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4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2 | 地理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大全,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www.350xue.com
高中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又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地球的自转、地理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前启后的“桥梁”。
二、课标: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趱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示意图”分析便于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四、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五、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六、课时安排
3-4(视时间和学校条件,加一节多媒体复习课)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同学们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演示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准备一个地理仪,大小皆可。随便交给一个学生,由学生来淙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并作讲述或者归纳,教学此时作为一个问题引导员和记录存在。如果学生拿到地球仪,把自己会的说完之后,或者没有把握了之后,可以把地球仪交给周围的学生,把演示的过程交给学生。
学生演示地球自转,并说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地球一个视面中的四个方向,以及地球的自转的方向。
[讲述]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读图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学生演示,其他学生画出示意图。老师在学生作出回答后也画出作为板书。)
[演示]学生演示地球仪,并回答: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学生如果演示讲解清楚,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自己动手再次感受一下)
[提问]为什么会有两个周期呢?(如果学生没有讲清楚,可以由老师再次演示)
[演示]使用一个地球仪,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在地球仪上做一明显记号,将记号对准太阳和恒星,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先演示错误的地球运动方式,即只自转没有公转(此时只有一个周期),由学生来找出这个错误,改正这个错误之后,可以明显看出有两个周期。
[提问]为什么会有两个周期?(参照物的不同)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真正的周期,是为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可用于天文计算。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时间,根据V=S/T,我们只要知道地球自转的“路程”,就能够确定地球自转的速度。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并在赤道找一个点,算出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以两样的方式再在60°N找一个点,由学生计算,并从中发现地球运动速度的规律。
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讲述]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过渡]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18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按照学习地球自转的方法,在演示的过程中,找出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公转轨道的形状和公转的周期。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
[小结][活动]P19活动第2题。
掌握了该题,也就掌握了该节的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以提问方式,在上节课活动2的表格中选取两到三题。
三、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的概念。
1、昼夜的产生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想象,学生如果是太阳,他们能看到的地球的一半,因为眼光无法穿透地球仪,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的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这的半球叫昼半球,暗的半球为夜半球。
[提问]昼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的概念。)
2、晨昏线
[演示]让学生扮演太阳,正面看过来后,确定下来晨昏线,可以用有色笔或红绳做好记号。将认半球用黑笔划上阴影,然后可以把这个昼夜凝固的瞬间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看。
可以分别从侧面、南北极上空看,画示意图。
[讲解]明确晨昏线的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如何判断晨昏线呢?可以在晨昏线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箭头),如果箭头指向昼半球,则该线为晨线,如果箭头指向夜半球,即为昏线。
[训练]在前面画的示意图上,利用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来判断三个图中的晨线和昏线。
[补充]选取一条经线,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
3、昼夜交替
[演示]地球仪上标一个点,表示一个人,这个人看到的昼和夜是怎么变化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讨论]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一年一个昼夜变化)
[过渡]我一邻居的疑惑:一天傍晚,她和一个四川老家的人讲电话,偶然说这里快天黑,可是四川那头的老乡却说天黑还早着呢?她就很奇怪,都在中国,怎么连天黑时间都不一样呢?
[讲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怎么划分的来看图1.21。
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并补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提问]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讨论分析:为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陆地)
[读图思考]P17利用思考来加深对时区的印象。
[过渡]实际上,世界各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以美国、朝鲜、北京为例!
[训练]利用几道题目来加强时间和日期换算的训练。
如双胞胎问题等。
[补充公式](也可以在以后的练习中补充,看课堂时间和学生情况)
1、已知经度推算时间:经度/15看余数:余数<7.5,商为时区数;余数>7.5,商+1为时区数;
2、时差推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3、已知甲地区时,求乙地区时:乙=甲±乙(东加西减)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大家来思考两个问题,晨昏线判断和时间换算。
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
四、地理公转与季节
[演示]利用地理运动仪来演示地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讲解黄赤交角。演示中赤道平面不是很直观,因此可以在赤道上用线棍折成一尖角粘在上面,在强烈的旋转中形成一个平面,或用风扇类比。而黄道面也可以用两样的办法,用绳子绑重物甩动旋转达到形象化。两个面形成夹角即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
[提问]轴赤夹角?轴黄夹角?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昨附近,黄赤交角保持在23°26′。但地球在公园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画图]把P19图1.24中的夏至到秋分再到冬至与太阳光照的图进行放大,即图1.25(强调学生动手),并让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引出太阳回归运动(规律+周期+画图(活动P203))。
[读图]读图1.25,利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来判断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并利用P21读图思考来巩固。
读图1.25,探究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阅读P21最后两段话,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阅读][讨论归纳]
天文四季:……(依据是?昼夜长短和下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第四课时
如果时间充裕,或条件允许,可以专门设一节多媒体课复习课,让学生可以通过动画形式来感受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又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地球的自转、地理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前启后的“桥梁”。
二、课标: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趱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示意图”分析便于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四、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五、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六、课时安排
