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新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新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浏览次数: 15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新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节课我们从谢冕老师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那里学了几种诗歌鉴赏也就是对诗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方法,还记得都是什么吗?
生:有“泡”,有“猜”。
师:是的。为什么要“泡”?
生:因为诗是诗人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产物。
生:因为诗人总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师:怎么“泡”?
生:所谓“泡”,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
师:还有呢?
生: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
生:把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
师:又为什么要“猜“?
生:因为诗歌形象总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简约,极概括,留给欣赏者的欣赏空间极广阔,诗本身的郁积太多,所以难免有时需要“猜”。
师:怎么“猜”呢?
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推测、去阐发。
生:填补、连缀诗歌跳跃断续的地方。
师:那咱们这节课就来试试,看看大家的本事,看看大家举一反三的能力。
  出示课件(以下例诗均同此):
  一.读诗猜物——看看诗中描写吟咏的是什么事物或景物:
  1.解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生(稍一思索,几乎齐声):风。
师:对!大家真聪明。这正是唐代李峤的《咏风》。看下一首——
  2.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蕊,琴上响余声。
生(议论片刻,一生举手):还是风。
师:什么风?
生:好像——春风。
师:何以见得?
生:飘落蕊,好像是吹落花的意思。
师:对,就是春风。嘿嘿,不错,这是南朝梁何逊的《咏春风》。往下看——
  3.不知谁抱镜,推在白云岑。万壑照成雪,梅花寒一林。
生(思索,议论,小声推测):雪花?不对不对。月亮?月亮。
师:嗯,的确是月亮。哪儿的月亮?
生:山里的月亮。
师:正是。这首诗题目《山月》,作者是清代的许遂。写的怎么样?
生:把月亮比喻成镜子,没啥新意。但后两句很有意境,侧写月光,非常美。
师:好。接着往下看——
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生(交头接耳):雪花?
师:啊?雪花?是么?不贴边儿吧!
生:光?
师:差不多了,但还不是。
生(恍然大悟):影子!
师:什么影?
生:树影?
师:再猜。嗯——比树影还美的——
生:好像是花影。
师:对了。这是苏轼的诗,题目就是《花影》。
生:啊——可不是嘛!
师:有趣儿吧?不愧是大诗人,多么热爱生活啊。充满生活情趣儿。不过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说“瑶台”象征“高官显位”,“花影”喻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小人”——你信么?
生:也有点儿道理。不过那这首诗就不怎么美了。我还是喜欢把它当成是写景诗。
师:好。再来一首——
  5.拂拂生残晖,层层如裂绯。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生(议论,交流):云?
师:再想想——
生(兴奋):霞。
师:什么霞?
生:晚霞。
师:何以见得?
生:残晖嘛。
师:好。换首现代的。看——
6.梦的朋友 / 幻想的姐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 却老走在你的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 既狡猾又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生:理想。
生:追求。
生:希望。
师:对,希望。题目就是《希望》,艾青的。
下面咱们品几首现当代的小咏物诗,悟一悟其中的感情和思想。
7.《小花的信念》(顾城):在山石组成的路旁 / 浮起一片小花 她们用金黄的微笑 /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她们相信 /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 也会粗糙的微笑 / 在阳光和树影间 / 露出善良的牙齿
——这是顾城14岁时的作品。请大家小声重读几遍。
生(惊讶。小声重读)。
师:谁先说一说你的感受和理解?比如说小花抱定的是怎样一种信念?石头又是怎样一种形象?
生1:小花的信念是用微笑来对待一切。石头代表冰冷、冷漠的人。
生2:小花以德报怨。
师:好!“以德报怨”这个词用得好。
生3:老师,小花是不是太天真、太单纯甚至是太软弱、太窝囊了?石头能发芽么?对冷漠冷酷甚至邪恶的人或事物能这么一厢情愿的微笑么?太基督徒了吧,打左脸把右边脸也伸过去?
(众大笑)
师:呵呵,好么,一下子用这么多形容词最高级。不过他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回答?
