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文学与音乐

文学与音乐

浏览次数: 69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作文教学
标签:作文学习,作文指导,http://www.350xue.com 文学与音乐,

一.提纲

1.音乐艺术的本质及功用

2.文学与音乐的“亲缘”关系

3.文学与音乐的“沟通”和“互换”

4.结语

二.正文


文学与音乐

一.开篇:

  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说,任何艺术样式,在表情达意这种功用上,都是相同的。音乐与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在表现人类最为复杂微妙而且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方面,文学和音乐的功用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各自所使用的材料、手段、方法、样式等不一样罢了。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借此来培养和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二.正题:


㈠.音乐艺术的本质及功用


  因为我们平时对文学的接触更多一些,了解更深一些,所以我们先从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开始。


  我们几乎每天都唱歌。唱歌,本身就是在从事音乐活动。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流行歌曲就是音乐的全部了。那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个小角罢了,而且是小得可怜的一个小角。真正的音乐、广义的音乐,范围要大得多、内容要深刻得多,至少要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块。除了少数精品之外,绝大多数的所谓流行歌曲,缺乏深刻的理性和内涵,同那些真正高雅深刻的古典音乐比起来——套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如果我们只知道追逐通俗歌星、欣赏流行歌曲,只知道谢霆锋、小燕子,而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刻也更丰富的钢琴曲、提琴曲、协奏曲乃至交响乐,还有美丽而浪漫的莫扎特,深刻而豪放的贝多芬,那将是多么大的遗憾和错误啊!

  音乐之于我们的生活,绝不只是盐之于菜的关系——多点少点没关系、没有的话只不过是缺少点滋味;不是的,音乐之于人类来说,其本身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阳光和水啊!没有音乐的民族,是无法想象的,那一定是愚昧的蛮荒之邦,没有任何文明、开化可言,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黑暗无光的。

  为了提高大家对音乐的理性认识,我这里准备了一些有关音乐的格言:

1.音乐在本质上是科学的,在内容上是哲学的,在形式上是艺术的,在功用上是教育的。

2.音乐是美丽心境的流露。(修芒)

3.音乐能洗净灵魂中积存的尘埃。

4.音乐能给人高尚的指示。(爱迪生)

5.音乐应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

6.一个人如不懂得音乐,他的精神必黑暗无光,这样的人没有感情,让我们不要信任他。(莎士比亚)

7.人若不知音乐,便不懂生活。(莎士比亚)

8.音乐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艺术,只要有美丽的音乐,就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史宾诺)

9.音乐所宣传的真理,比一切哲理和世界上的大智慧,还要高过数倍。(贝多芬)

10.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冼星海)

11.把握音乐的精神,别无他法,只有用一个“爱”字。(华格纳)

12.只有音乐才是有生命的、真实的艺术,她的内容颤动、活跃,已构成了活的生命现象。 (柏德里斯基)

13.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14.让你对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的爱好永驻;但最要紧的,是让音乐永伴你一生。

15.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会失掉一半儿。 (斯宾塞)

16.生活的苦难压不倒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莫扎特)

17.因为贫穷,莫扎特才谱得出那么动人的音乐——在贫困者的心中,有种神秘美丽的仁慈心,弹奏着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18.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威尔第)

19.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20.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他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21.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与人民的精神品质。(艾涅斯库)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形象而深刻的描述了音乐的本质和功用。可以这么说:在表达人类最为复杂、深刻而微妙的思想情感方面,没有比音乐更直接也更神奇的了。不懂音乐,不喜欢音乐——不仅是没有情趣的问题,而且实在是一个不懂生活、缺乏爱心、生命质量低下的表现。因此,对音乐的忽视和无知,实在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用先哲的话说,就是“让你对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的爱好永驻;但最要紧的,是让音乐永伴你一生”吧。


㈡.文学与音乐的“亲缘”关系

  从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和音乐几乎是一块孕育、一齐诞生的孪生姐妹。养育她们的母亲,就是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的文学和音乐,比如鲁迅所说的“吭哟吭哟”派,实在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原始音乐和原始诗歌几乎都是结伴而生、不分彼此的。诗歌诗歌,诗是文学,歌是音乐,他们的关系天生就是那么的密切。

