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鉴赏(4)
浏览次数: 973次| 发布日期:01-19 00:50:39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贺诗鉴赏(4),
古悠悠行
李 贺
白景归西山,
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
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
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
铜柱从年消。
李贺常常用他的诗歌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 。写下了一曲曲带有哲理意味的咏叹调 。这首《古悠悠行》就是这样的作品。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了,太阳已经慢慢地落在西方天幕的山峦下面;而月亮又带着她的光华升上碧蓝碧蓝的高远的天空。这一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在敏感的诗人的心底却引发了悸动,萌生出飞越千载的奇思遐想。“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从古到今何处是它们的源头,又何处是它的尽头呢?这漫漫的时间,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大概只有它们是永恒的吧!这么短短的两句,就给者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千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但是“千岁”又不仅仅是指时间,也指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这千岁内的人、事、物,也和时间一样随风飘荡而逝,无影无踪了。
这是前面四句蕴含的无比深厚的内容。这当中有诗人在时间消逝时心灵颤震的音符,有悠远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背景。“ 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
下面四句分别用两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体写出了“ 千岁随风飘”:一是秦始皇及其为求仙而筑之入海石桥 ,一是汉武帝为求长生而铸的铜柱(金铜仙人 )。秦始皇、汉武帝都企望能永久留存人间,长生不老 ;但是,像历史上一切事物一样,都逝去了,随风而飘走了。他们为了求取长生建造的石桥、铜人,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毁灭。在写这两个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诗人分别用了两个分句来加强“随风飘”的力量。“ 海沙变成石”,是说明任何事物都在变化;“空光远流浪 ”,写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这样,就把“千岁随风飘”的哲理表述得更加具体生动。这两句又和秦桥、汉铜人交织起来写,就更把秦始皇、汉武帝企求长生的悲剧摆在哲理的氛围内,摆在永远变化的大千世界 、永远奔腾不尽的时间长河里面 ,正像前面《金铜仙人辞汉歌》里面分析到的那样,李贺对于人生短暂、时间的永恒这个矛盾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去探究的。虽则如此,然而他毕竟探究到这种哲理的真谛——宇宙、时间的永恒性。
黄头郎
李 贺
黄头郎,
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
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珮,
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
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
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
香出鸳鸯热。
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漫长的岁月里,诗坛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写思妇幽怨的诗章。这种主题,在我国古典诗歌领域里是传统的主题了。汉乐府中就有大量这样的作品,有名的《古诗十九首》中写这种主题的作品也很出色。然而唐代的思妇诗写得多而且好。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 :“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 、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李贺这首《黄头郎》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 捞拢”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 去不归”表面上只是叙述,但这一“叙述”却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引起自己多少思念!两句诗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这样,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在烟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孤伶伶地⋯⋯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这凄凉的荷花其实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妇形象的艺术化。丈夫出远门,长久未归,她独自一个人又到了送别丈夫的水边,伫立着,眺望远处的船帆,一张张帆过去了,过去了,却不是自己丈夫的归帆,她只能哀愁伤感地低下头。这花似人,以花写人;这人似花,以人拟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诗人把思妇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动形象地传给了读者。接下去诗人用了一个流泪的典故。娥皇、女英这一传说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幻想。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色两个方面,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 ,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珮碰击的声音;在惨淡的月影中,山间的竹子摇曳着,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这里的月影、水声、幽竹 、露珠,把“ 愁红独自垂”的“芙蓉”衬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
