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文教学浅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戏剧的箝制

浅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戏剧的箝制

浏览次数: 89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散文教学
标签:散文教学大全,http://www.350xue.com 浅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戏剧的箝制,

 浅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戏剧的箝制

    众所周知,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据文学史记载,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戏剧,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直到元代(13世纪中叶至14 世纪末)才出现应有的黄金时代。对中国戏剧这种晚成现象的解释, 历来众说不一。

    周续赓在《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其晚出的原因》一文中指出:戏剧作为市民艺术,它的形成和繁荣,必须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为戏剧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必不可少的观众--这是戏剧形成的外部条件;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它的形成与繁荣,必待构成戏剧诸因素的艺术种类发展成熟并且融合--这是戏剧艺术形成的内部规律。

    姚立江在《中国戏剧迟到的宗教因素》一文中说: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统治者没有垄断宗教,宗教仪式具有全民性,而且神与人“亲密无间”,宗教的群众娱乐化产生了悲剧艺术;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是中央集权,宗教很早就被政治化,统治者利用它麻痹、统治人民,制造神秘感、恐怖感,使人民成为神的奴隶,同时统治者将自己的祖先、甚至自身进行“神化”,制造迷信,结果原始社会唯一可以形成戏剧的祭坛被政治占领,只能产生庙堂文学,戏剧则须另辟蹊径,在市民文艺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而落后于古希腊、印度等国家。

    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中国戏剧晚成的原因,前者侧重经济基础,后者侧重上层建筑,但二者都是挖掘了中国戏剧晚成的客观因素,而对戏剧产生过程中人的思想因素则涉及较少。本文想就统治中国古代人思想的两大体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谈谈我国戏剧晚成的主观因素。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不久,便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后来发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不难推想,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它必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淘汰、积淀,最后由某个(或某群)理论家总结、阐述出来,那么,在孔子之前,儒家思想的因素必然早有萌芽,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的观念的影响是十分久远的。儒家思想是丰富的,因而它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祭祀活动的政治化。儒家的“礼”的观念,使社会结构等级分明,统治者及其祖先总是被升格以至于“神”,他们垄断了宗教,并使宗教为政治服务。劳动人民只能在神权和王权的压制下谨慎地喘息,根本不能公开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导致民间文艺生存困难。人民失去了普遍参加祭祀的权力(特别是妇女),即使参加,也只能搞迷信崇拜,除了“尸”和“巫”,没有人敢随便模仿、扮演神的形象。而儒家又进一步把“尸”作为祖先来崇拜,更使祭祀活动失去了向戏剧转化的良机。这种政治功利思想使汉代的百戏、隋代的百戏与九部伎、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都未能发展成为娱乐性极强的戏剧。

    2.  儒家十分鲜明的尊卑观念使得统治阶级鄙视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的创作。他们将先前采集的民歌、神话加以穿凿附会,使之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帝王大臣都有着十分浓厚的独乐思想,宫廷舞、优人的表演(出现于西周末期)仅供小部分人享乐,导致戏剧失去了众多的观众这一必要条件。同时歌舞、表演表现的内容也远远脱离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于是艺人成了玩偶,就连劳动者,不到无法维持生计也不屑为之,这又失去了戏剧的另一要素--演员。统治阶级不提倡,甚至限制这种艺术的规模,使我国戏剧失去了第二种形成的可能--由宫廷歌舞、优人和艺人的表演向戏剧的发展。直到元代,儒家思想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文人被迫与劳动人民接触,才改变了戏剧产生的困境,逐渐萌芽发展起来。

    3.儒家强调“中和之美”、“温柔敦厚”、庄重含蓄,而戏剧需要强烈的艺术冲突和感情,违背了儒家的美学观,其难产的命运是必然的。至于戏剧中的男欢女爱,更与儒家的人伦道德相抵触;就是一般的生活内容,也因不符合统治者的政治功利而受到斥责。在这样政治气候的漫长控制下,戏剧不能正常发育实属必然。

    二、道家思想对戏剧的影响

    除了儒家功利性的用世思想占据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领域外,作为遇挫后的避难所的道家的出世思想同样对中国古代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道家蔑视礼法、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有利于打破森严的等级观念,冲淡宗教的神秘色彩,有利于人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在强大的封建思想的禁锢下,这种作用实在太微弱,影响范围和深度远远抵消不了它对戏剧产生的消极影响。

    2.道家的“言辩”思想和虚无思想,严重遏制了新的文学样式(包括戏剧)的发展。在文学上,道家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主张“绝智弃圣”,铄绝文章、音乐等艺术形式,强调“万物齐一”、“清静无为”,就连现存的文章( 当然是指与其主张



www.350xue.com
不合的)都要抛弃, 还谈得上什么推动戏剧这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呢?那些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宫廷歌舞、优人表演自然在其反对之列,祭祀等宗教活动他们又嗤之以鼻,戏剧也就再次失去了形成的思想机缘。

    3.道家的消极避世、无为而治的思想,使得许多文人心灰意懒,仕途不达即放浪形骸,遁居山野,虽与劳动人民接触,却并不关心人民的艺术需求。有些文人试图抗争,也往往采用诗歌、散文等短小、便捷的文学样式。另外,戏剧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冲突,又同道家小国寡民、清心寡欲的追求相悖,谁还会去想什么戏剧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我国较早具备了戏剧产生的客观条件,如果人们的思想不能从这两种思想的箝制中挣脱出来,人们也不敢或者不屑问戏剧之津。在儒、道两家思想的挤压下,文人或碌碌于仕途,或悠悠乎山水,戏剧只能在民间艰难地酝酿,等待着与文人结合而大放异彩。

    唐代国力强盛,与外民族、外国交往较多,人的思想亦较开放,落泊文人多与歌妓来往,接触了许多消遣性内容,产生了变文、传奇等故事性作品,再与音乐结合,便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宋代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勾栏瓦肆成了戏剧繁殖的肥沃土壤。元人南下,排斥汉族文化,文人流于下层,为了生计和抒发愤懑,常常扯下原来的面具,为歌舞场写些脚本;元人乃游牧民族,性好歌舞--统治者的提倡,经济、文化的发展,思想意识的转变,终于使中国戏剧酝酿成熟,并且迅速形成了第一个高峰。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箝制,中国戏剧与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戏剧相比,与中国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已经迟到了很久。学形式相比,已经迟到了很久。




浅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戏剧的箝制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国  戏剧  儒家思想   散文教学,散文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