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浏览次数: 15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作文教学
标签:作文学习,作文指导,http://www.350xue.com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 关于新课标下的中学生写作现状的反思

 

镇海区中兴中学语文教研组       张明月 (邮编 315201)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这或许是庸人自扰,但这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而又慎重回答的问题。

韩军认为写作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史铁生也曾自问自答: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综其一点,写作应该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那末我们的写作教育的归结点应从对“生命”的点化或润泽,从对人生的体悟,对人的回归的角度来思考,而绝不能把写作只建立在“写”的层面。

可是当下中学生的写作既看不到青少年应有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又读不出敏锐的思考、丰富的情感。有的只是千篇一律、异口同声,或者浮光掠影、大话连篇,找不到人的气息,亦无人的精神。

以高举生命的大旗,张扬生命的个性,彰现生命的意蕴,回归人的价值,为重要人文内涵的新时期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怎样让那些已经失落或正在失落的东西“归位”?如何在写作中重塑语文精神呢?

 

抛弃功利目的 注重精神真实

 

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教人求真、守善、审美,就是教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 “说话、写作,既不拔高,做‘虚伪之神’,也不降低,做‘非人之鬼’,不‘装神’,不‘做鬼’,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韩军语)。然而,不少学生的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灵魂深处的光鲜在饱受世故和名利的挤压下已荡然无存。

1998年高考,约有百分之二十的安徽考生在作文《战胜脆弱》中和自己的父母开了个玩笑:他们以父母上网来作为“逆境”,写自己是如何战胜脆弱,微笑着走进高考考场,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在一本试卷中,竟有五分之一的考生说自己高考前夕父母双亡,令阅卷老师目瞪口呆。有一位阅卷老师说:“当地一个考生这样写是,我很同情,也很感动,接下去我发现自己受骗了。”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话、套话……

针对这种现象,有人指出:他们在这样一个假的背景下再来歌颂应当歌颂的,突出应当突出的。而什么东西是应当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突出的,这全由教育强加给他们。这样不仅带来写作的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一篇作文从外部来看,是有关语言构成形式,但在文本的背后,却蕴藏着写作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精神意识。作文就是人生,作文教育就是解放思想上写作回归人性,回归真情,回归到充满血性张力人格精神的真实上来。

 

警惕浮华意识 重视文字素养

 

   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语文教育是文字素养、思想素养、哲学素养、文化素养的培育,但归根究底是文字素养的培育。韩军认为,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作文的本质是表情达意。然而,但在很多中学生的头脑里,却常常把作文当作展示华丽词藻的游戏。有些语言会反复在文章里出现,比如:咖啡、忧郁、叛逆、温馨……这些显得优雅华丽的词语被学生们胡乱用在作文里,似乎有了这些词,作文就显得很有品位了。

请看这样一篇习作:

朋友,你辛苦了(节选)
     朋友是春天的雨,当你伤心的时候为你落泪;朋友是夏天的风,当你酷热的时候给你清凉;朋友是秋天的菊,当你孤独的时候为你绽放;朋友是冬天的火,当你寒冷的时候给你温暖。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朋友,而我的朋友就是我爸爸

……
       放学回到家,看见躺在床上睡熟的爸爸,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爸爸起床看见我,帮我擦干眼泪,我说了藏在心里很久的话:“爸爸,你辛苦了。”爸爸笑着说道:“不辛苦,不经彻骨寒,哪来梅花香。

 

这篇文章的题材很好,可作者总想为这篇文章涂脂抹粉,追求一种华丽的效果。有了这个念头,写起来就不知不觉背离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文章一开头,作者想用几句排比来增加气势,这种套话浮在表面,反而不利于对父子深情的表达。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我们在学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华丽的词藻所蛊惑,忘记了作文的本质是表情达意。
    这种对华丽的追求到了极致还会让人感到很假,比如这篇文章的最后两句话:我说了藏在心里很久的话:“爸爸,你辛苦了。”爸爸笑着说道:“不辛苦,不经彻骨寒,哪来梅花香。”这像是父子间的日常对话吗?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华丽违背了真实,反而让人反感。
    如果这篇文章不用这样的语言,去掉作文中的那些华丽装饰,反而更能打动人。朱自清的一篇《背影》,沉淀了几多父子之情,多少代人为之唏嘘动容啊!

