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次数: 20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制使王王燮 度不能支 度:估计 B.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 引:率领
C.生致者予万金 致:得到 D.虽亲属不贷 贷:推卸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吏逃逸 逃逸:逃跑 B.表里夹攻,遂复陕 表里:内外
C.纵兵乘之,虏稍退 稍退:稍微后退D.军事独裁决 裁决:经过考虑,做出决定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彦仙忠诚爱国的一组是 ( )
①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
②彦仙散家赀,得三千人,入援京师。
③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
④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纟强 属。
⑤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战逾力,遂死之。
⑥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人南侵时,李彦仙用自家钱财招募士兵入援京师,后随从种师中作战并攻占陕州,
守将李弥大派他扼守殽、渑之间地区。
B.金兵收攻陷陕州,经制使王王燮 带兵离开,而李彦仙独自坚守一方,很多人归依他,其后他带兵直奔州南,收复了陕州。
C.在金人十万大军包围陕州时,李彦仙曾用计打退敌兵。后城被攻陷,李彦仙带兵巷战,身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战死。
D.李彦仙战死前曾严词拒绝敌人的高官引诱。他平时严正执法,廉洁无私,受到将士拥戴,地方政事也治理得很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5分)
四、(15分)
16.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如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1)
(2)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①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 。(3分)
②“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 (3分)
18.将下面一段话中涉及的诗句补充完整(任选四句)(4分)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鸟鸣山更幽”、“野旷天低树, ”、“大漠孤烟直, ”、 “无边落木萧萧下, ”、“念天地之悠悠,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袁行沛《意与境》,有改动)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9—22题。
人的折旧率
我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抑或一个人,读罢之后总想抽出一两个关键词,这在公文写作中被称为主题词。读罢台湾“第一才子”“最后的贵族”张继高的散文后,我抽出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人的折旧率。
什么是人的折旧率?依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个世上的东西倒是会折旧的,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什么是人的折旧?张先生的回答是:人的资质也是一样,“经久耐用”的人越来越少。在台北冷眼旁观,人的折旧率比什么都高。可见张先生所谓人的折旧,是指人的品位、人的情操、人的精神。
人为什么会折旧?张先生分析的原因是,二战以后,一切东西包括文化教育都沦为大量生产化,一切就都拓展了普及面,而降低了水准。人也一样,这不禁使我想起每每外出坐在火车上看到道路两旁不尽的垃圾的情景。有一次,我坐在火车上,看见前方一片浩渺的白花
www.350xue.com
的海洋,我还以为那是一块墓地,走近了才知道,原来是一片果园,果树上披麻戴孝的全是一朵朵白色的塑料袋。张先生的意思是说,现在,人的质地太不牢靠了,他们在成批生产商品的同时,不小心把自己也当作原料投入了生产,他们在追求所谓消费文明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消费了。但是我想,这事还不仅仅发生在二战以后,也不仅仅发生在台北,“冷眼旁观”,自从有了人以后,这事就在发生;而且一切有人的地方,这事都在发生。
不是吗?古往今来,有多少东贤西哲不在思考着人的心灵?甚至穷经皓首,思考着人类的道德与灵魂?道、仁、礼、契约、博爱、上帝,这一杆杆秤、一台台天平,无不是用来称量人的精神,无不是在想方设法抵御人的折旧。《增广贤文》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中国古人对人的折旧的具体防范措施之一。看来,人的折旧率,古已有之,现在更盛。或可说,人的折旧率与生俱来,早就埋下了种子;因为人要生存,就不得不用心。用心正,则愈发光明;用心不正,则折旧灵魂,甚至杀戮灵魂。不信,你可睁眼看看你身边的兄弟朋友,说不定就有一二个可以作为折旧的例证。
那么,那些永垂不朽的灵魂,他们是如何保鲜的呢?张氏也有高论。“声音不是音乐”。这就是说,人不一定是人。“藏在声音里的感情、意境才是音乐”。深入人心的崇高、精致才是人。镶在马桶上的黄金宝石,是一种昂贵的堕落。物质的丰富,消费的文明,目的不在于人的折旧;而恰恰在于人们在富足之后,有过见识之后,被某种“博大”观照过之后,以那些不曾折旧的灵魂为典范,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实施可能还有些残酷的是升。
是的,人不可能不折旧,但我们应该考究的是人的灵魂的质地。一种真实的文物,历尽岁月的沧桑,愈发光彩流溢。一部《红楼梦》,随着时世的变迁,愈发昭示着人间真理。一位真正的伟人,不管风吹浪打,永远像泰山和星斗一般巍然屹立,令人景仰。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篇小文的题目,叫“擦亮自己的名字”。其实,面对现代文明,面对网上世界,面对昂贵的堕落,我们不必怀着被丢弃的恐惧,也不必怀着贫穷的丑陋,我们完全可以变恐惧和丑陋为压力,去竭力擦亮自己的名字,刷新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样也是一种痛苦,但痛苦值得痛苦的痛苦。我们才会有效地抵御人的折旧率。
(原载《武汉晚报》)
19.请你在后面续写,使对于“人的折旧率”的理解正确、完整。(4分)
在现实的诱惑或磨难中,
20.依照本文作者的原意,人的折旧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6分)
答:(1)
(2)
(3)