“玉瑟调青门 ”一句是“青门调玉瑟”的倒装。上面说到了,“青门 ”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这里场景变换了,从送别的“南浦 ”到了“青门”,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 ,不是连续性的场面。她算计着时间,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盼望丈夫的归来。她时而翘首归途,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 ;一直到傍晚降临,暮云冉冉而起,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 。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开着白白的花,在秋风中摆动。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深情地抱瑟等候於青门外边,在家中扫干净垫荐、焚热香炉;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青门、黄葛 、白云、蘼芜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全诗就是这样,由两部分组成:思念、盼归。这两部分前后呼应,构成了哀怨婉转、情感深挚的境界。
马诗二十三首(选三)
李 贺
其 四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其 五
大漠沙似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其 十 五
不从桓公猎,
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
看取拂云飞。
《 马诗二十三首 》是诗人李贺的一组著名咏物诗。古人咏物多是为了述志。咏物即是一种自成一格的抒情诗,如骆宾王笔下的蝉,杜甫笔下的鹰,都是借物抒情 。李贺咏马,亦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里所选三首:一首咏马之非凡品质,一首咏马之志向,一首咏马之遭遇,从三个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在《其四 》中出现的这匹马,具有飞骏的气概。
诗一开首就有如一阵霹雳,劈头而来,突出了马的不同寻常的来历。此马乃是天马,是马星之精魂。所以一开头就有一番震慑读者心灵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但更主要的开头两句是为了塑造马的神骏形象作准备,由于有了开头两句,“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才显出此马的力量。“瘦骨”点明此马遭际十分不幸,只剩下了嶙峋瘦骨,这一刻画又对下一句起反衬作用:虽然只剩下一把瘦骨,但还是那么坚劲有力,一蹄一步 ,仍然发出铮铮震耳的金属敲击声。这样,马的内在不凡的品质 ——天马、房星之精魂,就化成了外在的形象的表现。这中间又以“瘦骨”作反衬,更显得此马之不同寻常,在结构上也见出波折来,不同于一般平直之作。虽然只是寥寥四句,但却如见其影,如闻其声地把这匹骨格清瘦而神骏无比的天马塑造出来了。
这马既是具有如此内美的神骏之驹,那自然亦应有远大的志向。发挥马的才能最好的处所自然是沙场,遇英雄之主,驰骋沙场 ,当能建立不朽的功业。《其五》一诗的前两句饱含深意地、又十分朴素地展示了一幅辽阔广袤而又不无带点苍凉意味的沙场景象:在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上,燕然山在远处绵延峙立,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山顶上,月影照临沙漠,整个沙漠如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高山、大漠本来是十分雄浑的,可是作者在画面上以凄冷的月色、白雪这样的冷色调涂抹上去,就显得苍莽而带着寒意了。这里的景色似乎诗人只是写实,但是选取了燕山作背景,却又暗指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燕山麓,汉代大将军窦宪演出过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雄壮活剧:追逐敌人匈奴,然后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记功,凯旋而还。
以上两句的沙场景象是马神驰沙场而见到的,这广袤辽阔而苍凉的战场 ,正吸引着马 ,它期待着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闪闪的络脑,在清爽的秋天里驰骋沙场!它需要被人欣赏,它需要被识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场上拼搏,它需要为主人立功!此处用“何当”“快走”两个词,把马的迫切建功立业的志向,很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其十五》似乎平直。前两句写齐桓公的坐骑能够显示出降伏猛虎的赫赫威风,是由于得到了跟随齐桓公出猎这样的好机会;后两句写如果我一旦能从山沟田野脱颖而出,你将看到我掠云飞驰的雄姿,腾空追风的才能。看似平淡,但细想并非如此,它蕴含着诗人充沛的感情。开首两句用反问的口气问桓公的马:你如果不是因为有跟随桓公出猎的机会,你又怎能显示出你伏虎之威?这里有羡慕,但更多的是诉说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内心是愤懑不平的!三、四两句是希望、期待,但更多的是对目前身陷沟陇之处境的强烈不满。这样,貌似平直的诗句却又不同寻常了。
李贺诗鉴赏(4)
古悠悠行
李 贺
白景归西山,
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
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
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
铜柱从年消。
