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浏览次数: 99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不仅黛玉的葬花词,模仿自唐寅的《花下酌酒歌》,黛玉的《桃花行》,也是模仿的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比较以上句子,也不难看出模仿的痕迹。
《红楼梦》的作者袭用唐寅葬花的故事来刻画书中女主人公,并直接套用这位风流才子的诗句写黛玉诗,说明作者著书时的心境与唐寅葬花时的心境息息相通,唐寅的行为和作品,最能表达《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林四娘的故事
林四娘的故事,是明末清初战乱年代的事情,在康熙朝流传很广。除《红楼梦》的记载外,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的《池北偶谈》和林西仲的《林四娘记》中,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
《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是青州道台陈宝钥于旅途中夜逢的美丽女鬼,原为衡王的宫嫔,性格十分文弱。二人结成琴瑟之好,林四娘夜夜必至,或谈论音律唱凄咽的曲子,或评判陈公的诗词,过了三年美满的生活。不图三年后,林四娘转生,二人在缠绵凄婉中相别。
《池北偶谈》中的林四娘,却是一个仪从很盛的女鬼,也是衡府宫嫔,夜来和陈宝钥相见,只是借地宴客,不曾有什么儿女之私。这个林四娘不是文弱女子,却是勇武性格,打扮得“蛮髻朱衣,绣半臂,凤嘴靴,腰配双剑。”临别也为陈公赠诗一首,其内容与《聊斋志异》所记大同小异。
林西仲所记的林四娘生前却不是衡府宫嫔,只是一个平民女子。因为父亲下狱,为营救父亲,与表兄同卧处半载而不及于私,父亲出狱后疑而不释,因而投缳自尽,以表清白。此林四娘是个女才子,能够为陈宝钥清理案牍,判冤决狱,观风试士,解决宿欠,使陈公声名大振,但始终与陈公不及于乱。
三个版本的林四娘,共同之处都死于明末,都以女鬼的形象与陈宝钥交往,但处事性格却有迥然不同。《红楼梦》中的林四娘故事,似与《池北偶谈》的版本接近,都是爱武的衡府宫嫔;但又有很大的差别,《红楼梦》的林四娘是在衡王战死后,为报仇在战场上被杀的,而《池北偶谈》的林四娘,却是“不幸早死”的,死因不详,死后“不数年”方才“国破”,所以并未亲赴沙场。
《红楼梦》中的林四娘,借的是衡府宫嫔躯壳,内容却与明末清初战乱中英勇战死的南明永宁王世子妃相同。据清代李岳端所著《春冰室野乘》记载,永宁王世子妃彭氏,奉贤人,生有国色,骁勇多智,力敌万夫。清军攻入江西,永宁王父子皆殉国,彭妃率家丁数十人,进入福建汀州,结义军抗清,自号大将军,攻下闽省十几座城池,“大清兵极畏之”。顺治五年,彭妃为叛将所败,被执不屈,被清军绞杀。其从婢二人,俱有勇力,善骑射,兵败时窜山谷间,兵退后窃妃尸葬之,后不知所终。
如果《红楼梦》中的林四娘故事的原型是彭妃,就足以说明作者的立场了。清初,林四娘的故事可以歌咏,记入书中,但永宁王战死、彭妃抗清的事迹,却是触犯朝廷的故事,无人敢公然写入书中。借林四娘的躯壳,写彭妃事迹,是一种比较巧妙的创作方法。曹雪芹的祖上是皇帝包衣,为大清屡立战功,所以不可能持反清立场,故不会去歌颂这样一个抗清女杰林四娘。
六.《长生殿》的故事
《长生殿》是大文学家洪升,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写就的传奇作品,《长生殿》的文学成就很高,代表着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长生殿》描写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史载杨妃多污乱事,洪升作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若一涉秽迹,”“绝不阑入,”所以《长生殿》的主旨情而不yin,与《红楼梦》的“意yin”意境相同。
《红楼梦》创作中并没有直接采用《长生殿》的故事内容,但却明显套用了《长生殿》的故事形式。首先,套用了《长生殿》的“梦幻”结构。《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就是套用《长生殿》的“蓬莱仙境”,“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套用的是“牛、女”大士、真人,“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套用的是“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十二钗册子”套用的是“历朝宫嫔册”,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架构,“幻境”与尘世的对应关系,与《长生殿》基本相同。
