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浏览次数: 99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
                土默热
  《红楼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好多当时颇为流行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改头换面后,巧妙地溶入了《红楼梦》的情节中,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这些故事的原型,今天有据可考的有:补天石和三生石的故事,冯小青的故事,唐寅葬花的故事,林四娘的故事,《长生殿》的故事等。

一.补天石的故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本身就是写的“石头”的故事。作者开篇就交代,《石头记》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那块女娲遗弃的顽石,记载的“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偏又“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故事。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神话,古已有之,当日共工头触不周山,致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娲皇”锻炼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补上了残破的天空。但《红楼梦》所说的“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故事,只存在于天津蓟县的盘山,《盘山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盘山位于京东四十里,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一处宗教活动集中的名山。今天盘山的名气似乎无法同五岳或佛教四大名山相提并论,但在清初却是与它们齐名的。乾隆皇帝就说过,“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盘山相传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地方。传说远古的世界一片混沌,是盘古氏从混沌状态中开辟了“大荒”,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才有了后来的洪荒世界。故此盘山又称“大荒山”。盘山在明末清初就有盘古寺,据《盘山志》记载,此寺由来已久,可证实此传说的悠久。由此可见,京东的盘山应是《红楼梦》中“大荒山”的原型。
  盘山最大的特点是满山大石,其中不乏“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巨石。这些大石中最出名的是“风动石”,顾名思义,此石虽形体巨大,但经风一吹,便摇动不止。明代学者曹能使所作《名胜志》记载,此石游人“以指摇动辄动”。传说这块“风动石”便是女娲补天弃置未用的“补天石”。“风动石”附近,明末清初有一女娲庙,可见女娲在“大荒山”炼石补天也是盘山流传久远的故事。《红楼梦》中那块“自怨自艾”的石头原型,应是盘山的“风动石”。
  “风动石”南有砂岭,曹能使的《名胜志》说砂岭悬崖“高二百余仞,陡绝难行”。据《盘山志》记载,康熙二十九年,大文学家洪升到盘山“逃禅”时,曾作文《驳名胜志》,指出“砂岭为入山孔道,亦不甚高”,说曹能使关于悬崖的记载荒诞无稽,“何以多谬如此?”此“无稽”的砂岭悬崖应是《红楼梦》中“无稽崖”的来历。
  洪升在盘山“逃禅”时,就住在“风动石”旁的“青沟禅院”。“青沟禅院”在明末清初名气很大,有智朴、德风等高僧驻锡,这些大和尚自身的佛学修养和文学修养都很好,与京中官僚和学者多有往来。此“青沟禅院”应是《红楼梦》中“青埂峰”的来历。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以及娲皇弃置未用的“补天石”,都集中在盘山一地,且《盘山志》和《盘山志补遗》中记载明确,在我国的其他名山中,再无可能考证出《红楼梦》与“石头”有关的四个假托名称聚于一处的地方,《红楼梦》中“石头”故事的原型在盘山,应无疑问。

二.“三生石”的故事
  《红楼梦》书中交代,女主人公林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因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欲到人间以“眼泪”报答,因此与“一干风流冤家”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来“造历幻缘”。“赤瑕宫神瑛使者”、“绛珠草”显系作者杜撰,但“三生石”的故事却有明确的来源。“三生石”并非位于古天竺的“西方灵河岸上”,而是位于“花柳繁华”的杭州。杭州西湖岸边有上、中、下三天竺,有传说从西方飞来的“飞来峰”,《红楼梦》称此地为“西方灵河岸上”是有根据和渊源关系的。“三生石”的故事在很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小说中均有记载。署名“古吴墨浪子搜辑”的短篇小说集《西湖佳话》,卷十三记载的“三生石迹”较为详细。《西湖佳话》的作者今已无考,约成书于康熙年间。
  据《西湖佳话》记载,西湖岸上的下天竺溪回山静,下天竺有个天竺寺,寺后有一块十分“洁净可爱”的石头,被人称为“三生石”。相传唐朝时,有个法名圆泽的高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倚着这块石头沉思,不言不语,从不厌倦。别人也猜不透他的心思,“有的说他要炼石补天,有的说他要使顽石点头,有的说他要点石成金”。
  在“安史之乱”中杀身成仁的虎将李恺,有个儿子李源,“是一个烈性奇男子”。悲痛于父亲战死,拒绝入朝当官,立志出世逍遥。当他游历到西湖天竺寺后,与圆泽和尚同坐在寺后石头上,“语语投机,字字合拍”,就像“两个泥塑木雕的活佛”。那块石头“就像遇着两个知己提拔,”通了灵气一般,“也就烟润起来了”。圆泽和李源“在这石前订了三生之约,”两个人,一块石,“做了三个生死不离的朋友,后人就叫这石为三生石”。
  后来两人相伴入蜀游历,在南浦地方,圆泽自知“大数已定”,告诉李源,将托生于此地一农妇为子,相约十三年后,再践“三生之约”。十三年后,李源果然与圆泽再世的牧童相见。于是,已通了灵性的“三生石”便将二人这段故事记录在石上。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将忠贞不渝的“信友”、依违莫逆的“石交”,称为“三生石上旧精魂”。
  《红楼梦》套用“三生石”典故,是十分恰当的。一方面,表达了宝黛二人间忠贞不二、生死不渝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自己是生于“乱世”的“奇男子”;同时,也间接交代了《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花柳繁华”的杭州。

