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中学生的一封信
浏览次数: 76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致高中学生的一封信,
这个表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起来很节约时间。一切理由在表上几乎都罗列了出来,同学们只需要确认……积累起来,过一段时间再看一下,完全可以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同时,各科表格和我们平时的学情总结可以有机结合,然后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自己的今后复习和备考。
所有的以上这些工作,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考试和及时科学精细的总结归纳,让自己准确发现知识疏漏和能力不足,更高效地全面提升。
当然,这份表格没有涉及到对考试准备、应试心理、考试的规范化等内容的总结与反思,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同学们自己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剖析。
下面再提供给大家一份考后总结的精彩案例:
考试以后,小珂同学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查找出来的答题中最常见的错误和改进的措施如下:
一、常见错误
常见的错误可以分为看错、想错、算错、抄错几种。看错题、计算时算错和把草稿上正确的答案抄到答卷上出错都是最冤枉的丢分原因。这几种是首先要改进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取得改进成效的地方。
想错往往因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知识的掌握出现差错,与相似知识相混淆;二是简单记忆题目和题型,错把已经变形的试题当成以前熟悉的题目,落入陷阱。
二、今后对策
1.设计好草稿纸上的工作规范,改变草稿上随意作题的习惯,坚持做到草稿工整。草稿上作题的顺序严格按试卷上题目的顺序排列;标明大小题号,便于检查;不吝啬草稿纸,一道题中的空白处绝对不写其它题目的信息或演算过程,避免信息干扰。
2.规范答题的格式。答题想要获得高分必须自己写的明白、老师看的清晰,关键信息绝对不能“翘步”(指自己明白了,省略关键步骤不写)。在草稿纸上,坚持把从题目上获知的条件和通过公式、定理推导出来的条件列出来,坚持一步一步推演;在答题卷上解释性的步骤一定要把可以增分的关键步骤写清楚。(小珂班上有位数学尖子,解数学题特别快,他的数学卷上解体步骤很简练,老师看的很清晰。小珂一度也向这位同学学习,试图通过少写解题步骤来争取时间,后来发现因为数学功底不同,这样“翘步”不适合自己,她常常会因为“翘步”在中断思路后回头再做这题的时候很难接上前面的思路,反而耽误时间。)
3.遇上陈题格外小心。每道题都有一个主要的考点,考点与解题思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陈题是指以前考过的题目,陈题如果完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考点与解题思路保持一致,采用以前答题的套路可以节约时间,可谓捡分。但是,陈题很少完全一样,考点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解题思路也应该相应调整,这时如果沿用惯性思维就相当于自杀了。
4.关键处强调两手对应进行复查。自己性格外向,作题的精确性不如内向的同学,采用特别提醒关注的“两手对应”这个笨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将题目上的条件写到草稿上或者将草稿上的答题过程抄到答题卷上时,左手指着一边的信息,右手指着另一边,坚持两手对应复查,确保没有抄错。
5.针对自己出错率高的具体表现,在草稿纸的最上面写正面的提示。以前答题速度慢,容易在正负号、小数点、大于小于上出错,于是给自己编了几句话:看清正负号,抓住小数点,看准大小于,快、快、快。这样的提示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比简单地说不要粗心更有效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完全可以把考后的总结分析环节作为磨刀的过程,在这里多用点心力、细细思量一番是完全值得的。同学们,你们说呢?
静心思考一下,你有“三闲”吗?读一下魏书生老师的经典文章吧:
《控制“三闲”》
我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从1979年起,我便建议学生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三闲”有多少。后来我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以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我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 不只学生,就连自以为有点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某一段时间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实事可做,但脑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闲事,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谈俱乐部成员。应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较多任务之时,我觉得自己脑子仍不自觉地向闲思贡献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
统计“三闲”,先要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上自习、看书,他在那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当然都没有用。公共场所,如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他竟说电子游戏厅的事,当然没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学习,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进步,他编了瞎话,造了谣言伤害人家;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非研究电子游戏机的专家,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有用吗?一位同学并非对服装设计有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跟父母要钱,逛市场,买花样翻新的服装。如此支配精力,显然也没什么用处。
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也不少,个别学生逞强妄为,想称王称霸,满脑子计算怎样打别人和怎样逃避别人的打,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跑步,他偷偷跑去买糖果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直接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课堂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姜子牙垂钓遇文王……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毫无用处的闲思统治了这位同学半节课。也有的同学正听着英语课,思路不知不觉到了前面同学的衣服上,随着衣服又到了服装厂、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店……这样的联想倘是有目的,为了创作,为了训练自己有意的联想能力,当然有用。倘在不需要联想的时候,联想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认真统计,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后进同学的大量时间便是在这类闲思中糊糊涂涂地度过的。何止学生,就是我本人,昨天一天,今天下午,至少有4个小时的时间被这类闲思夺走了。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陷烦恼越深,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由自己,我想到学生经受挫折时,产生的闲思一定多于我,倘不有效地控制,确实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要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一位同学从别的中学转到我班,到这以后须写日记和统计“三闲”,我看他刚来时的日记最后一行写道,今日“三闲”数量:闲话280句,闲事13件,闲思3.5小时。能有这么多吗?据我观察,他实际“三闲”数量,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过了半年,我再看他的日记,确实写得比过去好多了,看他写的《自我教育计划》,感到他想问题较全面,一个月中自己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追求目标。