其次,《红楼梦》套用了《长生殿》的人物角色和性格。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与明皇、杨妃、梅妃的爱情关系相同;宝玉和明皇都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情种,黛玉经常为了维护爱情而与宝玉疙疙瘩瘩,杨妃也经常为了保住爱情而与明皇别别扭扭;宝黛间因“诉衷曲”而坚定了爱情,李杨间也是“密誓”后愿生生世世为夫妻;李杨的爱情结局与宝黛同为悲剧,黛玉的“泪尽而逝”与杨妃“婉转马前娥眉死”,同样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李杨从天上爱到人间,又从人间爱到天上;宝黛从幻境爱到红尘,由于《红楼梦》没完,焉知作者会不会让二人再爱到“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再次,《红楼梦》直接套用了《长生殿》的好多故事情节。《红楼梦》隔水呜呜咽咽闻笛与《长生殿》隔墙凄凄清清听萧意境完全相似;《红楼梦》“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与《长生殿》淋漓夜苦谱淋铃曲意境亦复相同;《红楼梦》宝玉梦中被怪物拖下水去,恐惧大喊,被袭人唤醒,《长生殿》明皇也是梦中被夜叉拖下水去,恐惧大喊,被高力士唤醒。对比两部作品,此类明显因袭模仿之处甚多,不一一例举。
《红楼梦》不是那种抄袭模仿的庸劣作品,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是极高的,出现这种因袭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除非两部作品的作者是同一人,否则不好解释。
七.这些故事的背后
《红楼梦》创作中借用了以上六个方面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作者必须有条件接触并熟悉这些故事,并对这些故事心领神会、心灵相通。如果不具备接触这些故事的条件,或者接触了也不会产生心理共鸣,这个人肯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么,这个《红楼梦》的最初作者是谁呢?他应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升。
首先,洪升完全有条件接触这些故事。洪升出生在花柳繁华的杭州,前半生过着非常优裕的纨绔生活,中年时由于“家难”,被迫离开了家庭,在北京过了二十年“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困苦生活。康熙二十八年,由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革去了国子监生籍,彻底断绝了仕进前程。悲愤之下,他跑到京东盘山去“逃禅”,接触了“大荒山”“补天石”的故事。
在京期间,洪升曾拜王渔洋为师,往来密切;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中记载的“林四娘”的故事,师生间很可能一起歌咏过。
康熙三十一年,洪升回到故乡杭州,在孤山筑“稗畦草堂”居住;孤山就是冯小青故事的发生地。洪氏家族的府邸位于葛岭,天竺寺是洪升经常去游玩、谈禅之处,当然会清楚“三生石”的故事。
康熙三十三年,洪升曾专门去了一趟苏州,拜谒桃花坞的唐寅墓,并赋诗四首以志此行,感慨自己和唐寅“后先境地颇相似”,因此更实地体会了唐寅葬花的故事。《长生殿》本身就是洪升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因袭自己的作品,套用《长生殿》故事,为文学创作常情。
其次,洪升完全具备同这些故事产生共鸣的思想基础。洪升自负甚高,自诩补天手,洪家对洪升求取功名期望甚殷,但洪升年轻时无志功名,年长后又因“荒唐”行为被革去功名,终身仕进无望,这正是自比“补天石”,因“娲皇”弃置不用而“自怨自叹”的思想基础。
洪家是东南“望族”,在明朝“赫赫扬扬,已历百年”,洪升的父辈和师长,都有强烈的遗民思想;洪升的父亲,曾因“三藩之乱”的牵连下狱,被发配充军,洪家也因此而彻底败落;洪升自己也有“白头遗老在,指点十三陵”这样苍凉的诗作,这应是洪升写林四娘故事,歌颂抗清义女的思想基础。
洪升与妻子黄蕙是表兄妹结亲,婚前长期恋爱相思,婚后却因“家难”过着极为痛苦的生活,终日以泪洗面;洪升有两个美丽聪明的妹妹,却因婚姻不幸,都年纪轻轻地悲惨死去了;洪升终生都强烈思念“冰雪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妹妹,终生都感激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与自己在困苦中相濡以沫的妻子,这应是洪升借鉴“三生石”故事和冯小青故事的思想基础。
洪升性格狂放不羁,满肚皮不合时宜,一生醉心言情,以诗酒风流自负;在凭吊唐寅墓时,曾写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诗句,这应是洪升模仿唐寅葬花故事,写出《葬花词》的思想基础。
以上内容,可以参阅笔者的系列文章:《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红楼梦〉创作背景分析》、《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红楼梦〉文学考证》、《〈红楼梦〉创作过程分析》等。以上文章均见“红楼艺苑”网站“学术研究”栏目。
2003年8月于长春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不仅黛玉的葬花词,模仿自唐寅的《花下酌酒歌》,黛玉的《桃花行》,也是模仿的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比较以上句子,也不难看出模仿的痕迹。
《红楼梦》的作者袭用唐寅葬花的故事来刻画书中女主人公,并直接套用这位风流才子的诗句写黛玉诗,说明作者著书时的心境与唐寅葬花时的心境息息相通,唐寅的行为和作品,最能表达《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林四娘的故事
