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考

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考

浏览次数: 11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可见真实和有意义应该是教学活动课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和有意义是指活动的情境是正在发生或能够发生的,活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和指向,活动的形式符合文化的角色期待。所以,活动性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以真实有意义的活动参与,以活动中的使用习得代替机械的训练和单调的记忆,把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充分发展。

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是课程全程教学中全方位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贯穿于学科知识传授课、组织实施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两大主阵地和有组织的课程包含的课外资源性活动、非组织的社会性活动的课外助学两大范围,尤其是信息技术运用和研究性学习的纳入,将现代教学理念及其技术融入活动,进一步拓宽和充实了“大教育”活动的空间和内容,使课程与生活、课程与时代的联系更紧密,使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教学与课程时代需要的改革的目标更贴近。活动重心在教学主渠道,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所以,“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有着很强的教育性、整体性、互动性。互动性决定了活动富有铸造合作精神的潜能,凡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重参与性和多元互动性。整体性决定了活动富有促成健全发展的潜能,一方面活动的结构具有整体性,活动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即外部活动,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即内部活动,合起来看,内部活动是融通,是建构,是外部活动的内化提升;另一方面活动的过程具有完整性,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有机转化的过程,即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观念活动的相互转化。建构性决定了活动富有培育创造品格的潜能,突出体现在着力于某一项活动的开展,某一种潜能的开发,同时也促进其他活动的开展,带动其他潜能的开发。开放性决定了活动富有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潜能,活动是自主的,是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导”与“托”的辅助作用,不再是主宰与代庖者,活动越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这样,伴随着教学的活动化,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建构起来了。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的支点,实施“活动式教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

 

三、教与学呈现方式的改变,是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支点。

 

教学能相长,教师专业知能的获得来自学生的反应,从每一位教师教学中不同的个案能学到不同的指导方式和策略,教学知识又来自不断的学习,学习要有方法,不外是要合作学习激荡出团队的智能,共享教学心得与资源。知识是越用越有价值,越用越成长、越丰硕,但需要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和经济,从而成为个人与团体的教学智能。

现在的学习资源无所不在,学习的内容汗牛充栋,人一辈子也学不完,最重要的是学生想学什么,哪一样的东西最适合他来学,用什么方法他来学最好最有效,这些重点就是老师教学生的专业。因此说来,学习方向比学习内容更重要,学习方法比学习材料更重要,学习方式及内涵着重能多元化、个别化、以及适应化、多样化。从个人的学习转成团体式的团队学习,学习的途径增多,重视有效学习策略的选择以适合自己学习的风格,有效学习的方法、方式是获得知识的基本要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能就是要从学生平日学习的有效性来发现其学习风格,然后个别化的引导他用自己最佳的学习风格来学习,提供适合于该学生学习时应有的资源和方向,继而建构学生自我的专长智能。只有当一个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而养成了个人终身学习的态度、动机和方法的同时,才能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不断自我导向终身学习。

哲学大师卡缪说“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 教学知识经营的最佳模式为合作学习,从合作学习中共同分享知识和成就自我的智能,智能的起飞就是学习资源的再创造,想要十倍速的成长则要靠合作学习的激荡才能有惊人的斩获。在人生的历练中,每一个学习的关键期有其适合共读的图书;父母、老师与同侪都是合作学习的伙伴。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是认识主体不断的主动的变革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和再现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变革客体的现实感性活动,是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活动性课堂模式的建构需要教师的策划与指导,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的范围与要求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既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活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精神。这些活动依照时间、方式及参与程度可以有课内的、课外的,有思维的、形体的,有规定的、可选的,有个体的、群体的,有限制性的、半开放的、全开放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现中被激发,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培养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科学的主动探索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知识和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自觉性和自控性的成长,有助于多元、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自我的不断突破和超越。站在这样的认识角度而言,活动性的课堂模式的建构不能不说是适应了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背景下探索改变课堂、提高效益、构筑课程有效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共同思考和实践。



上一页  [1] [2] 


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教学  课堂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