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29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2 | 地理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www.350xue.com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实例了解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变,即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一方面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文化景观也改变着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做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德育目标:
1通过文化景观和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正确认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发扬家乡文化,积极建设家乡。
教学重点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及改造后对当地环境的长远影响
教学方法
1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观点,理解文化与自然以及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各种文化景观形成的前提。
2联系我们学过的人地关系知识以及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合理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化景观的构成”“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了解了文化,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分类等基本内容,明确了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本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化,重点学习“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景观的影响和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两方面。
讲授新课
3.3文化景观与环境
一文化与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来源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精神文化又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1)地理环境的特征。(2)人类利用环境的特征。本节我们再从比较深层次来理解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请大家阅读第一部分内容:
(播放景观图片,包括资源开采,工农业生产,旅游等)
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较之地球内部和宇宙环境来说,地表自然环境与我们更贴切。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其次,人类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伴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但是人类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动物,人类在自我进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环境。
A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自然环境是指处于原始性态,为受人类活动较大改变的自然物质及组合。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它对应的这种自然环境的概念有“人为环境”。例如,热带原始森林是自然环境,尽管人类不断地采伐它,但是它的自然性状没有受到较大的改变;再如,人工热带植物温室,它是人为环境,虽然温室里的植物是热带森林植物,但是它们是在很强的人工环境下生长的,与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首要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在地球这个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舞台上,有的地方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活动有利,有的地方则不利。例如,多数气候适宜,生态环境适宜且地形比较平缓的陆地是利于大规模人口定居的。人们可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甚至可以乘潜艇深入海底,但是这些地区目前都不利于人类大规模的定居。利于人类生活的地方是很有限的,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B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于自然环境。人们开采矿石,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等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界中凡是人类需要的都是人类的资源,有些目前可以获取和利用,有些在未来可以获取和利用。因此,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也保存了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更多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不断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广泛。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不少地方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引起人们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问题的注意。自然界中大多数非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例如生物资源过度的开采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总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阅读课文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功能和形态上,文化景观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对于与地表联系较为紧密的物质文化景观,自然环境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其中那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化景观所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
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在温带半干旱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的山麓地区,自然环境不同,农业景观也不同,这实际上就反映出土地的利用功能的不同,或者说是农业景观功能的不同。如图3。13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以上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被利用为耕地,但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同,土地的利用形态也各有不同。内蒙古草原受气候,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是草原放牧业景观特色;热带山麓的茶园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不适合放牧和耕作,故形成茶园或种植热带,亚热带相应的果林业;浙江沿海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众多,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理想场所;菲律宾多山地,丘陵,在低缓的丘陵上,开垦梯田也不失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
在物质文化景观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特色也是其一。例如,西亚底格里斯河畔盛产芦苇,当地有一种以芦苇为建材的民居;亚马孙河下游有“河海”之称,两岸的热带雨林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因此,那里有一种浮在水上的木屋;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沿海有一种“高脚”的木屋,高脚的作用是防海潮等等。由上可知,自然环境是产生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
下面我们以农业景观为例,说明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差异: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实例了解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变,即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一方面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文化景观也改变着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做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德育目标:
1通过文化景观和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正确认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发扬家乡文化,积极建设家乡。
教学重点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及改造后对当地环境的长远影响
教学方法
1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观点,理解文化与自然以及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各种文化景观形成的前提。
2联系我们学过的人地关系知识以及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合理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化景观的构成”“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了解了文化,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分类等基本内容,明确了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本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化,重点学习“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景观的影响和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两方面。
讲授新课
3.3文化景观与环境
一文化与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来源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精神文化又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1)地理环境的特征。(2)人类利用环境的特征。本节我们再从比较深层次来理解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请大家阅读第一部分内容:
(播放景观图片,包括资源开采,工农业生产,旅游等)
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较之地球内部和宇宙环境来说,地表自然环境与我们更贴切。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其次,人类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伴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发展,但是人类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动物,人类在自我进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环境。
A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自然环境是指处于原始性态,为受人类活动较大改变的自然物质及组合。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它对应的这种自然环境的概念有“人为环境”。例如,热带原始森林是自然环境,尽管人类不断地采伐它,但是它的自然性状没有受到较大的改变;再如,人工热带植物温室,它是人为环境,虽然温室里的植物是热带森林植物,但是它们是在很强的人工环境下生长的,与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首要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在地球这个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舞台上,有的地方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活动有利,有的地方则不利。例如,多数气候适宜,生态环境适宜且地形比较平缓的陆地是利于大规模人口定居的。人们可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甚至可以乘潜艇深入海底,但是这些地区目前都不利于人类大规模的定居。利于人类生活的地方是很有限的,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B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于自然环境。人们开采矿石,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等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界中凡是人类需要的都是人类的资源,有些目前可以获取和利用,有些在未来可以获取和利用。因此,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也保存了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更多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不断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广泛。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不少地方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引起人们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问题的注意。自然界中大多数非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例如生物资源过度的开采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总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阅读课文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功能和形态上,文化景观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对于与地表联系较为紧密的物质文化景观,自然环境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其中那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化景观所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
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在温带半干旱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的山麓地区,自然环境不同,农业景观也不同,这实际上就反映出土地的利用功能的不同,或者说是农业景观功能的不同。如图3。13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以上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被利用为耕地,但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同,土地的利用形态也各有不同。内蒙古草原受气候,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是草原放牧业景观特色;热带山麓的茶园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不适合放牧和耕作,故形成茶园或种植热带,亚热带相应的果林业;浙江沿海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众多,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理想场所;菲律宾多山地,丘陵,在低缓的丘陵上,开垦梯田也不失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
在物质文化景观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特色也是其一。例如,西亚底格里斯河畔盛产芦苇,当地有一种以芦苇为建材的民居;亚马孙河下游有“河海”之称,两岸的热带雨林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因此,那里有一种浮在水上的木屋;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沿海有一种“高脚”的木屋,高脚的作用是防海潮等等。由上可知,自然环境是产生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
下面我们以农业景观为例,说明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差异:
农业景观
自然环境
景观类型
功能
形态
锡林郭勒草原
畜牧业
平坦,辽阔
温带把干旱气候,高原地形
浙江沿海平原
水稻种植业
低平
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原地形
热带山麓茶园
高中地理选修一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一地理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学
- ·高中地理选修二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
-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2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学
- ·高二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教
- ·高中地理选修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
- ·高中地理选修二百万移民及其安置教学设
- ·高三地理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 ·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教学
- ·高二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
-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
-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
- ·高二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