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人之长---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八法
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www.350xue.com
10.歌曲法
即由歌曲引入新课。一般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录音磁带。如讲“巴黎公社”一章时,先放一段《国际歌》;在讲“九一·八”事变前,放一段《松花江上》,由歌词及歌的表情术语入手,引入新课。
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
11.诗歌法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学生已学过的诗引入新课。如讲南宋的统治时,先集体背一首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教师指出:“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这首诗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那么南宋的统治到底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又如,讲王安石变法,可先朗读小学学过的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革命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的。
另一类是引用学生在课内学过的诗句,如讲“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较自然、生动。
12.谜语法
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现两条谜语,学生莫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如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两条谜语:“保护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猜谜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但要注意不滥用。
13.设置悬念
如教《玄奘和鉴真》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知道里边的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吗?他们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抓住时机向学生说明:《西游记》是明朝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西游这个历史事实加以神话虚构而写成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除玄奘是实有其人,取经是实有其事外,其他都同历史不相干。《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到西天去取经,历史上的玄奘则是到印度去取经的。那么玄奘西游印度的决心怎样?他到印度后又怎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很快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4.介绍背景
现行历史教材的每篇课文,只是叙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一重大事件或介绍一两个著名历史人物,跳跃性很大。如果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有时就作必要的背景介绍或补充有关史实。如《井岗山会师》是讲革命的高潮阶段,而紧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是讲我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了挽救革命而采取的行动。如何使这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呢?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向学生介绍: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挽救革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通过背景的介绍就使两课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15.联接式导语
设计联接式导语的着眼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通过前联后接,把学生中笼统较简单的感知,向较复杂的感知发展方向引导。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新旧知识的承接。如教学《卢沟桥事变》可设计这样的导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借口,武装占领了沈阳以后,不到四个月时间,日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西安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野蛮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于是于1937年夏天,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武装侵略中国……”。这样,新知识与旧知识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突出将学的新知识。
另一种是突缺知识的填补。如教学《王安石变法》,为了填补历史演变的空档,教师可用这样的导语:“唐朝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原大地经历了60多年的改朝的变化,人民遭受了无数的战乱之苦。直至宋朝(北宋)方逐步统一了中原。但是到了北宋中期,统治者越来越腐败,当时有个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的志向,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了变法。本文,就是叙述王安石变法的具体经过的。”
16.寓意式导语
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语去帮助学生,领会故事寓意。如教学《大禹治水》,设计的导语为:“相传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常常发生水灾。大地上一片汪洋,人和牲畜的尸体到处漂浮着。水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派鲧去治水,结果没有治好,于是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为了解除洪水的灾难一心一意治水,深入调查研究,采用了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水治好了。课文具体地告诉我们禹怎样治好洪水的故事……”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心去思考,领会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
17.激情式导语
以教师的情态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制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教学《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文,可以采用激情导语开讲,教师从具体叙述和描绘学生亲眼目睹的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入手,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大好形势,激起学生对党对政府的深厚感情,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18.探究式导语
设计这类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作进一步的思考,以了解其中真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执果追因”、“循因索果”的初步探究能力。
历史课的“导言”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参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取人之长---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八法
- › 取人之长---自然新课导入六法
- › 取人之长---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八法
- › 取人之长---生物课导入十一法
- › 取人之长---化学新课引入十一法
- › 取人之长---物理课堂教学引入十法
- › 取人之长---地理新课导入十四法
tag: 历史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
栏目导航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