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鉴赏(8)
浏览次数: 866次| 发布日期:01-19 00:50:39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贺诗鉴赏(8),
感讽五首
(其一)
合浦无明珠,
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
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
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
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
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
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
“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
丝东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
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去,
簿吏复登堂。
这首诗前四句先以两个典故,写出大自然化育出来的丰富资财,远不够“使君”之流贪官的搜刮,以此总括全诗。主题鲜明,用语尖锐,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这种愤慨之情笼罩着整首诗的画面;也笼罩后面的叙事和描写。“ 越妇未织作”二句叙述了时节,用蚕“始蠕蠕”突出了节令很早很早:小蚕从卵中孵化而出,刚刚开始蠕动。这个叙述极重要,这是构成全诗矛盾的一个先决条件,正是在这种节令上官府就来催收税赋,更看出官府逼交税赋的冷酷性。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这个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一副狰狞的颜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络腮胡子,这就把县官可怖可憎的嘴脸勾勒出来。“ 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 ,意思是从怀中取出一方催收赋税的纸板,这一动作描写也有它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另一方面写出县官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的规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政府机构。“ 不因”两句是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亦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另外,用一“怒”字也把未出场的“使君”与县官同是一丘之貉的本质揭示得非常深刻。诗的这一层,通过肖像、行动、语言,从表及里地塑造了县官这一人物形象,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得很好。“越妇拜县官”六句,写蚕妇的哀告以及被迫招待县官酒饭的情景。这里用一个“拜”字,突出蚕妇说话时哀告的神情;再从蚕妇哀告的语言来写出蚕妇的困境。“桑芽 ”尚小,蚕刚刚开始蠕动,哪有能力交赋税;哀告中只能苦苦恳求县官延期。这几句话生动地把蚕妇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小姑具黄粱”一句是对蚕妇形象的补充,这一描写,把蚕妇可怜的处境表现得更值得同情了。赋税无力交付,为了求情还得招待县官一餐饭食 。这几句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下,隐含着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把描写往更深一层开拓,诗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韵味悠长,耐人寻味。县官大吃大嚼一顿,刚刚离开,而管理税收的小吏又闯了进来。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用“复”字写簿吏随之而至,百姓哪里有能力经得他们无穷的骚扰呢?
这首叙事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将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的抒发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将议论与叙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 ,收到了精警动人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人摄取了表现力很丰富的细节 ,使形象鲜明 。如“狞色虬紫须 ”这一肖象描写,“踏飧”这一细节描写,把县官的形象简洁地勾画出来。第三,对话也很有性格,县官的话耍弄权术,蚕妇的话苦哀求情,都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出城
李 贺
雪下桂花稀,
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
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
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
镜中双泪姿。
长安应进士举失败了,这对李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来李贺在洛阳参加河南府试之后,是满心高兴到长安来应试的,但是他万万料想不到现实对他竟是这样残酷。这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他怀着悲哀绝望的心情,黯然伤神地离开那曾经使他热切向往的京城。这首《出城》就是他离京的时候写出来的。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象是在朔风中萧瑟着。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我们看见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又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这是值得欣慰珍重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孑然一身,一事无成,真是可悲。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卿卿 ”两句则是通过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自己悲苦的心情。他想到,这次入京应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全家都希望他成功 ,尤其是他的妻子。这种境况下回家,有什么可说呢?他心爱的人儿,在相互见面之时,当然会忍着苦痛关切地细问详情,只应是相对无言,回首镜中只见两双泪眼默默相向而泣。
这不只是个人的坎坷际遇,也是中唐时期不少诗人所共同的,人才被压制毁灭的悲歌。
开愁歌