三.冯小青的故事
  冯小青的故事在杭州几乎家喻户晓。《小青传》、《疗妒羹》等作品,在明末清初刊刻的《西湖志余》、《西湖佳话》、《西泠恨迹》等小说集中,均有记载。
  冯小青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生于维扬,幼年跟随母亲学习“斯文技艺”,得以工诗善画、多才多艺。年十六被“西湖富贵公子”冯云将聘为侧室。冯云将的夫人钱氏悍妒异常,凌虐小青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不堪挫辱,小青被迫析居于孤山别墅,终年不得与夫君见面,“一个是画儿中的爱宠,一个是影儿里的情郎”。仅二年时间,十八岁的小青,便在孤苦伶仃中悲惨地死去了。
  《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好多地方都是直接从《小青传》套用来的。如对黛玉体态身段的描写,“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与小青完全相同。黛玉小时“癞和尚”说“不可见人”;小青小时也有个“怪尼姑”说“勿令识字”。黛玉爱看“移性情“的书籍,曾经茶饭不思,挑灯夜看《牡丹亭》;小青也爱看情诗情话,曾经物我两忘,踏月静听《还魂记》。黛玉爱潇湘馆“那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小青独居的孤山别墅四面临水,万竹簇拥,也是幽静之处。黛玉经常对镜自怜,“只管呆呆地自看”,“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小青也经常照水絮语,吟出“卿须怜我我怜卿”的诗句,这诗句又直接被《红楼梦》引用为描写黛玉对镜自怜的场面。黛玉在苦风凄雨中孤苦无告地病逝,身边只有一个紫鹃,死前焚稿断情,自云身子干净;小青也是在形影相吊中悲悲切切地病逝,身边只有一个老妪,死前整饰得“容光藻逸”,死后诗稿也遭焚毁。《红楼梦》中对黛玉“判词”的描写,“一个枉自嗟讶,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几乎就是《小青传》原文的翻版。
  《红楼梦》借用冯小青的故事,不是机械照搬,而是进行了成功的再加工创造。小青的故事仅止凄楚感人而已,小青与冯生之间并无多少感情可言;而林黛玉的故事不仅比小青的故事催人泪下,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更是感天动地的经典。

四.唐寅葬花的故事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章,极其哀艳感人,那首《葬花词》,写的凄楚断肠,令人不忍终读。细考原典,《红楼梦》这段写得最成功的故事,竟是模仿明代大才子唐寅真实生活中的故事。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为明代著名的风流才子。唐寅确曾干过葬花一类风流雅事。据《六如居士外集》卷二记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母,多种牡丹花,开时,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落花,遣小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这应是《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情节的由来。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唐寅的《花下酌酒歌》和《一年歌》的原意,有的甚至就是唐寅的原词。《花下酌酒歌》中说,“昨朝花胜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来比今年老。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一年歌》中说,“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把唐寅诗的这些句子同《红楼梦》中《葬花词》比较,不难看出因袭的痕迹。

[1] [2]  下一页


《红楼梦》故事原型考辩(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红楼梦  故事  林黛玉  曹雪芹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