难怪王小民先生尖锐指出:“我们有些语老师常常喜欢在材料的纷繁、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多样等方面给学生更多地指导”却忽略了“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有时是可以蕴含在简单、朴素之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更是语文的生命,思想和情感的生命。

 

小心聪明为文 回归生命体验

 

写作是学生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而决不只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更不只是一种技巧。 可是当下有些聪明学生却在用智慧做“聪明”的作文,正如黄克剑教授说:“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含其间,那或可人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烛照。”如下面一篇考场作文:

永远的痛(节选)

……

我将刀对准父亲瘦骨嶙峋的后背刺了下去,父亲痛苦的痉挛着。血顺着后背上一条条的深沟留下来。父亲慢慢转过身来,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忧伤、无奈和孤独,脸上的肌肉抽搐着,如同牛背上落着牛虻时的战栗,嘴角挂着一丝疑问,但终究没有问。最后父亲在流尽最后一滴血前苍凉而又颓然地倒了下去,顺带还将水缸拖倒。水洒了,缸破了。

……

此文是非常聪明的,想象奇特,一般同学是无法达到这种想象力与思考力,但此文除了聪明之外还有什么?有的只是内心痛苦的撕裂,有的只是思想的叛逆,有的只是行为的出格,有的只是流淌在血管中的深入骨髓的冰冷。套用评价作家余华的言语“他的身体里,流淌的绝对不是血液,而是冰渣”。

张承志在他的散文《生命》中写道:“生命像音乐和画面一样暗自挟带着一种命定的声调或血色,当它遇到大潮的袭卷,当它听到号角的催促时,它会顿时抖擞,露出本质的绚烂和激昂。”生命,对于每一个生命体来说只有一次,因而值得敬重、珍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爱护自己,关心他人,让每一次生命都焕发光彩,让整个世界充满生机。

 再看这样一篇文章:

用爱温暖(节选)

 

楼下住着一对老夫妻。晨曦初露,这对老夫妻便出现在水泥小径上——女人坐在轮椅上,男人慢慢推着;夕阳西下,落日熔金时,他们又出现在小径上——女人坐在轮椅上,男人慢慢推着,当暮色笼上这条小径时,他们就停了下来——女人坐在轮椅上,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丈夫,男人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吸着烟,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像一幅画,流淌着安静与温柔的美丽。日日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总是有某个东西轻轻敲击着心房,慢慢在眼睛里凝聚成一股暖流。

我想停下来和他们谈上几句,可是我怕打破这份宁静与和谐。于是任这幅画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早上,我迎着这幅风景上路;傍晚,我又在这幅风景中走进家门。

我每天都被这股暖流包裹着,激动着,我想要记录下来,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停下笔,因为我觉得手中的笔很生涩。我应该记录下什么,我能记录下什么呢?我又一次从他们身旁经过,我注意到他们头上的斑白稀疏的头发,脸上的纵横的皱纹,手背上一道道暴起的青筋,曾经的美丽、荣光,曾经的一切都被苍老无情的夺去了。

……

此文也许还比较稚嫩,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作者浓烈的情感,洋溢的是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我们所要提倡的回归生命本原的作文方向。

 

四 拨开模式迷雾 崇尚个性张扬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生命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他们的独特个性,承认学生有自己的好恶、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如果漠视学生的个体存在,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一套程式去教育、衡量不一样的生命个体,那既是无效的,也是危险的,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我们关注生命个体个性化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新课标对“个性与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赋予了新的丰富的内涵。

可是,学生作文模式化、程式化一直困扰着教师与学生。孔庆东就曾拿自己说事儿,“写‘六·一’儿童节去游园,人家开头都写:‘早晨起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写的却是‘枕上睁开惺松的睡眼,东方的天际早已露出了鱼肚白’……可就是那一个‘鱼肚白’,便征服了全校,我的作文被传到各班去念、去讲。到了 ‘十·一’国庆节,每班都涌现出一大批‘鱼肚白’。……结果全校上百篇‘鱼肚白’作文都遭了批评。大伙问那个孔庆东这回咋写的呢?老师一念,原来孔庆东开头写的是:‘过了一袋烟的功夫,妈妈才把我从酣梦中叫醒。’……这一下全校又开始流行起‘一袋烟工夫’了……”我们暂不去评说,先生这段事儿到底要批评什么,但是这种毫无个性的模仿却着实触目惊心。

古人说“文如其人”。读大师的作品,如与大师们促膝而坐,晤谈一室之中。阅读大师的作品,仿佛在阅读大师们的个体生命、人生经验和心灵世界——鲁迅犀利峻冷,周作人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朴素平直,老舍平易幽默……

即使同一题材,不同个性的人感受也不一样。黛玉笔下的菊海棠——“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多愁多病、自怨自艾,宝钗笔下的海棠——“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温柔敦厚、哀而不伤;陆游笔下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凄苦寂寥、顾影自怜,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

有人说:“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蠢才。” 这话虽然有点尖刻,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再好的语言,再好的文章,当它已成为一种模式、一套程式后,都会死亡。作为抒发性灵、诠释生命个体意义的写作就必须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充分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充分展现自我的魅力。

 

建立在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基础上的教育才有生命力,才有意义。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小仲马说: “任何文字,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字。”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不应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思想来施压于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没有情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我们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锻炼与培养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主要参考资料:

 

1、 《随想录》            巴金     作家出版社

2、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  黄孟轲   科学出版社

3、 《审美人格教育论》    何齐宗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 韩军   《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2日第4版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