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浏览次数: 23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悲壮的美学风格

    这篇纪念性文字,是隔两年后写出的,作者的感情经过积淀之后,使全文的怀念、哀思的悲剧色彩,凝结成具有悲壮的美学风格特点。中国以悲为美的艺术,从屈赋的抒情咏叹调到元杂剧的叙事性篇章,都不是一般性抒发感伤主义悲情幽绪,而是广阔地展示和表现悲剧性的历史画面和时代精神,突出反映了人的觉醒意识、人的牺牲精神和人的正义行为。这种悲壮的美学风格所要完成的审美目的,不仅是对于毁灭了美的黑暗的鞭挞,而且也是对于被毁灭了的美的礼赞。因此,它不是使人悲哀、感伤,而是有助于激励人们的意志,化悲痛为力量。
    鲁迅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纪念柔石等五位文学青年的。这不仅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而且是“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也不仅因为老者来纪念幼者,而且在30年间,鲁迅“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无数优秀青年被统治者杀害,加重了鲁迅的痛苦的心情。
    但鲁迅不止于哀、伤,他提起笔,“从沉静中抬起头来”,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秘密屠杀革命青年的罪恶行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些诗句,如锋利的匕首,给反动的权势者以致命的一击。这种美学风格,在鞭挞腐朽丑恶的无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对于被毁灭了的美的健康的东西还给予崇高的礼赞,如鲁迅称颂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品质高尚的青年,却被黑暗势力摧毁了,这就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性的浓度,更加激励人们征服黑暗、争取光明的决心。

叙事参差错落、变化有致

    本篇的结构特点,是叙事方法参差错落,变化有致。从鲁迅想摆脱悲哀,将五位青年作家忘却写起,以林莽的《白莽印象记》为因由,先写自己与殷夫(白莽)的相识与交往,接着重点写柔石。鲁迅是把柔石视为亲密的朋友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顺便谈到对冯铿女士的印象,然后写他们的被捕和自己的避难,写柔石在狱中的情况,直至最后遭枪决。写到这里,鲁迅的悲愤的感情到了极致,写下了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并交代了当时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来表示对柔石的纪念,顺便说明自己同李伟森、胡也频的关系。末尾,鲁迅虽以沉重压抑的文字来抒写自己的哀思,却有慷慨激昂之势,能引发读者生出悲而壮的美感来。从叙事角度看,文章形似散漫,其实是以感情为连接线,抒情叙事状物,溶为一体,是切合了纪念性文体的特点的。如第四段作者写他见过柔石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一封信,介绍了信的正面和背面的内容;接着是作者的议论,指出柔石心地过于善良,他的有些话是错误的;然后又是叙事,记叙关于柔石的传说和对鲁迅的探问,以及作者对柔石的挂念;叙事到“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柔石等23人被枪毙为止,作者便抒发了他的悲愤的情怀,写下“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然后又记叙了柔石回乡省亲和作者以木刻《牺牲》来表示对柔石的纪念。在这里,叙事、议论、抒情虽穿插进行,寓情于事,事激情发,贯穿着清晰的思想脉络,一条意脉,通贯全篇,构思巧妙不露斧凿痕迹。

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如本篇写柔石和殷夫,并没有全面地描写他们的身世,他们的文学事业,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只是写了他们的几件事、几个生活片断。如写初次与殷夫见面,殷夫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这简明的一笔,却使人物具象化,表现了殷夫的坦率和青年人常有的自尊。又如写鲁迅与殷夫第三次相见:
    “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
    这是从殷夫夏天穿厚棉袍说起,交代了他是一个刚从狱里出来的革命者,衣物被没收了,又无夹衫,只好向朋友暂借厚棉袍了。用平淡朴实的文字写出这件有点奇特的事,白描可谓到了逼真的程度,写出了革命者的艰难和乐观的情怀。“彼此都不禁失笑”一语,可以给人无穷的回味。
    又如写柔石的“颇有点迂”,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这几句白描之笔,既表现了柔石憨厚的天性,一身书生气,同时从柔石那天真的言词、笨拙的举动中,也反映了他阅历不深,看待世人过于简单化、表面化的弱点。这些白描无疑溶进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人读后感到柔石确实迂得可爱。
 

典故运用,各臻其妙,文章出色

    本篇有三处用了典故:①从柔石的硬而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②从柔石被捕、自己避难而提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③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由。初看起来,这些典故的运用,似乎都是信手拈来,各得其所,实则是鲁迅从历史对现实的观照经过严格挑选和精心设计的。它出于同一机杼,寄托同一褒贬。
    鲁迅以为,方孝孺把哪一个姓朱的该坐天下看得太认真,不但拼掉自己的性命,还牵连数百亲友被杀,实在是迂得可以。但他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和赞颂。至于朱棣的“靖难”之变,用现代史学的眼光看,固然无可厚非,但他一怒之下,制造诛戮数百无辜的大惨案,却暴露了他的嗜血本性。
    其次,向子期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三国志·魏书》卷21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了这件历史上著名的冤案。大将军司马昭在审判吕安时,被一代名士嵇康的不合作态度所激怒,借着嵇康出庭作证的机会,将他同被告吕安一齐杀死。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向子期的思旧,也只能写得迂曲隐晦了。
    第三是高僧坐化的故事。本来,高僧死而坐化,自己恋生而逃走,各有各的愿望,各施各的法术,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鲁迅要扯出这个章回小说里的情节呢?请注意鲁迅在文章中提到的《说岳全传》,高僧故事背后是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秘密杀害了。该书第59回和第61回,叙说了岳飞奉召从朱仙镇回临安路上,曾到长江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后来岳飞很悔没听这位高僧的劝告。秦桧害死岳飞以后,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家人何立前去捉拿。高僧却“坐化”了。道悦禅师与鲁迅对付官厅搜寻捉拿的作法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处境——受权势者的压迫,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同情与爱护,却是相似的。
    可见,鲁迅在文章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奸邪害忠良的三个大冤狱,大惨案,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一个宗旨,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龙华警备司令部是奉了蒋介石的手谕将柔石等23人秘密枪杀的(参见王育和《柔石烈士被捕、营救及牺牲经过》,《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



 记事为主,记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感情强烈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记念》)是一篇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记事文章,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贯穿全文的强烈的无产阶级爱憎感情。鲁迅对白莽的诗集《孩儿塔》的评价,用在这里也很恰当:这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宝贵的经验教训。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作者与革命一起跳动的脉搏。战斗的,同时又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使这篇文章的爱憎感情有了深刻的内容和坚实的基础。
    《记念》这篇文章,以记事为主,记事与抒情紧密结合。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描述的重点放在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汇进作者的感情,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晴的点染。一次见面,一件衣服,一只饭碗,一言一笑的记述,无不饱含鲁迅的深厚感情。例如送白莽两本裴多菲诗集这件事,鲁迅用一段文字来写,先说明这两本书从版本上说并非很珍贵,但在鲁迅说来却是“一种宝贝”;然后介绍三十年前托书店到国外购买时的经过,写出得来的不易;再写对书的酷爱,“大抵带在身边”,而这回决计送给白莽,“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鲁迅没有一字一句写到他对白莽的爱护、培养和期望,但是这种诚挚的心,不是在对这两本书的具体叙述中传达出来了吗?

[1] [2] [3] [4]  下一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