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更好——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关怀”
你会更好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关怀”
沈殷红
内容提要:我们施行以鼓励为主的心理关怀,对于满足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其自身积极向上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出于浅层的认识,是为了使学生乐学爱学;深入一层,是使他们健康地发展身心;再深入一层,则是培养有鲜明个性、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我们教师要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首先应转变的是自身的教育观念,从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逐步转变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人的发展中,知识、技能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对象更需要“心理关怀”,即从精神上、心理上给予学生关心、爱护与鼓励,以培养自尊自信的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儿童教育时说:“健康,健康,再一次还是健康。”我理解苏氏所强调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儿童心理的健康。苏氏之所以赋予儿童健康以巨大的关注,是因为他认为儿童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智力和巩固的知识,并能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我们施行“心理关怀”正是基于健康的原则,通过对学生的适时的鼓励,积极的评价,使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从而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础。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其形象的塑造主要受两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来自家庭,在孩子入学前,父母是影响孩子对自己个人价值看法的关键人物。他们与父母相处的经验,会形成他们对自己好或坏、美与丑、宝贵或低贱的不同评价;其二来自学校,在入学后,教师所给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就成为他们如何看自己的另一套指标。倘若父母或教师没有适当的协助和指导,结果可能会衍生出低劣的自我形象,即认为自己是没有用和没有价值的,以致影响他们的一生。(参见林益平《以健康自我形象为核心的全校参与辅导》)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这里讲的是文学批评的事,但我认为对于教育也是适用的。有些人觉得对有缺点的学生肆意批评、挖苦、讽刺甚至漫骂很痛快,并说是“恨铁不成钢”,殊不知你们有意无意伤害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是小孩子的大脑”。也许就因为一句恶意的批评,会使孩子长时期报不起头来;就因为一个随意的讽刺,毁了一个未来的天才;就因为一次过分的惩罚,将孩子逼到生命的绝路!不久前,《文摘报》上又刊登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例。一个叫方瑜(化名)的男孩11岁时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他在父母眼中从小是聪明、善良,特别听话的。然而当他一次次受到社会上某些人无端陷害而被流氓毒打,甚至被错误地关押拘留时,其父母没能为他洗冤,反而说“人家为什么单找你的事,不找别人”,他的老师更因此把他看成坏学生,动辄讽刺漫骂,揭他的“伤疤”,甚至因为他顶嘴而打了他。从此方瑜神思恍惚,有一次因怕迟到竟撞到学校玻璃大门上,头破血流,缝了40多针,而留下了一个于连的形象。他陷入绝望,撕破了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作业本,将历年来上级奖给父母的20余支钢笔全部折断,以泄其愤,……后来他竟不辞而别,留着一头染成栗红色的长发独闯社会去了,七年没有音讯。这是又一个心灵被扭曲的典型事例。假如方瑜受到委屈时,执法者、教师或者父母哪怕有一方能公正地对待他,给他一点理解和关怀,他何至于对社会彻底绝望而成为“叛逆者”呢!这样惊心动魄的事实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吗?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剥夺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剥夺其自尊的需要是残忍的不道德的,需要被剥夺后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无法进行下去。上述事例使我们看到伤害学生自尊的恶果。这些孩子本来是健康活泼,本质上求上进的,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鼓励、被信任、被爱护、被关注,总之一句话,渴望从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关怀,然而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师长及周围的人们那里得到的是被轻视、被误会、被讥笑、被否定、被羞辱、被忽略,他们面对的只是一次次失败的经历,这种失败的经验会令他们感到自己是没有用没有价值的,完全丧失自尊自信,从而形成残缺不全的自我形象,最终甚至摧毁其一生。
学生本质上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被鼓励、被欣赏、被赞美,想一想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这正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艾力逊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天性,倾向于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争取达到积极的自我形象,以期可以肯定个人的价值。我们施行以鼓励为主的心理关怀,对于满足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其自身积极向上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出于浅层的认识,是为了使学生乐学爱学;更深入一层,是使他们健康地发展身心;如果再深入一层呢,则是培养有鲜明个性、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根据人掌握已有知识的水平,来判断人才的优劣,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其实这在理论上是一种失误,是把知识水平同人的发展水平混为一谈了。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有知识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水平高。只会考试不会应战的人、高分低能的人是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而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发展性的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把学生武装起来,优化品质结构,使他们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将来走向社会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心理关怀的最高层次应当是解放学生的头脑,激活他们心灵深处的力量,鼓励创造性的思维。
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比较两国的教育制度虽然各有利弊,但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我们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各个学院乃至整个社会最忌讳因循守旧,而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学生们被鼓励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即使否定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甚至学术界的权威。回到我们这儿,中国学生从小习惯了被动型的教育,听老师的话成了奖励和提倡的标准,而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往往被认为是幼稚和异想天开,长此以往,学生记住的只是公式、要点和标准化答案,创造性思维慢慢退化,想象力受到抑制。九九年高考作文的情况可做为印证。今年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能够激发想象力的好题目,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羊城晚报》登出了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撰写的三篇同题作文,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三篇文章的作法和主旨如出一辙,基本上是排比段的格式,内容都是记忆移植之后可以给我们带来种种益处。这思维的趋同性、一致性不正反映出我们今天教育中的弊病吗?
