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个性化作文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

个性化作文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

浏览次数: 77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作文教学
标签:作文学习,作文指导,http://www.350xue.com 个性化作文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

 在过去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固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但
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引导他们进行科学训练,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使学
生被动地进入了写作的知识、方法、技巧的学习,却未能主动地走出,学得不“透脱”
,用得也不灵活。中学作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困境。
    但是在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上,似乎又大有视个性化教学为圭臬之势,这似乎是从
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我想说:我们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实行个
性化教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一些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并真正意义上引导学
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一、 现实呼唤个性化教学
    过去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生作文基本上是应试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和生活气息;教师为应试而进行机械、模式化地训练,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更无法展示
自己的个性、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版《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作了如下的要求: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
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
而发。”
    于是,个性化教学成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热点话题,成了无数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目
标。关于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象雨后春笋一样出现。
    文章的个性,是一篇文章所独有的特色。往往文章的个性越鲜明,越受读者欢迎。
然而,缺少个性,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不敢表现自己的
真实感受,怕阅卷老师不喜欢;二、对生活确实缺乏自己的感受,只有人云亦云。事实
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存在,他们对
世界的观察、思考也不尽相同。如果中学语文教师,能够欣赏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习惯,就能很好
地治疗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通病。
    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如果”变为现实。它要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
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探索作文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
好个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网络提供的有效信息等丰富学生的表
象,学生达到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素材积累、个性化的习作构思,实施个性化
的学习评价,学生个个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一篇篇个性化的习作。
    现实呼唤个性化教学,中学作文教学到了该把个性化教学提上教学日程的时候。
    二、应该学点写作技巧
    我们在提倡作文的个性化教学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写作的知识、方法和
技巧。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写作时,才不至于瞎摸乱闯,重蹈失败的覆辙。
    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但是大量写作实践证明:文无定法亦有法,“大体须有”
,“定体则无”。说  “文无定法”,是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篇好的文章
,总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东西,不是象做桌子板凳一样,照师傅传授的模式依样画葫
芦,就可以做出同样的成品来。鲁迅先生曾告诫初学写作者“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
的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写文章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可以认识的,是有规律可以
遵循的,也就是“有法”。比如,在说到作家取人为模特儿时,鲁迅先生就认为有两法
,“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是取后一法的…
…。”可见,写作是“有法”的。著名作家朱自清曾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记得在中
学校的时候,偶尔买到一部《姜园课蒙草》,一部彪蒙书室的《论说入门》,非常高
兴。因为那两部书都指示写作的方法。那时的国文教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少,大家只茫然
地读,茫然地写,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这说明,懂得一些写作知
识,了解一些写作要求、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说,可以减少一些盲目性,
增强一些自觉性。
    而且学点写作技巧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200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就有这样的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
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
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
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养成多写多改、
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
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其中, “观点
明确”,“思路清晰”,“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联想和想像”,
“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推敲、锤炼语言”,语言“规范、
简明、连贯、得体”,“多写多改”,“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
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些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和知识上的
要求,是明白了理解了就能够学会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能,蕴含很
多微妙的写作技巧,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
    三、关键是掌握技巧
    我这里要说的学点写作技巧,不仅是说学点有关写作技巧的理论知识,而且是说要
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化为切实的写作能力。因为,如果单纯乞灵于纯知识性的写作知识
或写作技法,不去实践,不进行勤学苦练,要写出好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
“梦笔生花”的幻想。
    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
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固然是他的谦虚,但“多看和练习”,确实是值
得记取的好经验。
   “多看”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我们应该多观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物,见多才能识
广,而见识越丰富,认识也才会越深刻。有此基础,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有些人和事物
光观察还不行,还得进一步去熟悉,去了解。古人不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吗?所谓“行万里路”,所谓“躬行”,就是
指要深入生活,熟悉人和事物,了解人和事物。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深入生活,熟悉并
了解人和事物之后,才可不受面壁虚构之苦,也才能积累下丰富的可供写作的材料。
“多看”之二是说要多读书。多读书,既可开拓眼界,又可寻求借鉴,吸取他人之长。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杜甫的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鲁迅先生为了写一本书
或一篇文章,常常是“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索”,象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工人从沙里
淘金那样,不辞辛苦,勤于采集,有时竟达到“废寝忘食,锐意穷索”的地步。
   “练习”就是要经常提笔写。要不怕写,勤于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谢觉
哉先生说:“只讲不写,将终于不会写,而我们的工作又需要写。那么,写罢!初写,
一定写不好,不要怕丢丑,再来吧。”的确如此,越怕写,就越不愿意练习,写作水平
就越难提高。从前有人问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曾明确回答:“无它术,唯勤
书而多为之,自工。”多读与勤写都是需要的,但勤写尤为重要。“多读乃藉人之功夫
,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功夫,其益相去远也。”因此,学习写文章一定要加强练习,切不
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
    四、不可惟技巧
   《文心雕龙•神思》在讲到写作修养时曾提出四点要求:“积学以储宝,酌理
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积学”和“酌理”,指出了丰富的知识要以正
确的思想、观点来辨别和思考,这样才能在写作中表现真知灼见。“研阅”是指研索物
情和阅历社会,只有深入观察、体验才能穷尽物象,甚至人间百态。当作者把积累的丰
富生活经验与正确广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各种要表达的文思,构成意想。有了
修养、阅历之外,最后一个条件是作者如何掌握文字文字技巧达到“驯致”的本领。
“驯致”含有逐渐习熟之意。只有由熟而巧,才能找到妥帖适用的表达形式,以曲尽物
象和人情。可见,好的文章,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
离开了这些基础,为技巧而技巧,将走进形式主义的歧途,因而缺少了文学的鲜活的形

[1] [2]  下一页


个性化作文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作文  技巧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