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
浏览次数: 68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
第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内容的广泛性、外延的无限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必然涉及广泛的文化背景,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还要有跨学科素养,如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等素养,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难以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教育家蔡元培说 :“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 德国化学家希腾贝尔强调:“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正懂得化学。”语文教师同样如此。其实,不难发现语文与音乐、语文与书法、语文与绘画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的包含一切知识,不可能给学生说老师只懂语文知识,其他的都去找别的老师吧,即使可以,总比不上你能解决好吧。
第五,具有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尽管一个教师可能具备广博知识,但远不及语文涉及的范围之广,不及学生学习范围之广;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知识,对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比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不仅涉及文学知识,还涉及音乐、美学、科研等知识,语文教师可能懂得一些,但一般不及该专业教师那么系统和深入,如果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对学生的指导必然更有效。
第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指导,但学习组织形式不同于以前那种单一的班级授课,而呈开放态势,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管理难度。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才能使学习有条不紊,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第七,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很有限,而且不同学生知识的多寡、方法的优劣、能力的高下有所不同,他们各自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教师要能够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同时学生收集的信息真伪互杂,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去伪存真。互联网迅速发展,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特点,无疑非常适合语文研究性学习,网络的使用和信息的处理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因此,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全新挑战,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新角色的要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参考:
①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②刘邦凡 何光全《试论教师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研究》1999年第3期。
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6号。
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⑤《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⑥燕国材著《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⑦吕世虎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
第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内容的广泛性、外延的无限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必然涉及广泛的文化背景,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还要有跨学科素养,如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等素养,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难以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教育家蔡元培说 :“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 德国化学家希腾贝尔强调:“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正懂得化学。”语文教师同样如此。其实,不难发现语文与音乐、语文与书法、语文与绘画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的包含一切知识,不可能给学生说老师只懂语文知识,其他的都去找别的老师吧,即使可以,总比不上你能解决好吧。
第五,具有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尽管一个教师可能具备广博知识,但远不及语文涉及的范围之广,不及学生学习范围之广;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知识,对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比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不仅涉及文学知识,还涉及音乐、美学、科研等知识,语文教师可能懂得一些,但一般不及该专业教师那么系统和深入,如果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对学生的指导必然更有效。
第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指导,但学习组织形式不同于以前那种单一的班级授课,而呈开放态势,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管理难度。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才能使学习有条不紊,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第七,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很有限,而且不同学生知识的多寡、方法的优劣、能力的高下有所不同,他们各自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教师要能够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同时学生收集的信息真伪互杂,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去伪存真。互联网迅速发展,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特点,无疑非常适合语文研究性学习,网络的使用和信息的处理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因此,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全新挑战,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新角色的要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参考:
①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②刘邦凡 何光全《试论教师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研究》1999年第3期。
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6号。
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⑤《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⑥燕国材著《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⑦吕世虎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语文教学艺术 推荐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