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庄子(中)
当然,庄子不可能时刻都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他目睹“曹商舐痔”、“二儒发冢”之类的事情确实太多,心情怎能永远平静?胡文英评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极冷,故是非不管;心肠极热,故悲慨万端。”[5]此诚为中肯之言。通观一部《南华真经》,字里行间都在抒写人间的种种是非。《至乐》篇记载:“庄子之楚,见空骨蜀髅,骨尧然有形。敫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骨蜀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读毕这段文字,一股凄凉的感觉袭面而来。文章的表层意义似乎在证明生不如死,而有心人只要稍稍咀嚼一下,便不难挖掘其潜伏的深意。是什么东西使得人们乐死厌生呢?不正是专制社会强加于人的“斧钺之诛”、“冻馁之患”及其他各种“人间之劳”吗?庄子的批判锋芒戳向了统治者的痛处,再现了兵荒马乱之际人民承受的灾难。难能可贵的是:庄子把这一切责任推给了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国君,并代表被迫害者发出了“无君于上,无臣于下”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心声,藉此解除身心上的双重束缚,这在那个尊卑等级色彩极其浓厚的时代,的确是发人深省的。庄子并未真的去死,他有自己的归宿。在否定世俗尊崇的权威之后,他开始了艰辛的求索。《大宗师》、《应帝王》等篇描绘至人的精神境界时说:“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从这夫子自道的理想境界中,我们得知:庄子的人格理想是追求绝对自由,他试图将自我与宇宙融为一体,从而摆脱不良环境的约束。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品格、智慧均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准时,那么他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体验人世,就有可能从世俗的观点中超拔出来,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亦阐发了此类心绪。心自然能将自己带离肮脏的尘世,来到一个洁净无邪的世界,庄子亲身经历表明,他真正无愧于此。《秋水》篇记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高官厚禄,多少士子梦寐以求,庄子却嗤之以鼻,这实际上是对“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的反拨。他甘愿忍受贫穷、寂寞,“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6]在这里,庄子把自由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它宁愿舍弃令世俗小人垂涎三尺的荣华富贵,而义无反顾地走向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两千年来,庄子躬行的蔑视权贵、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深深影响了陶渊明、苏东坡等众多的士子,对熔铸中国士人的性格特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强权扼杀独立人格官本位制度是滋育市侩的温床,它那等级森严的体系诱导人们把仕途看作是唯一的正道。《左传·昭公七年》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在这种上尊下卑、上令下从观念的支配下,许多人为了功名富贵,不惜削尖脑袋,卑躬屈膝,而一旦发迹则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列御寇》写道:“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丧失人格独立与尊严,依附于统治者这张皮上,实乃士子之悲剧,而曹商却恬不知耻。庄子对此人格沦丧的行径深为鄙视,并对之予以当头棒喝。中国传统观念轻视各行各业,而唯推重做官。庄子反对这种肤浅的价值取向,他要用自我的审美理想对正统的价值观予以重新评估。《德充符》说道:兀者申徒嘉与执政子产同窗共师,子产却以势傲人,不屑与申徒嘉同出共止;申徒嘉为捍卫自我的尊严,针锋相对,据理反驳。在这里,儒、道两家的价值观发生了碰撞。子产信奉尊卑有序,他以社会地位衡量人的价值,因而“索人于形骸之外”,把申徒嘉“齐执政”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申徒嘉身上则洋溢着一种“等贵贱”的精神,他以“德”取人,因而“游于形骸之内”,彻底挣脱了社会上本末倒置的价值观的拘束。《秋水》篇“惠子相梁”的故事更是饱含感情赞颂了庄子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趣,它写道:“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鸟鸟,子知之乎?夫鸟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鸟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对于俗辈趋之若鹜的权位,庄子却视之如粪土,他从非世俗、反传统的立场出发,对人生意义作了深沉思考,期待世人摒弃狭隘的功利观,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二批评仁义礼法,向往自然人性中国号称“礼义之邦”,在整个封建社会,以仁义礼法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始终受到官方推崇,成为治民之利器,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及民族意识的形成有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不可否定: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法规,并强制它的所有成员必须遵守。