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思考
感受与思考
--写作创新教学
【教学目标分解】
1、身入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2、深入生活,心入生活,多情善感,有意识地培养感受生活的好习惯。
3、理解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随机性,对生活作理性的思考。
一、导入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早前拜小说大师福楼拜为师。有一次,他俩在街上散步,福楼拜看见迎面来了一辆牛车,便叫莫泊桑以牛车为题材,写出七篇各不相同的散文来。莫泊桑一时很为难。福楼拜就启发他,指出: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神态不一样;赶车人喝醉了酒和饿着肚子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路又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果对此都进行仔细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难。
二、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
1、观察--用心
上面的例子讲的是观察。生活是作家的创作源泉,观察则是了解现实,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得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而对我们学生来说,关心的就是学习生活,学校生活。许多同学慨叹说,学校生活太单调枯燥,三点一线,没东西可以写。其实是因为我们没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比方说,你有没有观察过男同学或女同学吃饭的样子?女同学往往一点一点吃,不会太多;而会吃的男同学,则不分菜的好坏,哗啦哗啦一下子就吃光了。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用心去观察时,你将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2、感受--多情
如果你写一篇文章,单写某位男同学或女同学吃饭的样子,有没有意义?很显然没有。但是如果你看到这位男同学吃饭哗啦哗啦的样子,有所感触,联想到这与他的性格豪爽是否有关,然后再由此展开观察、思考、讨论,写作就变得有意义了,是不是?可见,单纯的观察并不能解决写作问题,而需要对观察进一步提升――这就是感受(板书:感受)。
感受需要多观察外,还得多情。说到多情,许多人想这是女孩子的专利。其实不然,貌似粗犷的男人也很多情。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生死关头却还想着“虞兮虞兮奈若何”。被誉为“人间横站的战土”的鲁迅也抗辩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就是《红楼梦》里的“呆霸王”薛蟠也能哼出一句“女儿乐,洞房花烛朝慵起”的文雅句子来。所以说,每个人都是多情种子,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调动你的内心情感。没有情,感受会是苍白无力的,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外乎是“一个蚊子哼哼,两个苍蝇嗡嗡”的无病呻吟。
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印象深刻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感受。当你登上警钟山俯瞰新昌城时,你会有什么感受?而当年陈子昂单身登上幽州台时,面对苍茫时空,想到前贤已逝而自身胸有远略却不见重用,遂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长叹。如果是王之涣,他可能会劝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都是前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接下来我们举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例子:例如起床后照镜子,看看脸上是不是又长痘痘了,又多了条皱纹,这几乎是同学们每天都要做的生活小事,但你有没有去观察过镜子:你给予什么,它回报什么,从不因你讨厌脸上长小痘痘而不向你反映。以上讲的就是关于感受生活。关键是用心去观察,调动内心情感去感受。
注意: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如果你写出来的感受与千百人写出来的别无二致,那就等于没有写出感受,好比左手拉着右手,一点感觉也没有。西方有句谚语:“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这讲的就是要有个人的感受。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由于心情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巴金曾说过:世界本来只有一个,你从悲观方面看,所以多愁善感;从乐观方面看,便觉得一切都可为了。同样是路边一丛花或一束草,如果你刚喝了一瓶娃哈哈,酸酸的甜甜的,心里正美滋滋的,这时你会慨叹花儿是多么的娇艳美丽,小草充满生机。如果这时有人打翻了你的娃哈哈,你可能就会很扫兴,这野花怎么长到路边来了?随手把它给揉碎了。另外,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经历、时代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看到花儿谢了,李后主会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林黛玉则会哀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而王洛宾却会充满激情地欢唱:“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地开。”
很显然,在描写我们的感受时,离不开思考(板书:思考)。那么如何思考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翅膀--想像的翅膀。在思考时就要利用好这对翅膀,充分发挥出你的想像和联想,这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呢:
(二)思考生活
1、由此及彼