回顾过去,中国也有民主教育的范例。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治校时曾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十六字的指导下,蔡先生把曾经堕落为生产候补官僚的“衙门”的北大改造成了一片“精神的圣地”。有了他提倡的“思想自由”,北大的“研究室”变成了一座潜力巨大的思想发动机,从古老的孔孟之道,到最时髦的克鲁泡特金、尼采,从最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到最先进的全盘西化论,各种思潮在这里碰撞、激荡,并进发出耀眼的火花。有了他严格遵循的“兼容并包”的原则,胸怀宽广的北大不仅接纳了陈独秀、胡适、鲁迅,还容忍了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蔡先生仅仅任职两年(1917-1919)就在北大创造了一片自由的天空,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北大精神。而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就不足为奇了。
我认为,蔡先生的自由、兼容的思想原则可普遍用于今天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一片自由的天地。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要想使所教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精神上、心理上关怀鼓励他,使他拥有成功的体验,拥有充分的自信与自尊,他便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创造出奇迹,教师也会从中获得无限的快乐。
施行心理关怀,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为此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作法。
每日不忘表扬。这种作法非常简单,但却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特别重要的方法。表扬中含有欣赏、夸奖、鼓励、树立榜样等多种意义,它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相关。这应当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我们每天批改作业和上课时,都要尽量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扬,把它作为不可缺少的工作。回顾一天的工作时都要想一想:我今天表扬学生了吗?这种表扬是在每时每刻为学生创造着成功的经历,“而这第一次的成功,通常会给人带来生命的转折点和突破,效益往往难以估计”(林孟平语)。九三届的罗同学,因我对其作文的一句好的评语而改变志愿,高三时由理转文。九七届的仲同学,因在第一次语文作业中我给予的赞赏,而重新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时还主动参加文学社活动,最后考入北大。
批评换个说法。同样是批评,如果是一味贬斥,甚至挖苦,嘲讽,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使他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很难达到纠错的目的。如果换一种说法,挖掘学生本质上的积极因素,以表扬为前提,把批评变成:如果怎样怎样做,你会更好。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足中看到长处,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既能接受批评,又不失上进的勇气。这才是出自关怀人的发展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www.350xue.com
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教育、施行教育在我仅仅是开始,却使自身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飞跃。今天借本文把粗浅体会介绍给同行,旨在共同探索这一课题,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此,让我们相互说一声:明天,你会更好!
你会更好——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关怀”
tag: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
栏目导航
- ·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鉴赏、阅读、写
-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 ·语文:让语段阅读材料“增值”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九年级语文课文及教学目标
-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速成歌诀7
- ·当今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 ·着迷------学好语文的捷径
- ·全国十佳班主任培训视频
- ·教学法
- ·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 ·课起始的八种类型
- ·语文导入新课的二十六法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 ·精熟教學法
-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
- ·专家指导: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 ·语文高考应试能力自测表
- ·北大状元谈高考冲刺-8
- ·故事创作法
-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 ·作文应急处理九法
-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 ·求“精”、求“效”的发展性备课制
- ·不作阅读的奴隶
- ·张思中教学法中兴趣调动的探索与实践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