从此视角而言,儒家礼教在维持封建大一统国家,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有不可抹煞的功用,但是,它又被统治者利用,成为麻醉人民、镇压异己的思想武器。况且统治者在披着“仁义”外衣的同时,骨子里却常在干着吃人的勾当。这样,仁义礼法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暴露其弊端。庄子以卓越的智慧不仅洞察了儒学给当时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预感到它必将对后世产生严重后果,因之,他以一个士人的良知感和责任心,着重对儒学的负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击。
(一)仁义礼法以理吃人儒家的仁义礼法迎合了统治者的意志,因而成为他们治人的思想工具。庄子站在自然人性的角度上指出:儒家伦理道德表面上奢谈“爱人”,而实质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吃人。《月去箧》篇愤激地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以其犀利目光看穿了彼时社会的痼疾:强权出真理,而一切仁义道德不过是其遮羞布而已。例如战国时代的重大事件——“田氏代齐”,统治者在进行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时,口口声声却在大谈所谓的“仁义”。由此可见,“仁义”完全丧失了本身的特质,而沦落为权势的奴婢。“仁义”的危害还表现在:它时常披着美丽的外衣,而无情地吞噬人的生命。《应帝王》说道:“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认为: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保持心灵的静谧,本来能安享天命,但由于统治者争相竞于智谋技巧,破坏人的本然状态,故使人们失去了生存的乐园,甚至不能保全自我的性命。此诚如《应帝王》篇所言:“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统治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总是冠于许多动听的话语。庄子清醒认识到这是一种“欺德”行为,他认为诸如“仁义礼法”之类的“经式义度”,对于人的本性而言,完全是外加的累赘。庄子沉痛地拨开了惑人眼目的迷雾,触及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在《大宗师》篇借许由之嘴斥责意而子说:“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自从有了儒家的仁义礼法之后,人们经常不得不遵守某种规范来伤害自己,有的甚至为此失去生命。庄子敏锐觉察到此类观念潜伏的巨大消极性,因而对儒家标榜的“尧舜圣世”予以根本否定。《庚桑楚》指出:“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历史证明:庄子的预言不幸而言中。时隔两千余年,另一位中国哲人——鲁迅借狂人之嘴再次申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诚然,庄子提出的取消社会、回归自然的方案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我们从整个人类历史大背景上加以考察,则发现它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儒学一直是作为正统观念维护现存秩序,因之,需要另一种学说与之互为补充,而庄子之学则扮演了这个角色。事实上,它委实起了不可或缺的纠偏补弊作用。
(二)仁义礼法戕害人性仁义礼法不仅以“理”杀人,而且钳制人的思想,造成人性异化,使之日益失去宝贵的纯真。《论语·乡党》记载:“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矍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叔昔如也。”如此繁琐、做作的礼仪仿佛一把软刀子,扼杀人的自然质性,其后果必然导致人们循规蹈矩、毕恭毕敬,变成缺乏生命活力和创造灵思的木偶。庄子厌恶此类“进退一成规、一成矩”[7]的举止,他责备儒者“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8],因而宣扬潇洒自如,不拘一格的处世思想,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待丧礼的态度上。儒家为了克尽孝道,往往难免矫情处丧。
另眼看庄子(中)
tag: 庄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四)
-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五)
- ·闻一多的庄子诠释
-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中)
- ·庄子寓言的史学价值(四)
- ·略谈庄子书的注释
- ·社会之限:时与命(庄子)
- ·自我之限:情与欲(庄子)
- ·另眼看庄子(下)
- ·庄子师友型君臣关系浅析(一)
- ·另眼看庄子(中)
-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下)
- ·庄子思想中的道与气 (三)
- ·论宋玉的人格——自司马迁对宋玉评介
- ·司马迁班固生态观试比较
- ·司马迁和班固
- ·司马迁
- ·司马迁墓
- ·司马迁论企业家精神
-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 ·理性与诗性——试比较林黛玉与哈姆雷特
- ·司马迁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 ·知时·知人·奇胜——司马迁“治生之术
- ·中國的極刑(司马迁|鸿门宴)
- ·古代刑罚之一─宫刑(司马迁|鸿门宴)
- ·《庄周买水》中所涉及的成语典故
- ·说"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