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3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教学案例
【探究主题】
(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及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的经验教训。
【活动目标】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理解改革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史实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集整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生平资料。
【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引言内容,使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苏联的经济问题,赫鲁晓夫率先开始经济改革的探索。
(2)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探究的问题。
①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客观效果怎样?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相比有哪些相同点?为什么?
③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
④应怎样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⑤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3)学生搜集资料,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
①教师提供相关材料的书目和网站,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②学生研读分析已搜集的材料,通过师生对话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
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困惑和生成的新问题。
④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学习总结。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面临严重社会危机,造成苏联的解体。
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但其失误成为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学习延伸(答案略)
www.350xue.com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赫鲁晓夫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一个“内部报告”
斯大林逝世以后,党中央委员会开始执行如下方针:坚定而不懈地指明,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认识到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实际后果以及因破坏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而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由于个人独揽大权这一事实,党中央认为绝对有必要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有关这个问题的材料……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的损失……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他不仅对反对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连被他看成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斯大林不是通过说服、解释和耐心地同别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
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这一名词可以使犯了思想错误或只卷入争论的人毋须证明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它可以自动给这些人加上这个罪名,可以破坏革命法制的一切准则,对他们实施最残酷的迫害,以对付在某一点上不同意斯大林的人,对付那些只是被怀疑有敌意的人,对付那些受到诬陷的人……
我们现在能够广泛地提出克服敌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人崇拜和消除它造成的严重后果等问题,证明我们党有着伟大的道德力量和政治力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根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
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四)同意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在1956年将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种面积扩大到2800~3000万公顷的决议……保证及时完成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务,因为开垦这些荒地是增加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巨大来源。
(五)鉴于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增加谷物总产量的最重要的潜力),全会认为到1960年必须把玉米的播种面积至少增加到2800公顷。
玉米是最高产的谷物,应该在我国所有的地区广泛推广。在现代化机械水平的条件下,玉米与其他作物相比,已经不是一种需要花费大量劳动的作物。现在玉米已有可能用方形穴播法播种,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机耕和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玉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同时可以解决两个任务:既可以补充谷物来源,又可以用它的秸秆做良好的青储饲料……
(《真理报》1955年2月2日)
苏共中央关于改进苏联国民经济领导问题的决议(1956年12月)
鉴于党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指示继续大力改进国民经济的领导工作,中央全会决定:
一、必须采取措施来根本改进苏联国家经济委员会制定当前的国民经济计划的工作,并且由它负责有效地解决在完成国家计划中随时发生的问题,责成它保证完成计划任务所必需的物资……
二、全会认为,扩大加盟共和国的权限对改进国民经济领导工作说来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做可以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坚决贯彻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可以全面地考虑每个共和国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资源,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和巩固苏联各民族的友谊。
为了消除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过分集中,全会认为必须:
采取措施大大地扩大应当归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处理的、与完成全联盟和加盟共和国计划有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范围,其中包括基本建设、物资技术供应、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品销售和拨款等问题;
保证进一步扩大各部、部属总局、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经济企业的权力;
消除多余的重叠的环节,即精简管理机关……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在分析国内局势时,我们首先碰到的是发展停滞不前。最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到80年代初,已下降到使我们几乎临近经济停顿的程度。一个以前大力追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国家,开始明显地失去一个又一个阵地。而且,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和开发现代化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追求“总产值”的做法,尤其在重工业中,已成为“最高任务”,简直就是唯一目的了。基本建设方面也是如此,由于施工期限漫长,大量国家财富被积压。建造了一些造价高但又不能保证达到最高科学技术指标的项目。凡是花费劳动、材料、金钱越多的,就被认为是优秀工作人员或优秀企业。按说生产者“讨好”消费者才是正常的,而在我国,消费者却要由生产者摆布,恩赐给他什么他就用什么。这又是追求“总产值”的结果。
我们许多经营管理人员的典型思想是:不是关心增加国家财富,而是关心在某个产品中消耗更多的材料、劳动和工时,并且卖得贵点。结果是“总产值”有了,而商品却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用于单位产品的原料、能源、其他能源,过去就多出很多,现在仍然多出很多……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教学案例
【探究主题】
(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及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的经验教训。
【活动目标】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理解改革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史实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集整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生平资料。
【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引言内容,使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苏联的经济问题,赫鲁晓夫率先开始经济改革的探索。
(2)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探究的问题。
①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客观效果怎样?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相比有哪些相同点?为什么?