李 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
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两句是直抒胸臆。仕途坎坷不得意,这位心志很高的青年诗人,满腹愁闷是可以想见的;诗中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像枯萎凋零的兰花。这一比喻把看不见的感情给形象化了。兰花,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是被视为高洁美好事物的象征;现在美丽的兰花枯萎了凋落了。这兰花就如诗人那哀伤的心。“ 衣如”一句形容眼下自己贫困的处境,用以加强“ 不得意 ”和悲愁的描写;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穷困的处境描绘得形象鲜明,并为下文解秋衣换酒作伏笔。“ 临歧击剑 ”一句的主语和前句一样,是“我”,亦即诗人自己。诗人一腔愤怨悲愁 ,无法排解 ,于是在岔路拔剑起舞,以排解苦闷;舞剑的时候,发出一阵阵铜钟般的怒吼声。这一动作描写把诗人心底的郁闷怒火完全流泻纸面,心潮激荡到顶点。
“旗亭”四句写诗人在愁苦激愤之中,虽临歧击剑仍无法排解,于是下马到酒店贳酒消愁。解秋衣贳酒,这就回应了上文“ 衣如飞鹑”穷困潦倒的描写。本来已是秋风卷地的秋寒时节,秋衣是少不得的;但只有这件秋衣还值钱,大概只有它才能赊得一壶酒吧!这该是穷困到了何种地步?秋衣既是不可少,但酒更加要喝,为了要酒来排解苦闷,就顾不得要秋衣御寒了。这种苦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诗中诗人特别点出“宜阳”酒,这是家乡的酒啊!大概只有家乡的酒才能给自己以安慰,大概只有家乡才能给自己以温暖了。这是诗人愁苦之中萌生了强烈的乡思。“ 壶中”两句写酒后情景。酒喝过了,但是满腔愁愤怨恨之情并没有消解,“ 壶中”即是喝酒之中;喝酒的时候呼唤老天,老天不应,浓云密布。放眼向平野望去,在彤云笼罩之下,万里平川四周是一片凄凉迷蒙的背景。光明在何处?希望在何方?这凄凉迷濛,是诗人眼中的色调,也是诗人情感外化的结果,表明诗人已濒临绝望的境地。联想李贺长安应考居然被小人掀起轩然大波所淹没 ,他此刻的悲苦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毕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啊!
最后两句是酒店主人的劝慰;要好好保养身心的健康。这里“养心骨”还包含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念的意思 。要身心健康,不要为世俗之见充塞胸间,为悲哀所压倒!这是主人的劝慰,也是诗人自己排解郁恨的唯一出路和唯一的武器,即反世俗。经过主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己思索,终于排解了积压在心头的悲愤忧郁 。这里把诗人忧郁愤懑升华到一个高度,就是反世俗的思想。诗人觉醒了,不该悲愤忧伤,不该让世俗之见充塞胸间,要有勇气面对“ 俗物”,争取自己的前景,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念。诗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苦昼短
李 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李贺诗鉴赏(8)
感讽五首
(其一)
合浦无明珠,
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
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
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
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
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
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
“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
丝东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
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去,
簿吏复登堂。
这首诗前四句先以两个典故,写出大自然化育出来的丰富资财,远不够“使君”之流贪官的搜刮,以此总括全诗。主题鲜明,用语尖锐,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这种愤慨之情笼罩着整首诗的画面;也笼罩后面的叙事和描写。“ 越妇未织作”二句叙述了时节,用蚕“始蠕蠕”突出了节令很早很早:小蚕从卵中孵化而出,刚刚开始蠕动。这个叙述极重要,这是构成全诗矛盾的一个先决条件,正是在这种节令上官府就来催收税赋,更看出官府逼交税赋的冷酷性。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这个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一副狰狞的颜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络腮胡子,这就把县官可怖可憎的嘴脸勾勒出来。“ 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 ,意思是从怀中取出一方催收赋税的纸板,这一动作描写也有它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另一方面写出县官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的规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政府机构。“ 不因”两句是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亦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另外,用一“怒”字也把未出场的“使君”与县官同是一丘之貉的本质揭示得非常深刻。诗的这一层,通过肖像、行动、语言,从表及里地塑造了县官这一人物形象,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得很好。“越妇拜县官”六句,写蚕妇的哀告以及被迫招待县官酒饭的情景。这里用一个“拜”字,突出蚕妇说话时哀告的神情;再从蚕妇哀告的语言来写出蚕妇的困境。“桑芽 ”尚小,蚕刚刚开始蠕动,哪有能力交赋税;哀告中只能苦苦恳求县官延期。这几句话生动地把蚕妇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小姑具黄粱”一句是对蚕妇形象的补充,这一描写,把蚕妇可怜的处境表现得更值得同情了。赋税无力交付,为了求情还得招待县官一餐饭食 。这几句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下,隐含着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把描写往更深一层开拓,诗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韵味悠长,耐人寻味。县官大吃大嚼一顿,刚刚离开,而管理税收的小吏又闯了进来。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用“复”字写簿吏随之而至,百姓哪里有能力经得他们无穷的骚扰呢?