林四娘的故事,是明末清初战乱年代的事情,在康熙朝流传很广。除《红楼梦》的记载外,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的《池北偶谈》和林西仲的《林四娘记》中,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
《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是青州道台陈宝钥于旅途中夜逢的美丽女鬼,原为衡王的宫嫔,性格十分文弱。二人结成琴瑟之好,林四娘夜夜必至,或谈论音律唱凄咽的曲子,或评判陈公的诗词,过了三年美满的生活。不图三年后,林四娘转生,二人在缠绵凄婉中相别。
《池北偶谈》中的林四娘,却是一个仪从很盛的女鬼,也是衡府宫嫔,夜来和陈宝钥相见,只是借地宴客,不曾有什么儿女之私。这个林四娘不是文弱女子,却是勇武性格,打扮得“蛮髻朱衣,绣半臂,凤嘴靴,腰配双剑。”临别也为陈公赠诗一首,其内容与《聊斋志异》所记大同小异。
林西仲所记的林四娘生前却不是衡府宫嫔,只是一个平民女子。因为父亲下狱,为营救父亲,与表兄同卧处半载而不及于私,父亲出狱后疑而不释,因而投缳自尽,以表清白。此林四娘是个女才子,能够为陈宝钥清理案牍,判冤决狱,观风试士,解决宿欠,使陈公声名大振,但始终与陈公不及于乱。
三个版本的林四娘,共同之处都死于明末,都以女鬼的形象与陈宝钥交往,但处事性格却有迥然不同。《红楼梦》中的林四娘故事,似与《池北偶谈》的版本接近,都是爱武的衡府宫嫔;但又有很大的差别,《红楼梦》的林四娘是在衡王战死后,为报仇在战场上被杀的,而《池北偶谈》的林四娘,却是“不幸早死”的,死因不详,死后“不数年”方才“国破”,所以并未亲赴沙场。
《红楼梦》中的林四娘,借的是衡府宫嫔躯壳,内容却与明末清初战乱中英勇战死的南明永宁王世子妃相同。据清代李岳端所著《春冰室野乘》记载,永宁王世子妃彭氏,奉贤人,生有国色,骁勇多智,力敌万夫。清军攻入江西,永宁王父子皆殉国,彭妃率家丁数十人,进入福建汀州,结义军抗清,自号大将军,攻下闽省十几座城池,“大清兵极畏之”。顺治五年,彭妃为叛将所败,被执不屈,被清军绞杀。其从婢二人,俱有勇力,善骑射,兵败时窜山谷间,兵退后窃妃尸葬之,后不知所终。
如果《红楼梦》中的林四娘故事的原型是彭妃,就足以说明作者的立场了。清初,林四娘的故事可以歌咏,记入书中,但永宁王战死、彭妃抗清的事迹,却是触犯朝廷的故事,无人敢公然写入书中。借林四娘的躯壳,写彭妃事迹,是一种比较巧妙的创作方法。曹雪芹的祖上是皇帝包衣,为大清屡立战功,所以不可能持反清立场,故不会去歌颂这样一个抗清女杰林四娘。
六.《长生殿》的故事
《长生殿》是大文学家洪升,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写就的传奇作品,《长生殿》的文学成就很高,代表着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长生殿》描写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史载杨妃多污乱事,洪升作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若一涉秽迹,”“绝不阑入,”所以《长生殿》的主旨情而不yin,与《红楼梦》的“意yin”意境相同。
《红楼梦》创作中并没有直接采用《长生殿》的故事内容,但却明显套用了《长生殿》的故事形式。首先,套用了《长生殿》的“梦幻”结构。《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就是套用《长生殿》的“蓬莱仙境”,“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套用的是“牛、女”大士、真人,“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套用的是“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十二钗册子”套用的是“历朝宫嫔册”,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架构,“幻境”与尘世的对应关系,与《长生殿》基本相同。
其次,《红楼梦》套用了《长生殿》的人物角色和性格。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与明皇、杨妃、梅妃的爱情关系相同;宝玉和明皇都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情种,黛玉经常为了维护爱情而与宝玉疙疙瘩瘩,杨妃也经常为了保住爱情而与明皇别别扭扭;宝黛间因“诉衷曲”而坚定了爱情,李杨间也是“密誓”后愿生生世世为夫妻;李杨的爱情结局与宝黛同为悲剧,黛玉的“泪尽而逝”与杨妃“婉转马前娥眉死”,同样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李杨从天上爱到人间,又从人间爱到天上;宝黛从幻境爱到红尘,由于《红楼梦》没完,焉知作者会不会让二人再爱到“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再次,《红楼梦》直接套用了《长生殿》的好多故事情节。《红楼梦》隔水呜呜咽咽闻笛与《长生殿》隔墙凄凄清清听萧意境完全相似;《红楼梦》“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与《长生殿》淋漓夜苦谱淋铃曲意境亦复相同;《红楼梦》宝玉梦中被怪物拖下水去,恐惧大喊,被袭人唤醒,《长生殿》明皇也是梦中被夜叉拖下水去,恐惧大喊,被高力士唤醒。对比两部作品,此类明显因袭模仿之处甚多,不一一例举。
