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盐城中学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盐城中学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浏览次数: 6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盐城中学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每小题2分,计4分)
                              (1)其志洁,其行廉。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列传》)
                              (2)呜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盐城中学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学  语文试题  盐城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