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3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苏联在钢、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生产方面规模巨大,早已无可匹敌,同时却由于浪费、无效地利用而又缺少这些东西。苏联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却要每年购进几百万吨谷物作饲料。按每千人平均计算的医生、医院床位最多,但同时在医疗服务中又存在严重缺点,服务质量下降。我们的火箭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金星,而在取得这一科学和工程思想的重大胜利的同时,却在为了国民经济的需要而采用科学成就明显落后,我们的许多家用电器落后于现代水平……
www.350xue.com
2.课文注释
苏共“二十大”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从总体上看,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53年~1958年间,农业产量平均增长率达6.8%,农民年收入从平均每户1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1950~1960年,在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万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仍明显增加。在工业方面,尽管赫鲁晓
夫推行的改革并不成功,但苏联工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逐年增加。军事科技水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53年,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也成功上天。
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彻底摆脱思想上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在国内,对斯大林的批判有过激过火之处,方法步骤也有失周详,造成了国内政治、思想的长期混乱。赫鲁晓夫执政后期,领导人权力过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浮夸风盛行的问题再度滋生。在对外关系上,由于缺乏灵活应对外交突发事件的能力,导致美苏关系因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濒临战争边缘,苏联的国际威望也因此遭受损害;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也削弱了苏联的领导地位。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永远退出了政治舞台。1971年9月11日,78岁的赫鲁晓夫与世长辞。到他墓前悼念的人们都能看到一块半黑半白的大理石墓碑,似乎暗示了逝者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实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更换,勃列日涅夫接替下台的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开始了为期18年的执政生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党中央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不再由一人同时兼任,全国各级党组织要遵守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的原则。经过选举,柯西金当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波德戈尔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这一阶段的苏联领导体制被形象地称为“三驾马车制”。它在7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新的领导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赫鲁晓夫时代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斯大林功绩的同时引导社会对他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通过政治上开展的“纠偏”行动,部分地缓和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使新的领导集团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推行必要的改革。从1965年开始,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实施了“新经济体制”改革。这项改革适度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价格、利润、资金、信贷等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此后,又相继采取改进工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进一步完善。由于改革实行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原则,适应了客观需要,又是经过局部试验再逐步推广到全国,因此改革初期成效显著。
新经济体制改革前后持续了10余年,“明显地推动了原地打转的国民经济”,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改革之一。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其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70年代中期是苏联历史上经济增长水平和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的时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并着手进行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3月—1988年6月。这是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1985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乌克兰视察时的讲话中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这表明,当时戈尔巴乔夫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而对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加速发展要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集约化的基础上进行。这次大会提出,“各级国民经济部门改用经济领导方法”,要在企业中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同年10月,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提出苏联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
从1987年1月1日起,苏联开始了以“新经营方法”为中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中说,改革就是“广泛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抛弃发号施令和行政命令的方法”,“确保经济的各个环节向完全经济核算制原则和组织劳动与生产的各种新形式过渡”。可见,这时苏联的改革重点强调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方法。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这时也有新的变化。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上说,“要根据市场规律有计划地掌握和管理市场”,实际上承认了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会讨论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草案。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批准了这一法律文件,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是独立法人,拥有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三自一全”,即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和完全的经济核算。企业以利润和收益为衡量经营效益的总指标,职工工资和企业福利改善与最终劳动成果挂钩。在1988年,苏联实行“三自一全”的企业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在此期间,苏联最高苏维埃还先后通过了《合作社法》和《个体劳动活动法》等法规。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租赁制和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开始得到实施,并允许在苏联境内建立与西方合资的企业。苏联的科研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87年9月,苏联通过了《关于科研单位改行完全经济核算制和自筹资金的决定》,着手改革科研体制,试图把科研单位的成果和经济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联系起来,以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在农村,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建立家庭农场。此外,还对价格、财政、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经济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某些效果。
第二阶段是1988年6月以后。从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起,苏联的改革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就骤然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在这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口号,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对历史上的一些冤假错案作了平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组织和团体,他们借口“公开性”和“多元化”,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势力猖獗,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激烈争论使苏联局势面临失控的危险,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苏联在钢、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生产方面规模巨大,早已无可匹敌,同时却由于浪费、无效地利用而又缺少这些东西。苏联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却要每年购进几百万吨谷物作饲料。按每千人平均计算的医生、医院床位最多,但同时在医疗服务中又存在严重缺点,服务质量下降。我们的火箭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金星,而在取得这一科学和工程思想的重大胜利的同时,却在为了国民经济的需要而采用科学成就明显落后,我们的许多家用电器落后于现代水平……
www.350xue.com
2.课文注释