  以中国文学为例,最早的《诗经》,其中的《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其中的《颂》就是祭祀时的乐歌。

  后来的汉乐府,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好多都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只不过是流传过程中歌曲旋律丢失了,现在只剩下了歌词。

  等到后来的词、曲,那更是配乐歌唱诗,是根据固定曲谱所填的歌词。

  可以这么说,是音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和飞跃提供了强健的翅膀。又是文学,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二者实在相依相生,密不可分。


㈢.文学与音乐的“沟通”和“互换”   


对于我们来说,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是,如何实现文学与音乐的“沟通”和“互换”?因为二者的神髓都可以说是意境或诗意,所以如何用相应的文字来创造性的描述这种诗意或意境,就显得十分有趣而且必要。 

但音乐又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最难捉摸的东西。很难用文字捕捉和描述,除非你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师,同样精通音乐,因此才写得出那么美的文字,恰好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我们不妨首先来欣赏一批有关音乐的精彩描写:


  1.那不知是一首什么曲子,慢起式,如茵茵绿草地飘然雨至,等不到花开,乐曲便缓缓向前走了,抒情的柔板悠扬的沁入人的心脾,身心熔化一般,如叮咚小溪流入一片宽广无垠的湖泊,水波不兴,只有柳丝轻摆,恍惚间似有几声鸟鸣,乐调转而激越,节奏强烈,速度加快,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磅礴的乐调在高音区结束。

…… ……

乐曲悠扬的从云外飘来,仍然是慢起式,但这回低音的浑厚、高音的悠远给我们描绘的是大海,蔚蓝得让人心醉,海风阵阵,水波荡漾,那是芬兰海湾的独有景致。音乐家像是在海边眺望,同无边无际的波涌浪滚相对促膝,交换着无尽的心事,宣泄着浓浓的情感,时而细语呢喃,时而雄姿英发。乐曲仍在高音区结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找到了阑珊处的西贝柳斯,才真正读懂了《蓝鸟》。


——节选自胡瀚淋《音乐之谜》


2.触摸到的一切都是生命:黎明前的暗夜,暗夜下静谧的原野,原野的野蛮和它蕴含的生机,第一片颤抖的曙色,曙色漫上天际时大地的骚动……大鹏来了,来自遥远的天际,象征了天地万物不可亵渎的自由与高贵。接着是天地万物的苏醒,出现了亲切的劳动的节奏。一片澄明之中,太阳磅礴而出,草木繁盛,万物盎然,田野山河如美丽的新娘……


一种俯视苦难、超拔苦难的高贵气息,令人战栗又令人沉迷,令人凄惋又令人向往……


——节选自王安忆《交响乐〈地平线〉听后》


  3.第一次听《乡村骑士》的村民合唱和间奏曲,我便立刻被吸引住了。合唱曲的明快,间奏曲的婉约,都那样长久地在我心头共鸣。尤其是间奏曲,格外甜美,明显的西西里民歌曲调,起初的弦乐如潺潺的溪水,渐渐加入竖琴等的弹拨,宛若溪水在晶亮的鹅卵石上跳跃,阳光在它们的身上一闪一闪的,犹如小精灵一般款款飞舞,让人沉浸在恬静的梦境中。两支曲子加起来才短短15分钟,真觉得太短太短,那旋律总像难以消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节选自肖复兴《可怜的马斯卡尼》


  4.我戴着耳机躺在那儿,很想知道贝多芬究竟是否有过这感受,就像它此刻在我的脑袋里轰鸣这般。高潮来了,我的胸骨开始震颤。至此,最终的鼓声盖过了所有那些F大调的音符。我站起身来,用含含糊糊的德语随那声势浩大的乐队一起放声高唱,还上下跳跃,就像是这位传说中的我,指挥了这令人敬畏的最后时刻的演奏:从天边,来了上帝,还有他的天使,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嚯嚯哦哦……姆卡勃姆班,巴啊…………!!!老天!

[1] [2]  下一页


文学与音乐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音乐  文学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