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制使王王燮 度不能支 度:估计 B.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 引:率领
C.生致者予万金 致:得到 D.虽亲属不贷 贷:推卸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吏逃逸 逃逸:逃跑 B.表里夹攻,遂复陕 表里:内外
C.纵兵乘之,虏稍退 稍退:稍微后退D.军事独裁决 裁决:经过考虑,做出决定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彦仙忠诚爱国的一组是 ( )
①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
②彦仙散家赀,得三千人,入援京师。
③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
④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纟强 属。
⑤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战逾力,遂死之。
⑥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人南侵时,李彦仙用自家钱财招募士兵入援京师,后随从种师中作战并攻占陕州,
守将李弥大派他扼守殽、渑之间地区。
B.金兵收攻陷陕州,经制使王王燮 带兵离开,而李彦仙独自坚守一方,很多人归依他,其后他带兵直奔州南,收复了陕州。
C.在金人十万大军包围陕州时,李彦仙曾用计打退敌兵。后城被攻陷,李彦仙带兵巷战,身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战死。
D.李彦仙战死前曾严词拒绝敌人的高官引诱。他平时严正执法,廉洁无私,受到将士拥戴,地方政事也治理得很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5分)
四、(15分)
16.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如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1)
(2)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①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 。(3分)
②“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 (3分)
18.将下面一段话中涉及的诗句补充完整(任选四句)(4分)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鸟鸣山更幽”、“野旷天低树, ”、“大漠孤烟直, ”、 “无边落木萧萧下, ”、“念天地之悠悠,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袁行沛《意与境》,有改动)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9—22题。
人的折旧率
我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抑或一个人,读罢之后总想抽出一两个关键词,这在公文写作中被称为主题词。读罢台湾“第一才子”“最后的贵族”张继高的散文后,我抽出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人的折旧率。
什么是人的折旧率?依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个世上的东西倒是会折旧的,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什么是人的折旧?张先生的回答是:人的资质也是一样,“经久耐用”的人越来越少。在台北冷眼旁观,人的折旧率比什么都高。可见张先生所谓人的折旧,是指人的品位、人的情操、人的精神。
人为什么会折旧?张先生分析的原因是,二战以后,一切东西包括文化教育都沦为大量生产化,一切就都拓展了普及面,而降低了水准。人也一样,这不禁使我想起每每外出坐在火车上看到道路两旁不尽的垃圾的情景。有一次,我坐在火车上,看见前方一片浩渺的白花
www.350xue.com
的海洋,我还以为那是一块墓地,走近了才知道,原来是一片果园,果树上披麻戴孝的全是一朵朵白色的塑料袋。张先生的意思是说,现在,人的质地太不牢靠了,他们在成批生产商品的同时,不小心把自己也当作原料投入了生产,他们在追求所谓消费文明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消费了。但是我想,这事还不仅仅发生在二战以后,也不仅仅发生在台北,“冷眼旁观”,自从有了人以后,这事就在发生;而且一切有人的地方,这事都在发生。
不是吗?古往今来,有多少东贤西哲不在思考着人的心灵?甚至穷经皓首,思考着人类的道德与灵魂?道、仁、礼、契约、博爱、上帝,这一杆杆秤、一台台天平,无不是用来称量人的精神,无不是在想方设法抵御人的折旧。《增广贤文》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中国古人对人的折旧的具体防范措施之一。看来,人的折旧率,古已有之,现在更盛。或可说,人的折旧率与生俱来,早就埋下了种子;因为人要生存,就不得不用心。用心正,则愈发光明;用心不正,则折旧灵魂,甚至杀戮灵魂。不信,你可睁眼看看你身边的兄弟朋友,说不定就有一二个可以作为折旧的例证。
那么,那些永垂不朽的灵魂,他们是如何保鲜的呢?张氏也有高论。“声音不是音乐”。这就是说,人不一定是人。“藏在声音里的感情、意境才是音乐”。深入人心的崇高、精致才是人。镶在马桶上的黄金宝石,是一种昂贵的堕落。物质的丰富,消费的文明,目的不在于人的折旧;而恰恰在于人们在富足之后,有过见识之后,被某种“博大”观照过之后,以那些不曾折旧的灵魂为典范,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实施可能还有些残酷的是升。
是的,人不可能不折旧,但我们应该考究的是人的灵魂的质地。一种真实的文物,历尽岁月的沧桑,愈发光彩流溢。一部《红楼梦》,随着时世的变迁,愈发昭示着人间真理。一位真正的伟人,不管风吹浪打,永远像泰山和星斗一般巍然屹立,令人景仰。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篇小文的题目,叫“擦亮自己的名字”。其实,面对现代文明,面对网上世界,面对昂贵的堕落,我们不必怀着被丢弃的恐惧,也不必怀着贫穷的丑陋,我们完全可以变恐惧和丑陋为压力,去竭力擦亮自己的名字,刷新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样也是一种痛苦,但痛苦值得痛苦的痛苦。我们才会有效地抵御人的折旧率。
(原载《武汉晚报》)
19.请你在后面续写,使对于“人的折旧率”的理解正确、完整。(4分)
在现实的诱惑或磨难中,
20.依照本文作者的原意,人的折旧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6分)
答:(1)
(2)
(3)
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tag: 高三语文 模拟试题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