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流淌于网络
关键字: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一篇当代散文的教学,紧紧扣住“精神”二字,通过探索作者的生活背景,抓住作者创作的精神源泉,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能够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坚忍的精神。以此,能够作为教师在现代文教学时的一种选择,一种参考。
在我的记忆中刘成章是一位陕西籍的作家,陕西,这么一个充满泥土气息、血性色彩的地域一下触动了我的灵感:陕西有一群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他们都饱含热情,充满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精神,这个带有浓郁的拼搏色彩的词已经不为现代高中生所追求,他们甚至不愿提及精神,仿佛精神已经是物质的对立面,谈精神在他们看来都是落后的表现。基于此,我决定利用这么一节课给孩子们来一次关于精神的震撼,从而让他们体悟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挫折的环境中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而这时,我所在的无锡恰好正在举办“太博会”,并且,还举行了一场关于“重塑无锡城市精神”的大讨论,引发了广大市民的注意。因此,我更加决定利用此次机会重塑孩子们的精神。
当然,这只是设想,实践起来还是颇有难度的。首先,我占有的材料不足,这样说理也就没有什么力度。其次是时间太仓促,整理资料有些力不从心。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如何把我的思路以及我的感觉几乎接近真实的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师生之间资源的共享,并使孩子们与我的理解产生共鸣。多媒体与网络便成了我的教学手段的延展和思维的延伸。
当我第一次从网络中看到陕北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时,我的心震撼了,当看到在黄土地上数以千计农民同时击鼓时,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我惊呆了,当听到那嘹亮的带有黄土味的“陕北生来陕北长……不等你的才华单等你的心”时,我醉了。我想那些看到此情此景孩子一定也会和我一样被感动的,感动了,才会有情感,而精神就在这情感的后面。
当素材整理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便开始思索我的教学思路了。照实而言,扛椽树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的柳树,其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它长在了陕西这片充满血性和感性的土地上,从而在“陕北生来陕北长”的刘成章眼里它便不只是柳树了,它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种乐此不疲、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代表,也成了刘成章的知己、影子,乃至于就是他的化身。所以,《扛椽树》其实就是一篇充满陕西地方精神和色彩的“风情时韵散文”。一看到这篇大气磅礴、意境雄浑,境界辽阔的文章时,所深深地折服我的就是刘成章这股精神,也许这才是刘成章的初衷,做人就需要一种精神,老师需要,孩子更需要,可是刘成章距离我的孩子们太遥远了,帮不了孩子太多的忙,我也一样。互联网,便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纽带,当精神流淌在网络中的时候,我感到生命充满了激情,孩子们的眼中燃起了快乐的希望。那场景让我终生难忘……
一个关于精神的问题
首先,我投影了南非作家库切的照片,并以此设置了一个关于“中国人是否要继续提倡诺贝尔文学奖”问题,设置这一问题的初衷是由于它有时代气息,吸引力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不服输的精神、民族的精神。果然,孩子们很快就被精神吸引了,这有利于我下一环节的实施。
一幅黑白的板画
在经过了这一个问题后的后,便请孩子们欣赏了一幅不知名的黑白木刻的画:只是一种树,枝丫都向上,没有其他东西,色彩也只是黑。如此简洁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从中我可以体悟到他们完全惊讶于画面的精神内涵:积极向上,永不言败。
一场互动的问答
师:此树叫什么名字?
生:扛椽树。
师:作者与树之间是何关系?
生:朋友,知己。
师:还有其它需要补充的吗?
www.350xue.com
生:树是作者的延伸,是作者的影子。
让精神流淌于网络
- › 让精神流淌于网络
tag: 网络 公开课,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总结,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