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1)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名词(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非洲重要。而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地理课既有兴趣(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产生了畏惧情绪(第一单元既需要一定的高中数学、物理的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的一些专业名词又与高中相关物理知识有关,学生物理知识的欠缺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同学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能量(光和热)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学习目标:(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过程与方法:
从分利用教材的图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各种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解释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释自然现象等具体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动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及依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依据:这节是第二单元的基础,其核心结论是学习后续相关知识的基础,又与前面第一章所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难点及依据:对“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依据:这些细节牵涉到一些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由于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还不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学思路设计: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探究、发现乃至解决问题的本领,从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大气成分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PPT课件
【教学资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 中图版《地理》必修1及教师用书 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 地图册
【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由身边的事谈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展示大武口乡的温棚蔬菜种植问题:大武口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为什么我们还能吃到来自大武口乡的新鲜蔬菜?你能解释温棚种植蔬菜的原理吗?今天的学习会帮你解释的。
讲授新课: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节一】 学生自主学习【依据: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会的,老师就不用讲】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P31,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经历的过程。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之间互评,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师:(转承)当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又发生了什么?太阳辐射的能量能100%到达地面吗?
【环节二】 师生互动 ——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1,得出结论——太阳暖地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指导生阅读P30注释,知道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的含义。
2、 问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部分能量到哪里?结果怎样?(生看图、思考并回答)
3、 点评生的回答并归纳板书————太阳暖地面(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环节三】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教师用投影出示“太阳辐射与波长”图片,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填写表格,【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课前让学生搜集,培养其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整合教材。】
大气成份
主要作用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云层(高空水汽)、较大尘埃
2、 请学生据所填表格并结合图2.2归纳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说出反射和吸收作用的强弱与生么有关系,削弱作用造成的结果怎样。
3、 老师点评、纠错并及时鼓励。
师:(过渡)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开始增温。请大家看图上由地面垂直向上的箭头表示什么?它的去向又如何呢??
【环节四】生读图思考,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得出结论——地面暖大气【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1、生仔细观察图2.2代表各种辐射的箭头,试着说出什么是地面辐射以及地面辐射的去向和结果。
2、师用“多媒体课件”简单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让生知道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就是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
3、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地面是对流层(近地面大气)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探究问题的意识】
4、教师点评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归纳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板书——地面暖大气
师:(过渡)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
【环节五】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读图、析图能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1、两人一组学习探讨P31活动题1.
2、教师用投影打出P31图2.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3、选派学生代表解释“大气逆辐射”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作用;“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4、生互评并补充。
5、师归纳并板书——大气还地面
【环节六】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小组探究,选派代表发言。
2、小组互评。
3、教师归纳:(略)
【环节七】课堂小结 请两位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试着解释温棚种植的原理。【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环节八】实战应用——反馈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1、让学生两人一组试着用箭头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要求在图上正确表示出太阳辐射、大气的吸收作用、大气的反射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环节。
2、选择题(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尉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1)
栏目导航
- ·高一地理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学
- ·高中地理选修二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
-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
- ·高中地理选修2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学
- ·高二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教
- ·高中地理选修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
- ·高中地理选修二百万移民及其安置教学设
- ·高三地理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 ·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选修二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教学
- ·高二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
-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
-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
- ·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
- ·高二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