《红楼梦》不是那种抄袭模仿的庸劣作品,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是极高的,出现这种因袭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除非两部作品的作者是同一人,否则不好解释。
七.这些故事的背后
《红楼梦》创作中借用了以上六个方面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作者必须有条件接触并熟悉这些故事,并对这些故事心领神会、心灵相通。如果不具备接触这些故事的条件,或者接触了也不会产生心理共鸣,这个人肯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么,这个《红楼梦》的最初作者是谁呢?他应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升。
首先,洪升完全有条件接触这些故事。洪升出生在花柳繁华的杭州,前半生过着非常优裕的纨绔生活,中年时由于“家难”,被迫离开了家庭,在北京过了二十年“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困苦生活。康熙二十八年,由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革去了国子监生籍,彻底断绝了仕进前程。悲愤之下,他跑到京东盘山去“逃禅”,接触了“大荒山”“补天石”的故事。
在京期间,洪升曾拜王渔洋为师,往来密切;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中记载的“林四娘”的故事,师生间很可能一起歌咏过。
康熙三十一年,洪升回到故乡杭州,在孤山筑“稗畦草堂”居住;孤山就是冯小青故事的发生地。洪氏家族的府邸位于葛岭,天竺寺是洪升经常去游玩、谈禅之处,当然会清楚“三生石”的故事。
康熙三十三年,洪升曾专门去了一趟苏州,拜谒桃花坞的唐寅墓,并赋诗四首以志此行,感慨自己和唐寅“后先境地颇相似”,因此更实地体会了唐寅葬花的故事。《长生殿》本身就是洪升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因袭自己的作品,套用《长生殿》故事,为文学创作常情。
其次,洪升完全具备同这些故事产生共鸣的思想基础。洪升自负甚高,自诩补天手,洪家对洪升求取功名期望甚殷,但洪升年轻时无志功名,年长后又因“荒唐”行为被革去功名,终身仕进无望,这正是自比“补天石”,因“娲皇”弃置不用而“自怨自叹”的思想基础。
洪家是东南“望族”,在明朝“赫赫扬扬,已历百年”,洪升的父辈和师长,都有强烈的遗民思想;洪升的父亲,曾因“三藩之乱”的牵连下狱,被发配充军,洪家也因此而彻底败落;洪升自己也有“白头遗老在,指点十三陵”这样苍凉的诗作,这应是洪升写林四娘故事,歌颂抗清义女的思想基础。
洪升与妻子黄蕙是表兄妹结亲,婚前长期恋爱相思,婚后却因“家难”过着极为痛苦的生活,终日以泪洗面;洪升有两个美丽聪明的妹妹,却因婚姻不幸,都年纪轻轻地悲惨死去了;洪升终生都强烈思念“冰雪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妹妹,终生都感激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与自己在困苦中相濡以沫的妻子,这应是洪升借鉴“三生石”故事和冯小青故事的思想基础。
洪升性格狂放不羁,满肚皮不合时宜,一生醉心言情,以诗酒风流自负;在凭吊唐寅墓时,曾写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诗句,这应是洪升模仿唐寅葬花故事,写出《葬花词》的思想基础。
以上内容,可以参阅笔者的系列文章:《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红楼梦〉创作背景分析》、《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红楼梦〉文学考证》、《〈红楼梦〉创作过程分析》等。以上文章均见“红楼艺苑”网站“学术研究”栏目。
2003年8月于长春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红楼梦》与尝试教学法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红楼梦》(苏教版高三选修)
- ›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分析(人教版高三必修)
- › 《红楼梦》中的人物
- ›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 › 《红楼梦》人名拾趣
- › 意淫主义-《红楼梦》女性主义的核心理论
- › 胡适《红楼梦考证》
- › 谈《红楼梦》的性取向
- › 遑论《红楼梦》人物及服装颜色
- › 向《红楼梦》学习描写人物——端木蕻良论《红楼梦》之三
- ›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 › 《红楼梦》怀古诗新解之"赤壁怀古"
- › 破解《红楼梦》最大谜局?
- › 关于《红楼梦》的歇后语
- › 初中语文—谈《红楼梦》与《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tag: 红楼梦 故事 林黛玉 曹雪芹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