李贺常常用他的诗歌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 。写下了一曲曲带有哲理意味的咏叹调 。这首《古悠悠行》就是这样的作品。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了,太阳已经慢慢地落在西方天幕的山峦下面;而月亮又带着她的光华升上碧蓝碧蓝的高远的天空。这一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在敏感的诗人的心底却引发了悸动,萌生出飞越千载的奇思遐想。“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从古到今何处是它们的源头,又何处是它的尽头呢?这漫漫的时间,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大概只有它们是永恒的吧!这么短短的两句,就给者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千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但是“千岁”又不仅仅是指时间,也指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这千岁内的人、事、物,也和时间一样随风飘荡而逝,无影无踪了。
这是前面四句蕴含的无比深厚的内容。这当中有诗人在时间消逝时心灵颤震的音符,有悠远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背景。“ 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
下面四句分别用两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体写出了“ 千岁随风飘”:一是秦始皇及其为求仙而筑之入海石桥 ,一是汉武帝为求长生而铸的铜柱(金铜仙人 )。秦始皇、汉武帝都企望能永久留存人间,长生不老 ;但是,像历史上一切事物一样,都逝去了,随风而飘走了。他们为了求取长生建造的石桥、铜人,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毁灭。在写这两个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诗人分别用了两个分句来加强“随风飘”的力量。“ 海沙变成石”,是说明任何事物都在变化;“空光远流浪 ”,写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这样,就把“千岁随风飘”的哲理表述得更加具体生动。这两句又和秦桥、汉铜人交织起来写,就更把秦始皇、汉武帝企求长生的悲剧摆在哲理的氛围内,摆在永远变化的大千世界 、永远奔腾不尽的时间长河里面 ,正像前面《金铜仙人辞汉歌》里面分析到的那样,李贺对于人生短暂、时间的永恒这个矛盾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去探究的。虽则如此,然而他毕竟探究到这种哲理的真谛——宇宙、时间的永恒性。
黄头郎
李 贺
黄头郎,
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
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珮,
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
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
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
香出鸳鸯热。
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漫长的岁月里,诗坛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写思妇幽怨的诗章。这种主题,在我国古典诗歌领域里是传统的主题了。汉乐府中就有大量这样的作品,有名的《古诗十九首》中写这种主题的作品也很出色。然而唐代的思妇诗写得多而且好。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 :“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 、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李贺这首《黄头郎》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 捞拢”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 去不归”表面上只是叙述,但这一“叙述”却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引起自己多少思念!两句诗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这样,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在烟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孤伶伶地⋯⋯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这凄凉的荷花其实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妇形象的艺术化。丈夫出远门,长久未归,她独自一个人又到了送别丈夫的水边,伫立着,眺望远处的船帆,一张张帆过去了,过去了,却不是自己丈夫的归帆,她只能哀愁伤感地低下头。这花似人,以花写人;这人似花,以人拟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诗人把思妇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动形象地传给了读者。接下去诗人用了一个流泪的典故。娥皇、女英这一传说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幻想。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色两个方面,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 ,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珮碰击的声音;在惨淡的月影中,山间的竹子摇曳着,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这里的月影、水声、幽竹 、露珠,把“ 愁红独自垂”的“芙蓉”衬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
