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历史考察二
(1
www.350xue.com
)把“科普”放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水平上来思考。这是和传统科普时期的“科学大众化”运动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科学技术是“科普”的母体,它的现状、发展、内涵、决定着“科普”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体,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人类文明殿堂里的共同财富而受到全社会的珍视和景仰。所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它,掌握新科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技能,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把“科普”放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角度去考虑。这也是和“科学大众化”传统科普的不同特点。劳动者的素质状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标志,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1999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知识差距和信息差距,即解决已经被世界创造出来的知识与发展中国家老百姓对这些知晓之间越来越大的问题,而这个链条正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从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的科普工作做为基本国策。
(3)把科普放在从传播科学知识走向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学文化的更广的视角上去思考。这“四科”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它把科普的内涵,从“科学大众化”的层次提升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现代科普应该包括科学人文(把科学放在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和人文科学(以“人”为本的对社会(问题)的综合思考)的普及。所以关注“四科”,把科技传播的视角放在“四科”的大文化背景上,即科学不仅仅是实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不仅是为了中国人的脱贫致富;科学还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理解方式;对科学价值、科学立场、科学道德、科学原则的一种理解方式。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四科”的传播与普及,达到提高社会的智力水平,并影响社会意识各个领域,使人类摆脱黑暗和愚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4)科普必须满足大众的需求才有生命力。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我们的科普不能不说是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由于不完备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给科普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实际上造成科普市场的结构性短缺,真正满足于改革开放后大众需求的精神产品,远远地供给不足。因此大量的伪科普、神秘文化、鬼神文化充斥市场。而我们还只会用老的一套观念、传统,一厢情愿地去推行科普,使科普陷入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潘家铮院士说,“”事件里有许多东西引起我们的思考,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教授、专家都相信“”,你能说他们的知识不够吗?这说明科普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有效供给不足。何祚庥院士对于满足大众需求的科普提供了“四性”的见解。即科普工作需要结合当代提出的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回答,这是科普工作的第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如果不掌握住,科普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变成学院式的东西。这是科普工作的第一个特性——时代性;第二个特点,就是科普的对象是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科普工作要看对象,科普的内容要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要雅俗共赏,如果不对自己的对象有比较准确的研究,科普工作就做不好——这就是现实性;第三个特点,科普必须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做到好听、好看、好玩;第四个特点,科普还要有科学性,科学性倒不一定是引经据典,反复推敲各种实验数据是否可靠,这种很严密的科学证明,不可能用科普来做。但是科普也一定要有科学性,可以向公众讲解对科普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或者说是对一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理解,否则就不能吸引人,就不能让人家信服。[15]诸大建在“科普工作面向新世纪需要思考的四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科普走向新时代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立足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物质的和精神的),解决老百姓最感兴趣的问题。人民群众需要科普,是基于他们要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科学疑难,要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我们的科普就要做到“三个有”,第一,要有用;第二要有趣;第三要有理[16]。
2.现代科普概念考察
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J.D.Bernal)认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科学可以取作若干主要形象,每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因为科学是不能用一个定义来表达的,实际上,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还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作为人类科学活动的一部分的科普,它的社会功能,就是把科学的发现、技术发明,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手段完成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传播、扩散及转化、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普也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过程。它是实现科学社会化或者说科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即实现科学研究最终目的——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可逾越的桥梁。所以它必然具有比较强化的结构系统和保障系统。所以笔者认为,考察科普的概念或者说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同样也是不能或者说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无论是传统科普还是现代科普,也都是在探讨的层次上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层次上去思考。所以,考察现代科普概念,也是只能放在“历史”的线索上,实践的环境、背景里去思考。上一节“现代科普的属性和特征”,已经从这两个角度,作了一些论述。本节更注重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近年来中国学者的一些看法,作一些介绍和诠释。在中国学者看来,科普的概念,经历过三个历程——即从科学技术普及(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技传播。
科普这个词(语义的角度)或者这个概念(科学的角度)——观览索源,也可以追溯至很久远。从有文字有生产活动、有交流开始,就有传播,就有普及,也可以追溯到有技术交流活动开始,这可以追溯到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真正使用普及(Popuiarize)这个词,也是十八、九世纪以后的事。顺着这样的历史脉络去考察科普历史。是可以做一篇大文章的。但是本文是立足于考察中国科普历史,故不想从时间和空间上拉的太长、太远、太宽、太泛。本文一开篇就有明确的界定。所以还是围绕本文宗旨展开。关于传统科普的概念和语义,在本文的“传统科普30年”部分,已经作了阐述。而对现代科普的认识,也仍然立足于在探讨的基础上讨论。下面就将中国学者的一些看法陈列如下:国家科技部副研究员姚昆仑认为:
60年代末期,美国科促会成立了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把科学技术普及的延展为公众理解科学。80年代以后,公众理解科学活动迅速发展,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迅速波及世界。公众理解科学可以说是科普的延伸和深化,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公众理解科学注重公众本身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公众应为科学实践的主体。因此能够较好的反映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反映出科学技术普及的效果和作用、反映出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比较完善的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大光认为,传统科普是只重科普,不注意完整的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工作模式。它具有的特点是:(A)喜欢运动式的轰轰烈烈,希望用声势引起公众对科学的注意;(B)传播的行当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即不管公众的兴趣如何,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灌输”;(C)自上而下,不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D)由于不了解公众的态度和对信息的需求情况,因此遗漏的信息,即没有被接受的多,这是一种粗放的科普。而现代科普是目前西方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完整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模式。其特点是:(A)注重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了解,注重公众对科学信息的需求愿望;(B)将科学知识传播置于完整的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工作中,科普是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的一个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C
中国科普历史考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