这首叙事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将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的抒发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将议论与叙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 ,收到了精警动人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人摄取了表现力很丰富的细节 ,使形象鲜明 。如“狞色虬紫须 ”这一肖象描写,“踏飧”这一细节描写,把县官的形象简洁地勾画出来。第三,对话也很有性格,县官的话耍弄权术,蚕妇的话苦哀求情,都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出城
李 贺
雪下桂花稀,
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
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
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
镜中双泪姿。
长安应进士举失败了,这对李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来李贺在洛阳参加河南府试之后,是满心高兴到长安来应试的,但是他万万料想不到现实对他竟是这样残酷。这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他怀着悲哀绝望的心情,黯然伤神地离开那曾经使他热切向往的京城。这首《出城》就是他离京的时候写出来的。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象是在朔风中萧瑟着。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我们看见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又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这是值得欣慰珍重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孑然一身,一事无成,真是可悲。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卿卿 ”两句则是通过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自己悲苦的心情。他想到,这次入京应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全家都希望他成功 ,尤其是他的妻子。这种境况下回家,有什么可说呢?他心爱的人儿,在相互见面之时,当然会忍着苦痛关切地细问详情,只应是相对无言,回首镜中只见两双泪眼默默相向而泣。
这不只是个人的坎坷际遇,也是中唐时期不少诗人所共同的,人才被压制毁灭的悲歌。
开愁歌
李 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
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两句是直抒胸臆。仕途坎坷不得意,这位心志很高的青年诗人,满腹愁闷是可以想见的;诗中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像枯萎凋零的兰花。这一比喻把看不见的感情给形象化了。兰花,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是被视为高洁美好事物的象征;现在美丽的兰花枯萎了凋落了。这兰花就如诗人那哀伤的心。“ 衣如”一句形容眼下自己贫困的处境,用以加强“ 不得意 ”和悲愁的描写;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穷困的处境描绘得形象鲜明,并为下文解秋衣换酒作伏笔。“ 临歧击剑 ”一句的主语和前句一样,是“我”,亦即诗人自己。诗人一腔愤怨悲愁 ,无法排解 ,于是在岔路拔剑起舞,以排解苦闷;舞剑的时候,发出一阵阵铜钟般的怒吼声。这一动作描写把诗人心底的郁闷怒火完全流泻纸面,心潮激荡到顶点。
“旗亭”四句写诗人在愁苦激愤之中,虽临歧击剑仍无法排解,于是下马到酒店贳酒消愁。解秋衣贳酒,这就回应了上文“ 衣如飞鹑”穷困潦倒的描写。本来已是秋风卷地的秋寒时节,秋衣是少不得的;但只有这件秋衣还值钱,大概只有它才能赊得一壶酒吧!这该是穷困到了何种地步?秋衣既是不可少,但酒更加要喝,为了要酒来排解苦闷,就顾不得要秋衣御寒了。这种苦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诗中诗人特别点出“宜阳”酒,这是家乡的酒啊!大概只有家乡的酒才能给自己以安慰,大概只有家乡才能给自己以温暖了。这是诗人愁苦之中萌生了强烈的乡思。“ 壶中”两句写酒后情景。酒喝过了,但是满腔愁愤怨恨之情并没有消解,“ 壶中”即是喝酒之中;喝酒的时候呼唤老天,老天不应,浓云密布。放眼向平野望去,在彤云笼罩之下,万里平川四周是一片凄凉迷蒙的背景。光明在何处?希望在何方?这凄凉迷濛,是诗人眼中的色调,也是诗人情感外化的结果,表明诗人已濒临绝望的境地。联想李贺长安应考居然被小人掀起轩然大波所淹没 ,他此刻的悲苦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毕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啊!
最后两句是酒店主人的劝慰;要好好保养身心的健康。这里“养心骨”还包含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念的意思 。要身心健康,不要为世俗之见充塞胸间,为悲哀所压倒!这是主人的劝慰,也是诗人自己排解郁恨的唯一出路和唯一的武器,即反世俗。经过主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己思索,终于排解了积压在心头的悲愤忧郁 。这里把诗人忧郁愤懑升华到一个高度,就是反世俗的思想。诗人觉醒了,不该悲愤忧伤,不该让世俗之见充塞胸间,要有勇气面对“ 俗物”,争取自己的前景,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念。诗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苦昼短
李 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李贺诗鉴赏(8)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