苏共“二十大”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从总体上看,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53年~1958年间,农业产量平均增长率达6.8%,农民年收入从平均每户1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1950~1960年,在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万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仍明显增加。在工业方面,尽管赫鲁晓
夫推行的改革并不成功,但苏联工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逐年增加。军事科技水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53年,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也成功上天。
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彻底摆脱思想上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在国内,对斯大林的批判有过激过火之处,方法步骤也有失周详,造成了国内政治、思想的长期混乱。赫鲁晓夫执政后期,领导人权力过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浮夸风盛行的问题再度滋生。在对外关系上,由于缺乏灵活应对外交突发事件的能力,导致美苏关系因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濒临战争边缘,苏联的国际威望也因此遭受损害;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也削弱了苏联的领导地位。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永远退出了政治舞台。1971年9月11日,78岁的赫鲁晓夫与世长辞。到他墓前悼念的人们都能看到一块半黑半白的大理石墓碑,似乎暗示了逝者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实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更换,勃列日涅夫接替下台的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开始了为期18年的执政生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党中央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不再由一人同时兼任,全国各级党组织要遵守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的原则。经过选举,柯西金当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波德戈尔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这一阶段的苏联领导体制被形象地称为“三驾马车制”。它在7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新的领导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赫鲁晓夫时代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斯大林功绩的同时引导社会对他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通过政治上开展的“纠偏”行动,部分地缓和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使新的领导集团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推行必要的改革。从1965年开始,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实施了“新经济体制”改革。这项改革适度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价格、利润、资金、信贷等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此后,又相继采取改进工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进一步完善。由于改革实行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原则,适应了客观需要,又是经过局部试验再逐步推广到全国,因此改革初期成效显著。
新经济体制改革前后持续了10余年,“明显地推动了原地打转的国民经济”,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改革之一。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其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70年代中期是苏联历史上经济增长水平和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的时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并着手进行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3月—1988年6月。这是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1985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乌克兰视察时的讲话中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这表明,当时戈尔巴乔夫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而对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加速发展要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集约化的基础上进行。这次大会提出,“各级国民经济部门改用经济领导方法”,要在企业中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同年10月,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提出苏联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
从1987年1月1日起,苏联开始了以“新经营方法”为中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中说,改革就是“广泛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抛弃发号施令和行政命令的方法”,“确保经济的各个环节向完全经济核算制原则和组织劳动与生产的各种新形式过渡”。可见,这时苏联的改革重点强调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方法。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这时也有新的变化。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上说,“要根据市场规律有计划地掌握和管理市场”,实际上承认了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会讨论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草案。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批准了这一法律文件,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是独立法人,拥有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三自一全”,即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和完全的经济核算。企业以利润和收益为衡量经营效益的总指标,职工工资和企业福利改善与最终劳动成果挂钩。在1988年,苏联实行“三自一全”的企业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在此期间,苏联最高苏维埃还先后通过了《合作社法》和《个体劳动活动法》等法规。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租赁制和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开始得到实施,并允许在苏联境内建立与西方合资的企业。苏联的科研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87年9月,苏联通过了《关于科研单位改行完全经济核算制和自筹资金的决定》,着手改革科研体制,试图把科研单位的成果和经济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联系起来,以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在农村,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建立家庭农场。此外,还对价格、财政、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经济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某些效果。
第二阶段是1988年6月以后。从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起,苏联的改革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就骤然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在这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口号,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对历史上的一些冤假错案作了平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组织和团体,他们借口“公开性”和“多元化”,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势力猖獗,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激烈争论使苏联局势面临失控的危险,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建设成就与弊端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近代外国宗教影响在高中教材中的反映
- › 高中历史-----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 › 高中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二
- › 高中历史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评价的层次及方法
- › 高中历史参考书目解读
- › 高中历史必修3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栏目导航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 ·《探索历史的奥秘》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学校针对学生的寒假综合症采取的措施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
- ·教学设计:人造历史不适应于历史教学的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培养学生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 ·高一历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教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大纲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
-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
-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