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七)

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七)

浏览次数: 59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七),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2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以直谏事楚庄王      ②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
B.①事未会              ②会自私欲杀其从者
C.①郑人甚善之          ②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
D.①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  ②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
②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B. ①太子能为我内应
②伍胥父兄为戮于楚
C. ①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
②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
D. ①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
②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23、选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一组 (  )
   ①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    ②郑人甚善之    ③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    ④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    ⑤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    ⑥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⑦伍胥既渡,解其剑曰    ⑧拔其钟离﹑居巢而归⑨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
A.②⑤⑥   B.①⑦⑨   C.③⑥⑧   D.②④⑥
2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伍胥逃亡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
①宋有华氏之乱     ②太子能为我内应     ③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     ④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     ⑤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⑥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     ⑦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    
⑧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⑧   D.④⑦⑧
2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伍子胥之所以在楚国有名气,源于他的祖先伍举曾在楚庄王时期敢于直言进谏、地位显赫。
B.伍子胥与太子建到晋国后,密谋与晋国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事情败露后,挟天子建的儿子胜逃离了晋国。
C.伍子胥在逃往吴国的途中,曾愿把自己佩戴的宝剑赠与渔翁,并不贪图财宝的渔翁并没有接受,因为他对“粟五万石,爵执珪”的利益也没放在眼里。这表明了渔翁队伍子胥的敬重。
D.伍子胥最后落野耕作的主要原因乃是他借吴国的兵力讨伐楚国,公报私仇的意图被人识破后的迫不得已。
                                第Ⅱ卷(50分)
四、(2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3分)
译文:                                                         。
⑵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5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3分)
答:                                        
②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4分)
答:                                                              
18、黩写及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任选出《登鹳雀楼》或《寻隐者不遇》中的其中一首进行默写。(4分)
(2)天生我材必有用,                    。(2分)
(3)无意苦争春,                 。                ,只有香如故。(4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10分)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1. 在对艺术的全和粹、虚和实的理解上,这段话中包含了几种看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他们各自的见解。(5分)
2. 对于雕绘这一艺术他们是如何是理解的?(5分)
六、(15分)23.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6分)
    原作:墙角的花!          仿写: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