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探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探究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令考生头疼的考点,它又是一个检查考生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考点,它着重于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抽象、概括、整合能力的考查。它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决定着考生高考语文的成败。但怎样才能使考生准确、科学地解答这类试题,提高考生现代文阅读效率呢?笔者试以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来作一番探讨。
一、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只有把握住了主旨,才会对文章局部发生敏感,才能找到解题的总方向,取到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那么,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整体,理清文章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的思想走过的一条路,这条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圆心就是文章中心,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结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因此,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2001年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费•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我们只要着眼于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其主旨就很容易得出。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这样,把握了这一主旨,考生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了。
其次要搜寻,读懂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含于其中。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要回答的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例如2005江西高考卷《给匆忙走路的人》这篇文章,我们要掌握其主旨,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第一段有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第二段 “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第八段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第十段“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的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等关键语句。考生只要读懂了这些句子,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即人们不应该只注重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在追求过程中去体验享受美好的东西,强调在追求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环节对于生命和结局的重要性。掌握了这一主旨,那解答试卷中的第一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二、局部检索,确立答题方向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上。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问题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方向,考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将题目要求和文章对应起来,看题目涉及到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的每一句话的意思,来寻求答案。
例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节》中第一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要解答这道题,我们必须从局部出发,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提取信息,进行答题。而在原文中,此题的答案就能从第四段找到。第四段中有这样四句话:“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可能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考生只需将这些句子整合,抽取,答案就非常明白了。
再例如2003年国卷《乡土情节》中的第二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要解答此题,必须先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提取信息,进行答题。文中描写少年离家的情况等有关内容在第三段。“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串演各种悲剧。”考生只要把握住这两方面的内容,综合概括一下,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三、选择有用信息点,综合作答
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都是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告诉考生答题的方式。考生在答题时要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审清题意,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准确、有条理。而现实却无法令人满意,许多考生在答题时缺乏整合、综合作答的能力,只是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也包含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这些并不是从问题发“问”的角度回答的,从而导致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信息的筛选。
例如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谢?’”要准确地解答此题就必须认真审题,寻找有用信息,再综合作答。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去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等句子。通过这些句子的分析,这道题的解答就不会是难事了。
再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顺根据命题要求,去搜索提取有用信息点。纵观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个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只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编排、重组,答案就呼之而出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探究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高考语文高分战略——给高三学生的第一课(高三)
- ›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的八种形式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名师讲解高考语文病句13种题型示例(人教版高三必修)
- › 高三年级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复习的基本策略
- › 海淀区语文中心组解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 › 高考语文冲刺:临战10大提醒——高三语文特级教师李钰的经验之谈(...
-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巧记八法(人教版高三必修)
- ›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
- › 2017年高考语文学案:病句考点详解精练(二)
- › 高考语文--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命题形式及复习对策
- › 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
- › 高考语文作文材料性作文例题一览
- › 高考语文试卷看题型 梳理试题找出不足
栏目导航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