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句话就是一个过渡段,它把叙述的重点由东京自然地过渡到了仙台,使上下两层意思连接紧密。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上下两段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过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常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例如杨朔的《海市》,先写海市美景,接着写这一次来得不是时候,然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过渡:
可是海市不出来,难道我们不能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寻看吗?也许能寻得见呢。
“海市不出来”与上文相联系,写虚幻的海市;“也许能寻得见呢”,为下文写真的海市做铺垫。又如茅盾的《风景谈》,第一段写星星峡外的沙漠风光,由此引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下一段开头紧跟着说:“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这句话就是过渡句,用来引出下文,使前后两段衔接紧密。
浅谈文章的衔接和过渡
要叙述清楚一件事,或说明白一个道理,就需要将有关内容划分成几个层次或若干段落来进行。从形式上看,一篇文章的构成,就是把总体或整体材料分成若干先后、大小、轻重等各部分,然后再重新组合起来。把前后两个层次或段落按不同的方式“凑”在一起,就是衔接,这些衔接部分需要用过渡性文字来“缝合”起来。过渡就是“针线”,它的作用相当于纽带、桥梁或接榫处,从而使文章内容承上启下,意脉连贯,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便读者理解文意。如果不用过渡,则使文章的每一个层次或段落的内容成为“断线之珠”,再好的内容也因此而大为失色。
文章的层次或段落间,衔接有衔接的方式,过渡有过渡的方法,但二者是有联系的:衔接方式有赖于过渡方法,有什么样的衔接方式,就应有什么样的过渡方法;过渡是衔接的重要手段,没有过渡,往往无法衔接。一、文章的正接式衔接及其过渡方法
正接式是文章的一种自然的衔接方式,即把两层次或段落按照自身先后的顺序进行衔接,故亦称顺接式。正接式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衔接。如果全文的层次皆用这种方式衔接,其结构即属于纵式方式。换言之,凡纵式结构的文章的层次衔接皆属于这种情况。但这种衔接方式也在其他结构形式的文章中以局部形式存在。这种衔接方式一般多用诸如“以后”、“第二天”、“明年”、“十年过去了”等时间性的词语作为过渡。
2、按照因果关系安排的前后两个层次或段落,即前一个层次或段落是后一个层次或段落的原因,后一个一个层次或段落是前一个层次或段落的结果。这种衔接方式往往使用诸如“所以”、“正因如此”、“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等连接性词语或语式作为过渡。
3、按照递进关系安排前后两个层次或段落。如果全文的层次皆以这种方式安排,那么文章的结构即属于递进式结构,可见凡递进式结构文章中层次衔接,皆属于这种方式。它在其他结构形式的文章中,也可以局部运用。这种衔接方式往往使用诸如“不仅……而且”、“进一步”、“再说”、“况且”等关联词语或语式作为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正接式的种种衔接方式都可以倒过来使用。
二、平接式衔接方式及其过渡法
在文章的内容上,如果两个层次间的内容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或者单纯并列衔接,均可视为平接式。 平接式衔接方式多运用于总分式或并列式文章结构之中。这种衔接方式往往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先讲几个小故事吧”等过渡。
由分到总的衔接方式则常常使用诸如“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总括式词语或语句、段落过渡。至于并列性衔接方式一般多用“其次”、“再次”、“复次”、“另外”等联接性词语作为过渡,或者干脆就用序数性词语作为过渡。
三、反接过渡衔接方式及过渡法
如何把相反的内容衔起来,正是考验一个人文字驾驭高低之处。善于驾驭文字的作者,往往也是善于承接文意者,他们往往也能够把相反的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
所谓反接式,就是使两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既不正,又不平,借以造成一种相互矛盾或对立关系。古人称反接为“逆接”或“转笔”。反接式可以分为反起正接式和正起反接式两种具体方式。
反起正接式前面的层次或段落是被作者否定或需要排除的内容,后面层次的内容或段落才是作者本意所在。前面层次或段落中被否定的内容,可以是作者要批评、反对的,也可以是作者最初的误会等。前面层次或段落中需要排除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事物的缺点、短处,在讲这一事物的优点、长处之前,先从短处讲起,再将其排除出去。某些调查报告、批评性的议论文,经常使用这种衔接方式。
与反起正接式相反,正起抒接式前面的层次或段落内容是从正面说起,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后面层次或内容却抛开正面的内容,从反面承接,提出相反或相对立的内容。如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文,开头引管仲的话说:“他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说,粮食对于治国安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层意思,是正起。下面作者接着提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一过渡句,大讲如果不采取粮食积贮的措施,将产生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是反接。因此是正起反接式。在这种衔接方式中,反接层次或段落虽然提出了反意,但必须将反意否定掉,最后达到充分肯定的目的。这种衔接方式有利于议论说理,故在议论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常用带有“但是”、“然而”、“不过”等转折性词语作为过渡。
衔接方式中的正接式和平接式的优点是合乎作者和读者的正常思维顺序,所以,既有利于作者思路顺利展开,又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但缺点是,如果一篇文章中总是运用这种方式,则易使文章结构平铺起叙,显得呆板化,在作者思路的开拓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反接式则能避免这些不足,特别是正起反接式的优点更这突出。
当然,在同一篇文章中,并不总是运用一种衔方式,而是经常是几种衔方式的交替使用。是否需要使用反接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交代和照应
——段与段之间(二)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写作指导:标题、开头和结尾、衔接和过渡、交代和照应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