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将眼前的所见所想通过联想想到其它的事物,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妾、客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他“暮寝而思之”,认识到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况,而使他受蒙蔽,由此他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君,朝中宫妇左右、臣民百姓更有“私、畏、求”的情况,推想到齐王也会有受蒙蔽的情况,并且程度还更厉害。他由自身的私事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这就是由此及彼。
2、由表及里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我的“空中楼阁”,交通不便利,但由于小屋给了我宁静自由,所以“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作者从这种外出归来的快乐幸福中,感悟出“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的人生哲理。
3、由个别到一般
思考生活,也包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由个别到一般就是要把你所看到的生活现象或材料与你所积累的知识联结起来,一步步将思路纵深发展。比如一滴水,首先的感觉很容易是①一滴水是渺小的,随便一抹太阳一晒它就消失了。但思路可以纵深延展:②一滴水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③由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④然后上升到个人道德修养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由一想到二,由二想到三,逐步挖掘,思维也就自然会深入下去,这种概括也就愈具有典型意义了。
三、 课堂练习:
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感受思考几个实例:
例1. 如我们已学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中有这么一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是指青荇在水底飘动。本来,诗人去了,它在那飘动;诗人不去,它依然在那飘动。但这种不带感情的飘动,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招摇”,似乎青荇在向诗人打招呼,在欢迎诗人的到来。这就是因为诗人对康桥充满爱而赋予了康桥水中的青荇感情。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例2. 说说来此读书对父母家人淡淡的或者浓浓的思念。以客观事物为寄托,写出你思亲的感受。(青青的山冈,密密的树林,风很柔,我的身体似乎一直像裹在丝绸里面。山岗下的农家飘起了炊烟。炊烟升起得很有诗意,缓缓的,一丝一缕的,就象我的思念。长长的烟雾升到高处就失散了,春风吹,吹乱了炊烟,也吹乱了我的思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暮春,思念就像成熟的稔穗在风中成长。)
四、小结
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用心聆听生活 ,把你的感受和思考付诸文字,你写下的是喜悦要能让读者陪你笑;你写下的是忧愁要能让读者陪你忧;你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要能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概括地讲,就是使读者有心动的感觉,如果你的文章能让读者心动,那么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感受生活,以真情打动人。真正的好文章让人心动。
五、课后作业:通过思考,深化感受,开掘主题,生发文思。
材 料:某日清晨,教室门外的地上,发现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无虫无病,下面有一个跌伤的青疤。同学们来来往往,却无人捡拾。
(一)、感受:看到这一幕,你的感受是什么?
1、太可惜了! 2、太浪费了! 3、太缺德了!……
(二)、思考分析:
A、为什么苹果无人捡拾?
1、怕丢面子,怕人笑话。
2、苹果脏了,坏了,无价值了。
3、不值钱,掉了主掉了。
B、苹果是怎样掉的,后来会怎么样?
a、怎样掉的:
1、书包或口袋掉的
2、扔苹果,失手掉的
3、做游戏,失手掉的
b、后来会怎么样?
1、打扫卫生的同学丢进垃圾筒
2、被当成足球踢,苍蝇叮,蚂蚁咬
3、被老师捡起
4、被一个小孩捡起来
(三)、思考立意
1、由丢弃的苹果分析中学生扭曲的荣辱观、虚荣心——谈正确的荣辱观——由现象到本质
2、由苹果因跌落而被遗弃联想到人的一失足成千古恨——谈全面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由此及彼
3、由丢弃一个苹果联想到丢弃的馒头、硬币、餐桌上完好的菜肴——要珍惜劳动果实,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由个别到一般
4、由苹果跌落的一幕联想到事件的前前后后(苹果的悲剧命运)——批判人的冷漠、势利、虚伪——由点到线
(四)、选择角度,充实材料,自拟题目,完成作文。
感受与思考
- › 感受与思考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
栏目导航
- ·作文辅导材料
- ·有关“一个人在逆行中,会得到什么?”
- ·让作文得高分――如何选到新颖、独特的
- ·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 ·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 ·作文出新“三部曲”
- ·"破题"三法
- ·作文创新的误区划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作文中穿插歌曲的妙用
- ·“读书与做人”写作导航
- ·文化作文研究第六讲_文化作文的创写方
-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
- ·文化作文研究第五讲_文化作文的创写方
- ·技法一 慎思明辨法
- ·将哲理进行到底
- ·作文教学纲要
- ·高中作文开头“九法”与“十忌”
-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作文指导
-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正反对比式
- ·“我看姚明”话题导写
- ·材料作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 因果分析
-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比较分析
- ·话题设计六则
- ·“下水作文”初探
- ·飞驰的风景
- ·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