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语文公开课
有幸参加了 “邹区中心小学电子教材研讨活动”,听到了两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语文课——《友谊的航程》《海洋——21世纪的希望》和一堂语文网络课——《埃及金字塔》。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心得。
一、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也给教学领域带来了革命!在活动中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深刻的影响——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空间,丰富学习素材:人机交互,分享学习成果;博采众长,共解学习困难。
二、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依然要有“语文味”。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注重感悟体验。上课老师都注意到了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喜爱的或感兴趣的段落,细细品读。是呀,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追求读书中的“真情实感”和有见解的感悟与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读书与思考,即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我们不能放弃“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空洞谈论“自读感悟,个体体验”,因为,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读很肤浅很零碎,时间也不充分,学生甚至还没来得及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教师就急忙提问。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和《埃及金字塔》这两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根据资料交流拓展,俨然成了资料交流大会。信息技术是我们教学的手段,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但千万不能让学生迷失其中,我们不能因为洋洋洒洒的网络就丢了课本!
三、敏锐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学得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睿智的双眼,灵活生成课堂有益资源。尤其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困惑不能笼统评价好坏,更糟糕的是在听课中发现学生都有了“任务安排”,知道了问题也知道答案,个个对答如流!这样的课堂究竟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什么素养?我困惑!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