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桐乡二中 徐磊
高中语文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上有两个大变化:其一,指导思想由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转变为对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这是切合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总方针的;其二,教材内容组合上有了巨大变化,从以前的智育为主转变为智育和美育的结合,把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我们看到新教材的选编,内容多,点面广,课文不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增加了许多智力开发的层面。这些改革就相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同步改革,以适应教材的变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职能由教学生(即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学,即由重视“教”转变为重视“学”,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逐渐掌握并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其次,就要求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改变以往的知识型、训练型的强化教学模式,代之以互动型、实践型的自主教学模式。新教材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生学习要求掌握的七项语文能力,其中对“说”(即口语表达)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它与“读”“写”等而视之,这正是对以往不注重“说”只重“写”的突破。同时,对一向重视的“读”和“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本的选编上,各类文体、各种风格、古今中外、名家名作都有涉及,一改以往单一陈旧的老面孔。许多文章不求其全,只重其某一特色,如此,教师授课也不再是照本宣科、公布标准答案,而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思考,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教育界一直在讲教学主体的问题,以前一向是教师主体,后来讨论研究,革除弊端,这几年改成学生主体,不少教师上课整堂课都让学生“表演”,讨论课大行其道,似乎课堂上不让学生讨论,气氛就活跃不起来,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实际上,教学本质上就是相辅相承的,教与学的不可分割也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果说一定要说“主体”,那也是双主体。教师不为主,学生的学就成了盲目的无的放矢,势必造成学习的混乱;学生不为主,教师的教又成了剃头师傅的挑子,教学目的无处着落,成了镜花水月。学生的讨论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不至于陷入无中心、无目的、无要求、无限制的空谈。“引导”二字可以说是新教材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它彻底打破了旧教材那种依照教参对文章进行千篇一律的“八股”分割的模式,而是采用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一线推进的方式,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课本都各有重点,绝不相同。新的教学就要求教师不再是仅仅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办”,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还有什么办法”,这就是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本着以上认识,我对新教材的授课设计大都采用以教材为例子、抓住每篇课文的特色进行点的突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思考,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可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我给学生解剖教材上的课文,然后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料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探讨,也许得出一致的答案,也许有了全新的见解,这时也不急于给他们下判断,只用告诉他们罗马就在那个方向,学生就会运用教师曾经教过的、他们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去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通往罗马的大道。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课外自读文章。这一单元是散文,教材要求其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要求,严格来说,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都有这个要求,但是结合第一册教材以及前后单元的学习目标来看,它实际上是高中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与训练这一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这样安排,就体现出循序渐进,但又各有突出重点的新格局,学生不再会因为要面面俱到而无从下手的困难去大伤脑筋。“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实际上就是对文章里并不能一蹴而就的疑难问题进行深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反复思索并最终有新的理解和领会。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说,其实就是创作文本的接受者对文本解构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创作主体对文本的构建与接受者对文本的解构是不会完全重合的,只是存在一个大体认知,这个认知是基于公共美学和社会逻辑道德的规范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差异区,这是由个体的不同经验所造成的。由此而下,再创作过程必然会扩大这种差异,而不会更趋认同,也正因如此,文学鉴赏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来。作为教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并且找到这些差异,而不是象以往“教以求同”,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以教促学、自学思考、大语文化”的最终目标。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指望高中生能够象大学生一样进行自主式的研究与探讨,他们并不是不想或不愿,而是缺少能力,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本单元授课的总体设计就是“以例带动,自主研究”。我把《为了忘却的纪念》和《读〈伊索寓言〉》两文作为范文进行讲读评议,教之以方法,前一篇学习怎样去研讨具体的句子含义,后一篇学习如何深挖文章的隐藏内涵。然后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为学生自主实践的基地,去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这篇自读课文相比前两篇讲读课文而言更加生动自由,文章本身就是一家之言的自由评论,学习时所受束缚很少,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同时,该文内容时尚新奇,对“美”的问题的研究探讨很容易吸引青春少年少女的兴趣,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就会形成深层次的学习研究。因而我将这节课设计为一节学法指导课,通过设置疑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通过集体讨论与交流达到学习目的。考虑到以往此种类型的课曾经上过,学生已经有了具体的课堂经验,因而在教师导入之后,就可以直接入题,文章的梳理约只占用十分钟时间,然后将思考权交给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是始终贯穿其中的,由课文引出疑问,然后逐步推进,不断向深处纵深,学生就会沿着已有的思路去思考,新的问题会引发发散思维,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明确解答,以防又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提出作为个人理解的解释,以供学生参考,教师可以以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影响学生,而不再是去压制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制灌输。
由于是计划一课时完成,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而必须把讨论的几个问题以及能够花费的时间先进行一个设想,上课有必要时还得来个宏观调控。不然,很容易变成漫无边际的扯皮,这是课堂教学最不希望得到的结果,教师既要参与,进行引导和调节,但又不能直接进入,干扰学生的自学思考,“放得开”与“拿得起”之间的度比较难把握。我在设计课件时,就尽可能只提供纯粹客观的资料与专家评论,让学生去自主取舍。孔夫子笔删《春秋》,皮里阳秋,言有尽而意无穷,后来之人各有各的看法与取舍。我也希望学生能从众多的材料中得出各不相同的观点,然后通过讨论争鸣去寻找各自的理想答案。例如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我先讲述一个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与美神维纳斯争夺一个金苹果,帕里斯王子最终将金苹果判给了维纳斯而不是许诺以财富、智慧和权力的赫拉或雅典娜。这个神话传说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趁热打铁,介绍有关维纳斯的传说以及一些以此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如雕塑与绘画(展示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又如在讨论之前,我设置了一个简单材料:面对一株繁花似锦的梅树,木匠、文人、画家和商人却发出了截然不同的感叹。提出疑问:为什么对同一个事物,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再结合不久前的写作与作文讲评(作文的内容是让学生就身边的现实和见闻谈谈什么是美,这篇作文是结合高一教学文学欣赏的要求设计的,亦可为这节课作铺垫),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只要是有感而发、言之成理即可,避免讨论陷入程式化的僵局。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 › 《米洛斯的维纳斯》——从残缺美到美的残缺——读清冈卓行的《米洛...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清冈卓行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错误审美
- › 《米洛斯的维纳斯》——践踏艺术---关于维纳斯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相关素材
- › 《米洛斯的维纳斯》——如何鉴赏“维纳斯”的缺憾美?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法尝试
- › 《米洛斯的维纳斯》读读议议
- ›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谈断臂维纳斯之美-------兼对清冈...
- › 《米洛斯的维纳斯》——维纳斯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清冈卓行简介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 › 从“无”到“有”——从《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
tag: 维纳斯 米洛斯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论宋玉的人格——自司马迁对宋玉评介
- ·司马迁班固生态观试比较
- ·司马迁和班固
- ·司马迁
- ·司马迁墓
- ·司马迁论企业家精神
-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 ·理性与诗性——试比较林黛玉与哈姆雷特
- ·司马迁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 ·知时·知人·奇胜——司马迁“治生之术
- ·中國的極刑(司马迁|鸿门宴)
- ·古代刑罚之一─宫刑(司马迁|鸿门宴)
- ·《庄周买水》中所涉及的成语典故
- ·说"木叶"
-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
-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
- ·人的异化——天刑(庄子)
- ·作为哲学家和诗人的庄子(上)
- ·另眼看庄子(上)
- ·司马迁写《史记》
- ·司馬遷
- ·司马迁祠:知识分子的人格
- ·老木你好!
-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这个世界的音乐
- ·司马迁发愤
- ·史记(作者:司马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