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苏轼跑题了?

苏轼跑题了?

浏览次数: 29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教学艺术
标签: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350xue.com 苏轼跑题了?,

苏轼跑题了?

在执教〈石钟山记〉一课,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大胆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探究本文的主旨之美时,赵娇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苏轼这篇文章跑题了。因为郦元和李渤都是‘目见耳闻’之后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凭空‘臆断’,按照上文思路,其主旨句应是‘目见耳闻,而不能深入,可乎’。”此言一出,语惊四座。我也确实未曾考虑到这一问题,但这位同学的发问说明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我要抓住这一机遇,让这“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首先,我大加赞扬赵娇同学的探究求索精神。并作了简要分析:石钟山的命名成因说法不一,是因为他们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然后,让同学们用十分钟的时间读书,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疑问作出解答。

十分钟未到,同学们已纷纷举起了手。

刘倩同学说:“苏轼没跑题,这里的‘目见耳闻’不仅指亲眼所见,亲耳听到,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反复探究,而郦元‘言之不详’正是其考察不详的结果;李渤仅凭两块石头‘函胡’和‘清越’之声就‘自以为得之矣’,更是一种肤浅的‘目见耳闻’。”岳倩、孙萌、褚衍同等同学表示赞同。

我进一步引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还强调了什么?有没有其他角度?

种衍山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说:“苏轼在这句话中还重点强调了不可‘臆断其有无’,因为原文说:‘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说明郦元是根据资料记载推断的,并未实地考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而李渤也并未听到‘声如洪钟’,而仅仅听到了‘函胡、清越’之声,便‘自以为得之矣’,这是非常牵强的,可以说其结论带有‘臆断’之嫌。”话音未落,掌声四起,同学们进入了思维的兴奋状态。

趁机再作点拨:以上几位同学分别就结论中的两个分句的内含结合第一段的有关内容作了深刻的剖析,如若结合全文来看,有没有新的角度和观点呢?

还没说完,郑敏同学就站起来了,她说:“我认为这个结论不仅是针对郦元、李渤而言,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在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过程中的一种感悟。在第一段中作者摆出两种观点,虽然郦元和李渤的认识是肤浅而不全面的,但他们必竞‘目见耳闻’了,然而作者却没‘目见耳闻’,所以‘余尤疑之’。为了消除疑惑,作者‘夜泊绝壁’之下,通过‘目见耳闻’终于弄清了真正原因。因此他非常感慨地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掌声更热烈了,我也不由得鼓起掌来,因为这正是我在这几分钟内积极思维的结果。既然师生一致了,我想进行总结,好完成原定教学内容。忽然一向沉默不语的周强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是对前文正面的总结,还包含着李渤和作者的反面教训,李渤虽然‘目见耳闻’了但不深入,轻意地否定了郦元犯了错误,作者如果只是‘疑之’而不‘目见耳闻’依然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作结,有一种警示作用。”我和同学们还未从周强同学那独特的思维中走出来,刘云同学早已站了起来。

她说:“我同意这个结论是对上文的总结,苏轼并没有跑题,但又不可把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是对郦元、李渤及作者的总结感悟上,它应是本文主旨的深化和升华。作者接着从三个方面解释了‘世所以不传’的原因:一是知而言之不详;二是想知但不愿付出;三是虽知而不能言。这三种做法虽都不正确,但第一、三种人至少‘目见’了,第二种人也‘耳闻’了,可是世上仍未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何况那些没有‘目见耳闻’的呢!推而广之,许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吗!”教室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我作了总结:“同学们,是谁点燃了大家思维的火花?”

“赵娇”

“是啊,赵娇同学的一个疑问激起了大家思维之水的千层浪,疑问是创新思维的火种。”

“是哪种思维方式使大家的思维火花燃放得如此灿烂?”

“多角度思维。”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请同学们拿好这把金钥匙!”

来到办公室好长时间,我还沉浸在这堂“跑了题”的课堂氛围里。                                                                 




苏轼跑题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