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2006年三套高考作文的分析
华德阳
一、全国卷Ⅰ(广西、河南、陕西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作文题突出特点是:是1999年以前的高考“材料作文”和1999年及其后的“话题作文”的杂糅。一、所给的材料来看,既可以是材料作文又可以是话题作文,但说它是“材料作文”,它没有一个既定的题目;说它是“话题作文”,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话题。可以说开放性比以往更强,并且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
但是,作文绝不可能让考生天马行空,话题作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背景材料;一段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个写作的注意事项。而导引词是最关键的部分。材料作文则没有导引词,怎么办?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文章里面,牧羊人与孩子在文章结尾的两句话不就是两种不同观点吗?这是一个寓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寓意。如果从牧羊人的角度可以得出这样的寓意:盲目效仿、好高务远、不自量力、邯郸学步……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可以得出这样的寓意: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凄美……如果两者都顾及的话,可以得出这样的寓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根据事物都具两面性原理,很多考生对两个方面都有褒有贬,哪边都不得罪。但是这种写作思路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观点不明,模棱两可,同时因为字数的限制两个方面都无法叙述充分,两面皆空。其实,我们提倡考生拥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具备自己鲜明的个人观点,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就可称得上“一家之言”,这样写既可以带动自己思考、叙事风格的个性展示,同时也可以对这一种观点叙述得深刻充分。所以,在作文中带有自己的明确观点是防止此次出现低分作文很重要的一项要求。
二、全国卷Ⅱ(吉林、内蒙、贵州、云南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作文题突出特点同全国卷Ⅰ第分析的第一段)
这个材料很难写。
我们可以揣度命题人的意图:“读书”人数的多少、图书阅读率的高低、读些什么书等等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但是我们的国民却不爱读书,这样下去很危险……
此材料适合写成议论文,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的对比,大量数字、材料的引用,读书与经济、读书与民族等的关系的分析,是成功作文的关键。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吡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
地方色彩浓重。既有历史承载,又有现实负荷;既有高堂广厦,又有市井民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家乡在发展、变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根”,都在影响着我们, “家园”也就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写作是要注意材料所给的“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中的“保留”和“创新”, “北京的符号”应该包涵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保留”是浓重的“根”的回忆,是“创新”的“本”;“创新”是对“保留”的继承与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适合写成余秋雨般的文化散文。
片段作文。(10分)
通过这三套具有代表性的高考作文,我们能看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全国卷在向“看材料作文”回归,北京卷在向“命题作文”回归。这也是高考多元化的大势所趋。命题作文,能从审题、立意、选材等诸多方面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正是由于审题的“门槛”,而波及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工夫)的真实发挥;同时单一命题又极易带来猜题、押题的弊端。材料作文,虽然提供了选材,但材料分析、提炼的难度,同样也给审题立意带来障碍。话题作文,由于话题太宽泛,往往造成天马行空和宿构的弊端。所以三者各有优缺点。
但愿高考作文能“百花齐放”,学生能“百家争鸣”,就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江苏沛县湖西高中 221611 0516——89604299
“卷土重来未可知”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
栏目导航
- ·作文辅导材料
- ·有关“一个人在逆行中,会得到什么?”
- ·让作文得高分――如何选到新颖、独特的
- ·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 ·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 ·作文出新“三部曲”
- ·"破题"三法
- ·作文创新的误区划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作文中穿插歌曲的妙用
- ·“读书与做人”写作导航
- ·文化作文研究第六讲_文化作文的创写方
-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
- ·文化作文研究第五讲_文化作文的创写方
- ·技法一 慎思明辨法
- ·将哲理进行到底
- ·作文教学纲要
- ·高中作文开头“九法”与“十忌”
-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作文指导
-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正反对比式
- ·“我看姚明”话题导写
- ·材料作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 因果分析
-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比较分析
- ·话题设计六则
- ·“下水作文”初探
- ·飞驰的风景
- ·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