩遇到了蛇,就跑到蛇的前面去抢蛇的食物吃,蛇于是告诫鸩说:“你就是因为爱抢我的食物而被世人称为恶鸟的。”
B.鸩没有被蛇的花言巧语所蒙骗,揭穿了蛇恶毒的本性,最终还是把蛇吃掉了。
C.鸩用“人拿武器杀人,其罪在人”来说明人用自己去害人其罪亦在人而不在己。
D.这则寓言意在告诫人们不能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对敌人不能心慈手软。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下面一段文言文是《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故事,阅读后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②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③之,又不得。真④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注:①鸡子:鸡蛋;②圆转:旋转;③蹍(zhǎn):踩;④真:同“嗔”。
(1)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ww.350xue.com
)真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牡丹亭·游园》中由女主人公杜丽娘唱的一支曲子,读后回答问题。(6分)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这支曲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全答按前两小题计分)(4分)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横白玉八根柱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尚任《哀江南》)
(3)从千人石上至山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樽罍云泻。远而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雷辊电霍,无得而状。(袁宏道《虎丘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竹 思 高洪波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湖北省 孝感市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