③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
④应怎样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⑤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3)学生搜集资料,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
①教师提供相关材料的书目和网站,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②学生研读分析已搜集的材料,通过师生对话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
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困惑和生成的新问题。
④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学习总结。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面临严重社会危机,造成苏联的解体。
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但其失误成为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学习延伸(答案略)
www.350xue.com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赫鲁晓夫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一个“内部报告”
斯大林逝世以后,党中央委员会开始执行如下方针:坚定而不懈地指明,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认识到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实际后果以及因破坏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而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由于个人独揽大权这一事实,党中央认为绝对有必要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有关这个问题的材料……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的损失……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他不仅对反对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连被他看成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斯大林不是通过说服、解释和耐心地同别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
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这一名词可以使犯了思想错误或只卷入争论的人毋须证明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它可以自动给这些人加上这个罪名,可以破坏革命法制的一切准则,对他们实施最残酷的迫害,以对付在某一点上不同意斯大林的人,对付那些只是被怀疑有敌意的人,对付那些受到诬陷的人……
我们现在能够广泛地提出克服敌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人崇拜和消除它造成的严重后果等问题,证明我们党有着伟大的道德力量和政治力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根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
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四)同意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在1956年将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种面积扩大到2800~3000万公顷的决议……保证及时完成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务,因为开垦这些荒地是增加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巨大来源。
(五)鉴于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增加谷物总产量的最重要的潜力),全会认为到1960年必须把玉米的播种面积至少增加到2800公顷。
玉米是最高产的谷物,应该在我国所有的地区广泛推广。在现代化机械水平的条件下,玉米与其他作物相比,已经不是一种需要花费大量劳动的作物。现在玉米已有可能用方形穴播法播种,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机耕和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玉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同时可以解决两个任务:既可以补充谷物来源,又可以用它的秸秆做良好的青储饲料……
(《真理报》1955年2月2日)
苏共中央关于改进苏联国民经济领导问题的决议(1956年12月)
鉴于党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指示继续大力改进国民经济的领导工作,中央全会决定:
一、必须采取措施来根本改进苏联国家经济委员会制定当前的国民经济计划的工作,并且由它负责有效地解决在完成国家计划中随时发生的问题,责成它保证完成计划任务所必需的物资……
二、全会认为,扩大加盟共和国的权限对改进国民经济领导工作说来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做可以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坚决贯彻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可以全面地考虑每个共和国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资源,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和巩固苏联各民族的友谊。
为了消除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过分集中,全会认为必须:
采取措施大大地扩大应当归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处理的、与完成全联盟和加盟共和国计划有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范围,其中包括基本建设、物资技术供应、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品销售和拨款等问题;
保证进一步扩大各部、部属总局、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经济企业的权力;
消除多余的重叠的环节,即精简管理机关……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在分析国内局势时,我们首先碰到的是发展停滞不前。最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到80年代初,已下降到使我们几乎临近经济停顿的程度。一个以前大力追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国家,开始明显地失去一个又一个阵地。而且,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和开发现代化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追求“总产值”的做法,尤其在重工业中,已成为“最高任务”,简直就是唯一目的了。基本建设方面也是如此,由于施工期限漫长,大量国家财富被积压。建造了一些造价高但又不能保证达到最高科学技术指标的项目。凡是花费劳动、材料、金钱越多的,就被认为是优秀工作人员或优秀企业。按说生产者“讨好”消费者才是正常的,而在我国,消费者却要由生产者摆布,恩赐给他什么他就用什么。这又是追求“总产值”的结果。
我们许多经营管理人员的典型思想是:不是关心增加国家财富,而是关心在某个产品中消耗更多的材料、劳动和工时,并且卖得贵点。结果是“总产值”有了,而商品却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用于单位产品的原料、能源、其他能源,过去就多出很多,现在仍然多出很多……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建设成就与弊端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近代外国宗教影响在高中教材中的反映
- › 高中历史-----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 › 高中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二
- › 高中历史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评价的层次及方法
- › 高中历史参考书目解读
- › 高中历史必修3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栏目导航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 ·《探索历史的奥秘》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学校针对学生的寒假综合症采取的措施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
- ·教学设计:人造历史不适应于历史教学的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培养学生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 ·高一历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教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大纲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
-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
-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