3-4(视时间和学校条件,加一节多媒体复习课)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同学们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演示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准备一个地理仪,大小皆可。随便交给一个学生,由学生来淙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并作讲述或者归纳,教学此时作为一个问题引导员和记录存在。如果学生拿到地球仪,把自己会的说完之后,或者没有把握了之后,可以把地球仪交给周围的学生,把演示的过程交给学生。
学生演示地球自转,并说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地球一个视面中的四个方向,以及地球的自转的方向。
[讲述]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读图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学生演示,其他学生画出示意图。老师在学生作出回答后也画出作为板书。)
[演示]学生演示地球仪,并回答: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学生如果演示讲解清楚,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自己动手再次感受一下)
[提问]为什么会有两个周期呢?(如果学生没有讲清楚,可以由老师再次演示)
[演示]使用一个地球仪,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在地球仪上做一明显记号,将记号对准太阳和恒星,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先演示错误的地球运动方式,即只自转没有公转(此时只有一个周期),由学生来找出这个错误,改正这个错误之后,可以明显看出有两个周期。
[提问]为什么会有两个周期?(参照物的不同)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真正的周期,是为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可用于天文计算。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时间,根据V=S/T,我们只要知道地球自转的“路程”,就能够确定地球自转的速度。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并在赤道找一个点,算出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以两样的方式再在60°N找一个点,由学生计算,并从中发现地球运动速度的规律。
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讲述]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过渡]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18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按照学习地球自转的方法,在演示的过程中,找出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公转轨道的形状和公转的周期。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
[小结][活动]P19活动第2题。
掌握了该题,也就掌握了该节的内容。
运动
形式
旋转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参照物
角速度
线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自西
向东
太阳
24小时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每小时15°
赤道最快为
恒星
23H56′4″
地球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平均角速度约1°/天,近日点较快,约61′/天;远日较慢,约57′/天。
平均线速度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以提问方式,在上节课活动2的表格中选取两到三题。
三、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的概念。
1、昼夜的产生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想象,学生如果是太阳,他们能看到的地球的一半,因为眼光无法穿透地球仪,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的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这的半球叫昼半球,暗的半球为夜半球。
[提问]昼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的概念。)
2、晨昏线
[演示]让学生扮演太阳,正面看过来后,确定下来晨昏线,可以用有色笔或红绳做好记号。将认半球用黑笔划上阴影,然后可以把这个昼夜凝固的瞬间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看。
可以分别从侧面、南北极上空看,画示意图。
[讲解]明确晨昏线的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如何判断晨昏线呢?可以在晨昏线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箭头),如果箭头指向昼半球,则该线为晨线,如果箭头指向夜半球,即为昏线。
[训练]在前面画的示意图上,利用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来判断三个图中的晨线和昏线。
[补充]选取一条经线,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
3、昼夜交替
[演示]地球仪上标一个点,表示一个人,这个人看到的昼和夜是怎么变化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讨论]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一年一个昼夜变化)
[过渡]我一邻居的疑惑:一天傍晚,她和一个四川老家的人讲电话,偶然说这里快天黑,可是四川那头的老乡却说天黑还早着呢?她就很奇怪,都在中国,怎么连天黑时间都不一样呢?
[讲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怎么划分的来看图1.21。
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并补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提问]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讨论分析:为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陆地)
[读图思考]P17利用思考来加深对时区的印象。
[过渡]实际上,世界各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以美国、朝鲜、北京为例!
[训练]利用几道题目来加强时间和日期换算的训练。
如双胞胎问题等。
[补充公式](也可以在以后的练习中补充,看课堂时间和学生情况)
1、已知经度推算时间:经度/15看余数:余数<7.5,商为时区数;余数>7.5,商+1为时区数;
2、时差推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3、已知甲地区时,求乙地区时:乙=甲±乙(东加西减)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大家来思考两个问题,晨昏线判断和时间换算。
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
四、地理公转与季节
[演示]利用地理运动仪来演示地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讲解黄赤交角。演示中赤道平面不是很直观,因此可以在赤道上用线棍折成一尖角粘在上面,在强烈的旋转中形成一个平面,或用风扇类比。而黄道面也可以用两样的办法,用绳子绑重物甩动旋转达到形象化。两个面形成夹角即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
[提问]轴赤夹角?轴黄夹角?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昨附近,黄赤交角保持在23°26′。但地球在公园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画图]把P19图1.24中的夏至到秋分再到冬至与太阳光照的图进行放大,即图1.25(强调学生动手),并让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引出太阳回归运动(规律+周期+画图(活动P203))。
[读图]读图1.25,利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来判断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并利用P21读图思考来巩固。
读图1.25,探究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阅读P21最后两段话,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阅读][讨论归纳]
天文四季:……(依据是?昼夜长短和下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第四课时
如果时间充裕,或条件允许,可以专门设一节多媒体课复习课,让学生可以通过动画形式来感受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教学资料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随笔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
高中地理学习参考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复习 高中地理考点难点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标 地理科学之窗 地理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一地理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学
- ·高中地理选修二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
-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2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学
- ·高二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教
- ·高中地理选修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
- ·高中地理选修二百万移民及其安置教学设
- ·高三地理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 ·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教学
- ·高二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
-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
-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
- ·高二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