生4:总比以怨报怨、以暴制暴好吧?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嘛。
生5:这只不过是诗人单纯美好的善良愿望而已,不可当真。
师:不可当真吗?我很当真呢。
生6:基督徒精神不好么?
生7: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特别需要微笑、善良、宽容、理解。
师:我非常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人与人之间,太需要这种单纯和善良了。这正是这首诗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艺术上的价值呢?
生8:我觉得“粗糙的微笑”和“善良的牙齿”两句特好。
师:好在哪儿?
生8:我也说不太好。只觉得人们平时一般不这么说,但顾城这么说了,却既很新鲜又很形象,而且对“石头”来说,非常贴切。
师:怎么贴切法?
生8:嗯——石头表面一般都很粗糙,外形也一般都有棱角,像牙齿似的。
师:诗人使用了什么辞格?
生9:移用吧?
师:还有呢?
生9:拟人。
师:对。其实“发芽”一说,也是辞格,只不过是拟物罢了。诗人究竟是诗人,总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制造出新鲜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乍一看不是那么回事,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好,再来一首跳跃性较大的。
8.《往事二三》(舒婷):一只打翻的酒盅 /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 青草压倒的地方 /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 生锈的铁锚上 /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 在脆薄的寂静里 / 做半明半昧的梦
——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我来读。
师:很好。很带感情。全体再默读一遍,好好体味一下。注意题目的提醒。
(学生默读,体味)
师:谁来解读一下。
生1:题目是《往事二三》,看来作者是在回忆。回忆的是什么事呢?我还没看太明白。
师:是啊,回忆的什么事呢?你请坐,听听别人的。
生2:“一只打翻的酒盅”,看来跟“喝酒”有关——是不是喝多了?
师:说下去。
生2:酒盅都打翻了嘛,肯定是喝多了。
师:嘿嘿,你真聪明,你找到了解读此诗的突破口。接下来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生3:啊,真的耶——喝多了,离开了,走在月光下的石路上,晃晃悠悠的——可不就觉得石路在晃动么?
师:接下来两句呢?
生4:是不是摔倒在路旁的草地上了?
师:对,完全正确。那“映山红”又该如何理解?
生4:抒情主人公仰倒在青草地上,小脸喝得红扑扑的——不就像是一枝映山红遗落在那儿了么?
师:太对了,大家接着说——
生5:哎呀,整个第二段不就是在写“天旋地转”的感觉吗?
师:就是嘛。不过第二段的后两句中“生锈的铁锚”怎么解释?
生6:指眼睛吧。人若是喝多了,眼神儿就不那么亮了,比较迟钝、散漫,不聚光了,可不就是生锈了。
师:用铁锚作喻还有没有别的意味?
生6:有沉重感,下坠感。
师:下坠感?(众笑)不准确吧?你是不是想说“堕落感”?
生6:对对对,堕落。
师:堕落?重了吧?
生6:也许是诗人的自责吧?
师:嘿嘿,姑且先存此一说吧。回头看看,前两段回忆了怎样一件往事?
生7:醉酒事件。(众笑)
师:嗯。大概是诗人少年时的一次醉酒经历。至于为什么喝醉,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属于个人隐私吧,不去管了。我们看最后一段吧。
生8:这段好像没写什么具体事件,只是在写“发呆”。
师:好,就叫“发呆”事件吧。是不是你们都有过这种时候?同处美丽的花季雨季,心里开始有了秘密,有了幻想,有了梦——于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发呆,“手指轻轻衔在口中”——多么美丽的侧影啊?当然最好不要在语文课堂上发呆——那就不叫发呆了,叫走神儿或发楞……
(众笑)
师:同顾城的《小花的信念》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
生9:这首,诗味足,更耐人寻味。
生10:我喜欢《小花的信念》的内容,喜欢《往事二三》的形式。
师:好。我们继续——9.《青草》 伊甸
大地的思想,杂乱而茂盛 / 岁月的羊群咩咩走过
   在青草愈来愈盛大的歌唱里 / 石头和皇帝渐渐枯萎
    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诗中的意象各自象征什么?也就是开始咱们说的: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把你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

[1] [2]  下一页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新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艺术  课堂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