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微格教学简介

微格教学简介

浏览次数: 8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微格教学简介,

(2)角色扮演

在微型课堂上被培训者讲一节课中的一部分,练习一两项教学技能,所用时间视技能的要求而定,一般为5-10分钟。在上微型课之前,被培训者要做一简短的说明,以便明确所训练的技能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思想。

(3)准确记录

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用录音、录像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记录的方法是否必须使用摄录像设备要看培训所具备的条件而定,录音对语言说明的技能也很适用。没有以上设备条件也可用照相、文字记录的方法,但不如录像反馈真实、准确、生动。



5、反馈和评价

能否对被培训者的角色扮演过程给予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被培训者通过微格教学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

(1)重放录像

为了使被培训者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当角色扮演完成后要重放录像,让被培训者耳听目睹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优势与不足。由于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刺激强烈,被培训者看后印象深刻,对缺点改正快。指导教师、评价人员、学生角色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有重点地重放录像,对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帮助被培训者改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自我分析

被培训者观看自己的角色扮演录像后,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以及是否存在其它教学行为等问题,以明确改进方向。

(3)讨论评价

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实践过程,总结出优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微型课堂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每种教学技能培训目标的要求制作评价量表,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教师角色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是,讨论后,每个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填写评价量表,然后将每位评价者的评价结果逐项输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预先编制好的程序计算就会以量的方式结合直方图或曲线直观、具体地输出评价结果。从结果中不但能看出被培训者掌握某项技能的总体水平,还可以看出每一评价项目所达到的水平,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另一种是在角色扮演时用计算机记录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这种方法是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进行范畴化,在角色扮演时把这些行为范畴按出现的顺序和延续的时间以数据的方式输入计算机,在程序软件的支持下就可以量、图形和文字说明的方式输出结果,用以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以指导教学过程。

6、修改教案

被培训者根据自我分析和讨论评价中所指出的问题修改教案,准备进行再循环(再重复角色扮演)。如果采取单循环则可进入下一教学技能的学习或进入教学实习阶段。

三、微格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系统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培训教学技能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是由许多环节和许多师生的具体活动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对系统进行研究,必须首先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和研究,要使系统达到优化,首先必须使各要素达到优化。对教学研究也是如此。教学技能是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要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实现教学的总体目标,首先要使每一个教学技能达到优化,然后再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相互作用而形成教学的整体。

在微格教学中,为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分别学习和训练,当每一个技能都掌握以后,再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这也正是把Microteaching翻译为“微格教学”的思想。在我国有“格物致之”之说,康熙字典对“格”的解释是:“格究也,穷之而得亦曰格。”《礼记。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等论述。这些都明确地指出,“格”的意义是:分解、推究、研究。同时“格”还有格式、标准的意思。唐书裴光庭传曰:“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奖拔惟其才,光庭惩之乃为循资格。”因而,微格教学的“格”,既强调分解研究,建立标准,也强调综合应用,整体优化。

2、示范为被培训者提供模仿的样板和信息

示范是对事实、观念、过程形象化的解释,是通过实际动作、电视等进行演示,来说明某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便让被培训者学会应该如何去做。在微格教学培训中,为被培训者提供多种风格的教学示范,辅以对各种技能的说明,使他们获得直接的感受,有了模仿的样板。示范无论是通过实际动作还是电视提供的,都是从视听两个方面作用于被培训者的感官。许多实验已经证明,视听并用的方法能使信息接受者获得大量的信息,比只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好得多。有研究表明,视觉神经的信息通过能力比听觉神经的信息通过能力大15倍。在提供示范的时候,除了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外,语言、文字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能使被培训者加深对示范的理解,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对示范的观察。

人类在利用自身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时,由于各种感官的分辨率不同,感受时不同,接受信息的比率也不同。但如果把几种感官综合起来利用,就会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在信息论中,表示信息量的公式是:



S=Bt Log2(1+ --)



公式中S代表接收的信息量,B表示通道的频带宽度,N是原有信息量,P是所传递的信息量。其中频带宽度B与学习者所接收的信息量是成正比关系。在我们的感官中,听觉能感受的频带宽度为20—20000赫兹,视觉能感受的频带宽度为3.9×1014-- 7.5×1014赫兹。在微格教学中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技能示范,会使被培训者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对某种教学技能更好地感知。

3、技能训练是掌握复杂活动的途径

在微格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技能的分解和分别训练使被培训者形成教学能力。技能按其本身的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原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等人在对心智技能的研究中,建立了心智活动分阶段形成的学说,他们认为:“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于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之间的关系则作了更进一步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认识与行动统一的观点来看,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感知、表象、思维和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活动的过程中,不知需要心智技能,而且也需要动作技能。”(潘菽《教育心理学》第140页)这些心理学上的论述,正是微格教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同样也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个方面。它的外部物质活动是借助讲解、角色扮演、录像示范等为支柱而进行的,通过观察使被培训者形成对活动过程和效果的感知,形成表象。在准备教学和实际训练中,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各种语言阶段的心智活动。根据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即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的特点,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即可分技能、分阶段逐步进行,当每一个技能都掌握以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能力。这种学习和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符合心理学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规律和原理的。

4、直接的反馈对改变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反馈是控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其目的是使控制者知道以往的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并以此调节下一步活动的过程,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反馈应同时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准确性,二是及时性,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性是指反馈信息必须真实可靠,错误的反馈信息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而使控制失效。及时性是指反馈的速度要大于受控体状态改变的速度,即反馈要在下一次决策之前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意义的调节作用,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人的技能学习是以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强化的过程。例如,在体操馆的墙壁上都装有一块特别大的镜子,使体操运动员在练习时能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达到了技术要求;外语教师或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对着录音机练习朗读课文,以便分析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符合要求;有的教师为了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备课时对着镜子试讲,看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人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都有一种要获得及时反馈的迫切需求。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录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体操、军事、医学、教育等各种训练活动之中,为被培训者及时得到准确的反馈创造了有利条件。微格教学中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条件为被培训者提供训练的反馈信息,正是满足人类学习的这种要求,以保证被培训者教学技能的迅速形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格教学简介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教学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