“玉瑟调青门 ”一句是“青门调玉瑟”的倒装。上面说到了,“青门 ”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这里场景变换了,从送别的“南浦 ”到了“青门”,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 ,不是连续性的场面。她算计着时间,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盼望丈夫的归来。她时而翘首归途,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 ;一直到傍晚降临,暮云冉冉而起,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 。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开着白白的花,在秋风中摆动。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深情地抱瑟等候於青门外边,在家中扫干净垫荐、焚热香炉;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青门、黄葛 、白云、蘼芜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全诗就是这样,由两部分组成:思念、盼归。这两部分前后呼应,构成了哀怨婉转、情感深挚的境界。
马诗二十三首(选三)
李 贺
其 四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其 五
大漠沙似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其 十 五
不从桓公猎,
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
看取拂云飞。
《 马诗二十三首 》是诗人李贺的一组著名咏物诗。古人咏物多是为了述志。咏物即是一种自成一格的抒情诗,如骆宾王笔下的蝉,杜甫笔下的鹰,都是借物抒情 。李贺咏马,亦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里所选三首:一首咏马之非凡品质,一首咏马之志向,一首咏马之遭遇,从三个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在《其四 》中出现的这匹马,具有飞骏的气概。
诗一开首就有如一阵霹雳,劈头而来,突出了马的不同寻常的来历。此马乃是天马,是马星之精魂。所以一开头就有一番震慑读者心灵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但更主要的开头两句是为了塑造马的神骏形象作准备,由于有了开头两句,“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才显出此马的力量。“瘦骨”点明此马遭际十分不幸,只剩下了嶙峋瘦骨,这一刻画又对下一句起反衬作用:虽然只剩下一把瘦骨,但还是那么坚劲有力,一蹄一步 ,仍然发出铮铮震耳的金属敲击声。这样,马的内在不凡的品质 ——天马、房星之精魂,就化成了外在的形象的表现。这中间又以“瘦骨”作反衬,更显得此马之不同寻常,在结构上也见出波折来,不同于一般平直之作。虽然只是寥寥四句,但却如见其影,如闻其声地把这匹骨格清瘦而神骏无比的天马塑造出来了。
这马既是具有如此内美的神骏之驹,那自然亦应有远大的志向。发挥马的才能最好的处所自然是沙场,遇英雄之主,驰骋沙场 ,当能建立不朽的功业。《其五》一诗的前两句饱含深意地、又十分朴素地展示了一幅辽阔广袤而又不无带点苍凉意味的沙场景象:在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上,燕然山在远处绵延峙立,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山顶上,月影照临沙漠,整个沙漠如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高山、大漠本来是十分雄浑的,可是作者在画面上以凄冷的月色、白雪这样的冷色调涂抹上去,就显得苍莽而带着寒意了。这里的景色似乎诗人只是写实,但是选取了燕山作背景,却又暗指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燕山麓,汉代大将军窦宪演出过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雄壮活剧:追逐敌人匈奴,然后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记功,凯旋而还。
以上两句的沙场景象是马神驰沙场而见到的,这广袤辽阔而苍凉的战场 ,正吸引着马 ,它期待着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闪闪的络脑,在清爽的秋天里驰骋沙场!它需要被人欣赏,它需要被识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场上拼搏,它需要为主人立功!此处用“何当”“快走”两个词,把马的迫切建功立业的志向,很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其十五》似乎平直。前两句写齐桓公的坐骑能够显示出降伏猛虎的赫赫威风,是由于得到了跟随齐桓公出猎这样的好机会;后两句写如果我一旦能从山沟田野脱颖而出,你将看到我掠云飞驰的雄姿,腾空追风的才能。看似平淡,但细想并非如此,它蕴含着诗人充沛的感情。开首两句用反问的口气问桓公的马:你如果不是因为有跟随桓公出猎的机会,你又怎能显示出你伏虎之威?这里有羡慕,但更多的是诉说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内心是愤懑不平的!三、四两句是希望、期待,但更多的是对目前身陷沟陇之处境的强烈不满。这样,貌似平直的诗句却又不同寻常了。
李贺诗鉴赏(4)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李贺诗鉴赏(9)
- › 李贺诗鉴赏(11)
- › 李贺诗鉴赏(10)
- › 李贺诗鉴赏(2)
- › 李贺诗鉴赏(3)
- › 李贺诗鉴赏(4)
- › 李贺诗鉴赏(5)
- › 李贺诗鉴赏(7)
- › 李贺诗鉴赏(8)
- › 李贺诗鉴赏(1)
- › 李贺诗鉴赏(6)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
- ·李贺诗鉴赏(9)
- ·李贺诗鉴赏(11)
- ·李贺诗鉴赏(10)
- ·李隆基诗鉴赏
- ·李贤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4)
- ·李益诗鉴赏(5)
- ·李绅诗鉴赏
- ·李涉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3)
- ·李商隐诗鉴赏(1)
- ·李商隐诗鉴赏(2)
- ·李商隐诗鉴赏(3)
- ·李商隐诗鉴赏(9)
- ·李商隐诗鉴赏(5)
- ·李商隐诗鉴赏(6)
- ·李商隐诗鉴赏(7)
- ·李商隐诗鉴赏(8)
- ·李商隐诗鉴赏(4)
- ·以流行歌曲为梯,启诗词鉴赏之窗——谈
-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
- ·诗词鉴赏考前复习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 ·吕温诗鉴赏
- ·捧剑仆诗鉴赏
- ·李嘉祐诗鉴赏
- ·李商隐诗鉴赏(11)
- ·李白诗鉴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