谈到控制“三闲”中闲话这个细目时,这位同学这样写道:“这个月我要努力把自己的闲话控制住,目标是每天控制在52句以内。”我从来没要求他具体规定自己闲话的句数,没想到他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便问他:“这52句是怎么回事?”他回答:“经过控制,我闲话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但和同学们比仍然比较多,要全部去掉,显然不可能。我计算了一下,自习和上课我能控制住自己不说闲话,但在家里和校内课间活动时,还不知不觉说些使别人不痛快的闲话。每堂课间6句便是36句,早晚还有那么长时间,不由自主地各说8句便是16句,合计52句。”我听了,没说好,也没说不可以,只是说你可以试一试。效果好,就继续试。
致高中学生的一封信
这个表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起来很节约时间。一切理由在表上几乎都罗列了出来,同学们只需要确认……积累起来,过一段时间再看一下,完全可以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同时,各科表格和我们平时的学情总结可以有机结合,然后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自己的今后复习和备考。
所有的以上这些工作,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考试和及时科学精细的总结归纳,让自己准确发现知识疏漏和能力不足,更高效地全面提升。
下面再提供给大家一份考后总结的精彩案例:
考试以后,小珂同学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查找出来的答题中最常见的错误和改进的措施如下:
一、常见错误
想错往往因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知识的掌握出现差错,与相似知识相混淆;二是简单记忆题目和题型,错把已经变形的试题当成以前熟悉的题目,落入陷阱。
二、今后对策
1.设计好草稿纸上的工作规范,改变草稿上随意作题的习惯,坚持做到草稿工整。草稿上作题的顺序严格按试卷上题目的顺序排列;标明大小题号,便于检查;不吝啬草稿纸,一道题中的空白处绝对不写其它题目的信息或演算过程,避免信息干扰。
2.规范答题的格式。答题想要获得高分必须自己写的明白、老师看的清晰,关键信息绝对不能“翘步”(指自己明白了,省略关键步骤不写)。在草稿纸上,坚持把从题目上获知的条件和通过公式、定理推导出来的条件列出来,坚持一步一步推演;在答题卷上解释性的步骤一定要把可以增分的关键步骤写清楚。(小珂班上有位数学尖子,解数学题特别快,他的数学卷上解体步骤很简练,老师看的很清晰。小珂一度也向这位同学学习,试图通过少写解题步骤来争取时间,后来发现因为数学功底不同,这样“翘步”不适合自己,她常常会因为“翘步”在中断思路后回头再做这题的时候很难接上前面的思路,反而耽误时间。)
3.遇上陈题格外小心。每道题都有一个主要的考点,考点与解题思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陈题是指以前考过的题目,陈题如果完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考点与解题思路保持一致,采用以前答题的套路可以节约时间,可谓捡分。但是,陈题很少完全一样,考点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解题思路也应该相应调整,这时如果沿用惯性思维就相当于自杀了。
4.关键处强调两手对应进行复查。自己性格外向,作题的精确性不如内向的同学,采用特别提醒关注的“两手对应”这个笨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将题目上的条件写到草稿上或者将草稿上的答题过程抄到答题卷上时,左手指着一边的信息,右手指着另一边,坚持两手对应复查,确保没有抄错。
5.针对自己出错率高的具体表现,在草稿纸的最上面写正面的提示。以前答题速度慢,容易在正负号、小数点、大于小于上出错,于是给自己编了几句话:看清正负号,抓住小数点,看准大小于,快、快、快。这样的提示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比简单地说不要粗心更有效果。
静心思考一下,你有“三闲”吗?读一下魏书生老师的经典文章吧:
《控制“三闲”》
我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从1979年起,我便建议学生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三闲”有多少。
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
统计“三闲”,先要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上自习、看书,他在那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当然都没有用。公共场所,如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他竟说电子游戏厅的事,当然没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学习,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进步,他编了瞎话,造了谣言伤害人家;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非研究电子游戏机的专家,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有用吗?一位同学并非对服装设计有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跟父母要钱,逛市场,买花样翻新的服装。如此支配精力,显然也没什么用处。
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也不少,个别学生逞强妄为,想称王称霸,满脑子计算怎样打别人和怎样逃避别人的打,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跑步,他偷偷跑去买糖果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直接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课堂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姜子牙垂钓遇文王……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毫无用处的闲思统治了这位同学半节课。也有的同学正听着英语课,思路不知不觉到了前面同学的衣服上,随着衣服又到了服装厂、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店……这样的联想倘是有目的,为了创作,为了训练自己有意的联想能力,当然有用。倘在不需要联想的时候,联想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认真统计,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后进同学的大量时间便是在这类闲思中糊糊涂涂地度过的。何止学生,就是我本人,昨天一天,今天下午,至少有4个小时的时间被这类闲思夺走了。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陷烦恼越深,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由自己,我想到学生经受挫折时,产生的闲思一定多于我,倘不有效地控制,确实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要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一位同学从别的中学转到我班,到这以后须写日记和统计“三闲”,我看他刚来时的日记最后一行写道,今日“三闲”数量:闲话280句,闲事13件,闲思3.5小时。能有这么多吗?据我观察,他实际“三闲”数量,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过了半年,我再看他的日记,确实写得比过去好多了,看他写的《自我教育计划》,感到他想问题较全面,一个月中自己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追求目标。
谈到控制“三闲”中闲话这个细目时,这位同学这样写道:“这个月我要努力把自己的闲话控制住,目标是每天控制在52句以内。”我从来没要求他具体规定自己闲话的句数,没想到他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便问他:“这52句是怎么回事?”他回答:“经过控制,我闲话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但和同学们比仍然比较多,要全部去掉,显然不可能。我计算了一下,自习和上课我能控制住自己不说闲话,但在家里和校内课间活动时,还不知不觉说些使别人不痛快的闲话。每堂课间6句便是36句,早晚还有那么长时间,不由自主地各说8句便是16句,合计52句。”我听了,没说好,也没说不可以,只是说你可以试一试。效果好,就继续试。
致高中学生的一封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
栏目导航
语文教学艺术 推荐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